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隋唐.doc
5页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隋唐】【目录】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一、隋朝⒈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举制⒉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二、唐朝⒈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史之乱*①制度改革③手工业①印刷术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内容】一、隋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陪都洛阳,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文帝进行了制度建设,隋炀帝进一步改进制度,奠定了隋唐强盛的政治基础但是,隋朝是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没有领教人民力量,所以,隋炀帝出现暴政,618年被推翻①统一*1】条件南方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北周统一北方,加强制度建设,奠定统一基础;民族融合,南北差异缩小;民心厌战,渴望统一;隋文帝正确的战略战术2】过程589年灭陈3】意义为大规模建设提供条件;促进了隋唐强盛②三省六部制1】源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2】职能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但真正的宰相却是临时职务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收支、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接待少数民族、外国人】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渐渐的, 3】特点: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决策错误减少】,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4】评价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③州县制1】背景东晋南迁后设置许多侨置州郡县,南朝继续,地方行政制度混乱;北方州郡县设置数量多行政效率低、国库开支大2】措施。
裁撤郡级行政机构;裁并州县,减少数量;地方官不再拥有军权、财权3】意义提高了行政效能;解决了东汉末期以来分裂的制度因素,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④科举制 1】原因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助长了分裂割据;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形成私人官僚集团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发展唐高宗命高官主考,武则天创殿试、武举,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殿试)考试制度,实行糊名和誊录,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1315年元朝恢复科举,只有进士一科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各地、会试-礼部、殿试三级,成化年间(1465-1487)形成八股考试,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清朝1905年废除 4】评价它是中国古代人才、官吏选拔制度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提高了官吏队伍的文化素养;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整顿了吏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促进了教育,重视学习的民族心理形成;加强了阶级阶层间的流动,使中国古代社会超级稳定;导致贵族政治、军人政治逐渐向重文轻武、文官政治转变。
它是英国文官制度和现代考试制度的制度来源恶劣影响主要在其为专制主义选拔奴仆加强皇权、造成醉心功名利禄、考核的内容日益狭窄与考试形式日益僵化不利于科技发展⒉经济*①均田制1】内容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摇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唐代均田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贵族、官每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贵族最多受田百项,官员最多受田60顷2】评价它是孟子仁政内容之一,让农民有一定土地这一思想的实践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它是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来源之一②租庸调制1】内容来源于北朝的租调制租是土地税,前提是均田制;庸是代役税,来源于汉朝的更赋,农民替政府出力修建工程、戍边称为力役,每年在本郡【州】一个月、边境三天,不去出一定物质和钱由政府请人代役,庸就是雇庸的意思;调是户调,来源于秦汉的人头税,以户为单位征收。
2】评价隋唐租调负担较之南北朝相对减轻;庸在隋代有年龄限制,在唐朝没有年龄限制,能够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也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③大运河1】开凿A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掘邗沟,沟通江淮水道,以便北上争霸B隋大业元年(605)拓宽开深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610)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全线沟通,长约2,700公里C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自1283年起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航程缩短为1,794公里,就是今大运河的前身2】现在的大运河分8段:北京到通县称通惠河;通县到天津称北运河;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或卫运河;临清到黄河北岸称山东北运河;黄河南岸到韩庄称山东南运河;韩庄到清江称中运河;清江到六圩称里运河;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3】评价在当时主要起了巩固统一的作用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唐朝618年李渊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都长安,陪都洛阳后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改革,生产发展,开疆拓土,进入文明开放的强盛时期但是,节度使制度造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衰落,907年灭亡①制度完善继承隋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更加明确,科举制进士科地位加强,州县制之上设置道这一监察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军事制度上府兵制实行到玄宗改为募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减轻农民负担②唐太宗* 1】政治参与反隋暴政、创立唐朝;改革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文德治国、重用人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2】经济修养生息、宽刑薄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战而后和",任用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地方,设置机构、册封、和亲;被推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4】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生活;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5】文化鼓励文化发展 总之,为唐朝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杀兄逼父,侵略高丽,晚年奢侈③节度使1】出现边疆战争需要而设立玄宗时期扩大设置2】内容将领控制辖区的行政权和财权。
后出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部将拥立3】评价有利于边疆战争的胜利;权力集中,造成分裂割据的制度缺陷;直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间接导致唐朝灭亡④安史之乱* 1】原因设置节度使、军镇,逐渐掌握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形成分裂势力;唐玄宗政治腐败 2】经过755-763年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出现藩镇割据局面①制度改革1】唐朝中前期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庸的规定扩展到所有成年人,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2】780年实行两税法改革均田制、租庸调制破坏,土地兼并加强;政府为增加收入而改革按照夏秋两季缴税,按照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降低了人头税份额,减轻了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事实上承认了土地兼并,加速贫富分化1】工具北方立井水车,南方筒车【利用水力】;曲辕犁【江东犁】2】水利大运河等唐朝有专门负责水利的渠堰使官员3】格局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出现第二次大规模北方汉族向南迁徙,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手工业1】官营缂丝,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陶瓷业发展,巩县唐三彩,形成南青【越州】北白【邢州】格局,最为名贵的是越窑的秘色瓷,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人们生活用具的必需品。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匠户”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2】民间手工业有所恢复3】新兴行业出现印刷业、火药制造业1】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官商分利、鼓励海外贸易2】商业创新邸店-兼营旅店、货栈;柜坊-为贵族、富商、官吏、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便换【类似汇票】3】市场格局唐末开始打破坊市格局,出现夜市扬州、益州在唐后期超过北方城市,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交叉点又靠海近,还出现夜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草市发展,开始出现纯粹商业性集镇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1】商品瓷器开始大量输出,远销欧洲非洲2】管理3】外商胡商-波斯店、大食商人等4】商路丝绸之路,陆海并举①印刷术和火药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普及、传播火药,道教炼丹家意外收获,唐末用于军事,导致战争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由冷兵器时代进化为热兵器时代僧一行-黄道游仪、子午线、恒星位移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边塞诗体现了唐朝开拓进取精神;田园诗反映出唐朝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合一。
④艺术1】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法遒美”成为国家正式公文的书体;行书-颜真卿;草书-张旭、怀素2】绘画展子虔,隋朝画家,开启唐画阎立本,宫廷画家吴道子,白描,吴带当风3】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A.兴建始建于前秦,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B.评价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