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docx
4页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概述:由于猪感染旋毛虫后症状不明显,无明显病理变化,加上旋 毛虫幼虫为胎生,随血液侵入骨骼肌感染动物,在粪便中也很难发现 幼虫因此,在屠宰前要想对猪旋毛虫作出准确判断比较困难,目前 常用的方法都是在屠宰后进行肉眼检查及压片镜检认识病原旋毛形线虫旋毛形线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中毛首 目、毛形科虫体呈白色,前细后粗,且非常小,肉眼不容易可见 幼虫也叫做肌旋毛虫,长度为1〜1. 5mm.在肌纤维膜内能够形成椭 圆形包囊,且非常小,大约在0. 25〜0. 5mm,虫体呈螺旋状蜷缩 在囊内雌虫和雄虫交配后,雌虫会产出很多的幼虫一般来说,一 条雌虫寄生在肠内经过大约6星期时间,就能够产出1500条以上的 幼虫幼虫先是位于肠壁的淋巴间隙,之后侵入到淋巴系统,经由血 液循环侵入到机体各处的横纹肌肉,并逐渐在肌纤维膜下进行蜷曲, 经过7〜8星期就会形成包囊,即虫体外包裹有一层结缔组织这种幼 虫具有感染性,且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能够长时间存活在体内,即 使在温度为零下20CC的环够存活至少125天经过6〜9个月,包囊 开始出现钙化,但幼虫依旧具有生命力,能够在猪体内继续存活大约 11年。
自然界中,大约有100多种动物容易感染旋毛虫,如猪、野猪、 鼠类、犬、猫、狼、狐狸等,人类也容易感染,且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猪只感染旋毛虫主要是由于食入的泔水、下脚料以及废弃肉渣中含有 旋毛虫,且没有完全煮熟,其中放养的猪只更容易感染正是由于该 寄生虫具有非常广泛的宿主范围,再加上猪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活 动,容易接触或者食人其他动物尸体,且对动物排出的粪便具有较轻 的嗜食性,从而导致某些地区该病的发生率超过50%显微镜下的旋毛虫病从临床症状初步判断猪旋毛虫病一般可分成两种类型,即由幼虫导致的肌型和成虫导 致的肠型猪只对成虫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当病猪发生轻度感染时, 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携带虫体,或者发生轻微肠炎; 感染严重时,会导致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发生呕吐、腹泻,排出混 杂血液的粪便,体质快速消瘦,经过大约15天发生死亡,或者变成 慢性其中主要是肌型会对猪只产生危害,当幼虫侵入到猪只的肌肉, 往往会导致肌肉出现急性发炎,促使体温明显升高,运动障碍、麻痹、 疼痛,发出嘶哑声音,呼吸、咀嚼与吞咽也出现程度不同的障碍,体 质消瘦,眼睑和四肢发生水肿经过1个月左右症状逐渐消失,基本 不会发生死亡,但即使耐过也能够长时间携带虫体。
得旋毛虫病的猪实验室肉眼检查由于屠宰前检查困难,屠宰后对胴体的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 观察到肠黏膜增厚水肿、黏液性卡他、出血斑等症状则应定位可疑病 例,进行进一步检查通常的做法是取左右膈肌角约30g,然后在良 好的光线下将肌肉拉平、拉紧或将肉样左右摆动观察肌纤维表面有无 凸出的灰白色或淡黄色、卵圆形、针头大小的白点,若有应进入实验 室检查,进一步确诊以作适当处理猪旋毛虫病实验室压片镜检对肉眼检查可疑病例都应做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诊,为作出 合理妥当的处理提供依据首先用弓形剪刀在可疑病例的病灶上顺肌 纤维方向取样;若无可疑病灶则在顺肌纤维方向上挑取12个麦粒大小 的肉粒,然后将样品贴入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再用力压扁,制片 即完成制片完成后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在50〜70倍低倍显 微镜下观察,如发现卵圆形或橄榄形包裹即可确诊;若镜检时发现比 正常包囊大很多,但轮廓模糊,形体不定,这时应在肉粒上滴加50% 甘油,几分钟后再盖上盖玻片观察;若在包囊内发现黑色钙化点,应 在标本上加10%的盐酸进行脱钙,静置2〜3h后再进行观察一般处 理后可见残缺不全的旋毛虫虫体镜检时若包囊不清晰,不便观察, 则可用美蓝溶液染色,染色后虫体不着色,肉和包囊呈淡蓝色。
镜检 时应仔细,上下左右移动,确保不漏检其他检验方法随着新的技术运用于疾病检疫,猪旋毛虫的检验也有了新的方 法消化法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法,该法每次可检测50〜100g样 品通过消化肌肉离心收集虫体,能明显提高猪旋毛虫的检出率;另 外,我国研究人员在1993年成功研制出McAb快速诊断猪旋毛虫病 的试剂盒,该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好等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