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佟德志:第五届学术年会投稿.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938430
  • 上传时间:2017-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中国式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Compound Structure of Chinese Democracy and Its Strategy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副院长)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构复合出发,探讨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中国式民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法治民主等模式之间存在着结构复合,这种结构复合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政治主体的培养,还是客体领域的选择方面都应该采取综合推进的战略关键词民主;民主化;复合结构;战略选择建国 60 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虽然多有曲折,但迈向民主政治的步伐是坚定的,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越来越得到政治学界承认的“中国式民主”就是对这一成绩的综合表述就目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来看,中国式民主形成了一个怎样的结构,如何根据已经取得的民主化的经验,更好地建设中国式民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对这一主题加以探讨,以便形成一个基本的思路一、中国式民主的复合结构“党的领导” 、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结构绝不是分兵突进的散兵游勇,而是在进行之初就开始出现结构的复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号召揭开了的序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一理论亦得到不断发展,不但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原则从理论上看,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政体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民主的制度化不但有利于从实践上实现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而且对于构建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民主需要制度化、法律化,经过制度化后的民主是更高层次的民主就世界范围内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来看,正是法治强调制衡权力与保障权利,为民主失败提供了治理之道 1在中国,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选择但是,-2-民主政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意表达过程,而是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由民意上升到法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化、法律化不仅是这一轮循环最后的过程,而且是最重要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是最高意志 1没有经过法律化的人民意志还不是人民的最高意志,只有经过制度化、法律化的人民意志才是最高意志,是更高形态的民主通过民主的制度化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在的初期已经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并逐渐发展成为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中与人民当家作主并列为的基本维度。

      继之而后,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加强“党的领导” ,并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明确定位了党内民主的价值,把党内民主建设提到党的生命的高度但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价值并不仅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其意义和价值还在于推动人民民主,甚至带动整个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这就构成了人民当家作主与党内民主的关联,也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复合结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维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体制下如何建设民主是不仅是对中国民主,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是人们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与建设的重要贡献作为中国民主政治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村民自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说服力的体现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它同基层党组织建设,乡镇政权建设,甚至是城市的社区自治发生联动,从而产生基层民主的整体效能而且,村民自治同基层政权的民主化进程联系起来,而且还会不仅与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进程联系起来,对 21 世纪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两种基本模式也将发生复合,从而形成民主政治的复合结构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交汇已经在基层民主的政治实践中出现,两票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作为解决农村基层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建设关系的新实践,在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殊荣的山西省临猗县的村支部、村委会同时换届中,率先在支部中推行“两票制” ,后又在江苏省姜堰市王石乡、湖北广水等地实施,后又在随州出现了从“两票制”选举到“制”的民主决策实践在乡镇长的选举中,两票制亦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首次施行两票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结构复合的一个典型体现两票制即在农材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中,先由村民对党支部委员候选人投“信任票” ,再由全体党员投“选举票” 尽管有学者认为,无论对宪法还党章,两票制的存在都是一个挑战1 佟德志:《民主失败与法治规制——西方宪政民主理论的结构逻辑简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1 王惠岩:《论民主与法制》,载《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3-但是,两票制的作法在基层民主的范围内,不仅扩大了基层民主选举的范围,加强了自治;而且,两票制还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加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力,解决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仅就农村的情况来看,村民自治的实施同时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权等组织构成民主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改革体系,就很难形成一个成功的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村民自治就不仅无法带动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可能会给村民自治带来不利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引发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问题、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基层民主的推进已经使人民公社之后的“乡政村治”面临挑战,引发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将农村的民主改革推进到乡政层面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认为,随着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这一乡村的治理结构应该加以创造性转换,建立“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即:县具有更多的治理自主性;乡只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专事政务和指导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主要从事村民自治工作,由此使其治理合理化 1我们看到,中国式民主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的基本景观,不仅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复合成为基本的样式,而且,基层民主与基层党建、基层民主与地方政府等等关系常常会在一个场景下发生多重复合,不仅涉及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更高层次的党政关系,民主政治的不断扩大等多重关系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政府、政党与自治组织的关系,自治组织与群众组织、利益组织的关系,体制创新与依法办事的关系,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总之,基层群众自治与基层党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应是 21 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景观。

      2二、中国式民主的战略选择应该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建立起包括法治民主、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甚至是电子民主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民主模式各种各样的民主模式纷繁复杂,各有其利弊,这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多种多样的文化状态、参差不齐的政治背景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主模式均会在某些层面上表现出自己的合理性我们看到,这些民主模式不会是单线发展,互不联系的;相反,这些民主1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2 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4-模式已经在现实政治中互相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式民主的复合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稳健的战略选择应该是一种综合推进战略选择也就是说,中国式民主的复合结构决定了中国式民主的综合推进战略这表现在主体选择上,将是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主体民主模式的互相促进,综合发挥国家、政党、社会、公民等多种主体的作用;表现在客体选择上,将是法治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等多种模式综合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客体条件。

      在政治主体的选择上,应该继续采取国家优先的原则,但应该逐步扩大基层自治,培育公民社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体现了综合推进的特点从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来看,公民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公民社会成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润滑剂,不仅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建立,而且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在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也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在进一步加大国家层面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种形式的公民社会,甚至是包括公民社会在内的“非国家形态民主” 这种战略得到了来自学者的支持在《非国家形态民主: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突破口》一文中,朱光磊、郭道久提出了“非国家形态民主”的概念,并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非国家形态的民主先于国家形态的民主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 1在《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一文中,林尚立认为,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2在客体领域选择上,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应该是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应逐渐把民主政治的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上,综合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就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其先后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与之相适应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结构论,同时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功的基本经验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稳步推进,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策略在改革的初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随着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但使得民主的地位得到更高的提升,而且亦使得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一文中,俞可平即提出,要将效率与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4在《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的使命》一1 朱光磊、郭道久:《国家形态民主: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突破口》,《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2 林尚立:《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载《社会》,2006年第3期3 黄卫平:《纵横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5-文中,胡伟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目标,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统一从 21 世纪的战略视野出发,现阶段应当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把政治发展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1在《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一文中,何增科综述了选举民主、自由民主、协商民主、精英民主等多种民主模式及其基本主张指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一元多线”的所谓一元就是走向政治民主化,多线则是指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由民主等多个方面同时加以推进而且,在突破上,要“多点突破” 即在选举民主上走一条自下而上的民主发展路径;就协商民主来说,中国需要选择一条都市突破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政治发展路径;就自由民主来说,中国需要选择一条自上而下的政治发展路径 2综合推进,以形成民主化的合力,将是面向 21 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从马克思主义合力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我们会发现,的成功不仅是各种民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还存在一个各种民主力量之间实现对接,相得益彰,增强合力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仍将是各种民主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其长足进步不仅取决于各种民主要素自身的进步,还取决于这些民主要素之间合力效应的良性发展 34 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载《红旗文稿》,2005年第19期1 胡伟:《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