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伤患儿家属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doc
4页骨伤患儿家属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关键词】 骨伤患儿;家属;心理问题;对策骨伤患儿病情一般起病急,发病较突然,多因突如其来的外来暴力引起,且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多数为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疾苦的幼儿,加之理解能力有限,往往需要家长代诉说目前全国大多数医院儿科实行家属陪护制(隔离病房除外),患儿家属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和临床疗效,如患儿家属消极应激,不仅不利于本人心身健康,还影响到患儿康复因此,我们对患儿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根据主要心理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患儿家属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焦虑恐惧 骨伤患儿多因意外致伤,因创伤引起的疼痛、出血以及生理功能障碍,会使家属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恨不能医生能够药到病除,或者自己可以代替孩子生病,由于家长对疾病缺乏认识,再加上小儿病情变化快,对疾病预后,特别是危重患儿的预后不能把握,家长往往很恐惧,在孩子接受检查和治疗中,由于心疼孩子而对整复、各种检查、手术等产生焦虑和恐惧对需要较高医疗费用的患儿及一些经济困难的家长往往变得很急躁,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不能安心给患儿治疗,病情稍一好转,就要求出院或转院,影响患儿康复和疗效。
1.2 知识缺乏 骨科患儿起病急,家长对骨折部位、治疗及护理措施、预后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等都不甚了解,迫切希望了解相应情况 1.3 怀疑和不信任 由于骨折类型、损伤程度、细菌病毒感染不同等因素,导致住院日数、费用、骨折愈合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已经整复,但骨折仍没有对位,就怀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治疗方案,当看到医生或护士比较年轻时,更会持怀疑态度,甚至出现敌对情绪 1.4 愧疚和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以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愧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患儿拒绝侵入性操作(验血、注射),家长也会阻挠这些合理治疗,影响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开展 1.5 同病相怜感 患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候对老患者的经验和信任会甚于某些医生 2 护理对策 (1)根据患儿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尽可能地减少患儿治疗的等待时间,避免有疏漏的环节,专业护士主动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与其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如手术的成败、远期疗效、患儿今后的生活质量及经济承受能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在确诊后及时向家长介绍治愈的病例,以增强家长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使家长了解疾病的治疗和发展的过程,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建议家长参加医疗保险,以减轻经济负担,为患儿的康复尽可能创造经济条件[1]2)通过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家属有关疾病治疗原则、预后、家庭护理等知识,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家长都有知情同意权,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比如向患儿家长讲解骨折病人多使用的专科治疗技术(如牵引、夹板、石膏)等,指导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情况,如遇肢体剧痛、麻木、青紫等需告知医生及时处理3)护理人员要善于运用人际沟通手段,加强与家属沟通,说明疾病的转归有一定的过程,个体存在差异,治疗因人而宜,不要操之过急,要相信医生和护士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搏得家长的信任4)告知家属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适时引导和鼓励孩子,使孩子心情愉快,主动配合治疗如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患儿的主动锻炼疗效更好,患儿在锻炼中的一定疼痛要更多地鼓励患儿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5)护理人员要利用家长的同病相怜的心态,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患者,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不良信息,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说明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3 体会在我国照顾者的角色大多数是由家属承担的,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护理的效果与患者的预后[2]通过研究患儿家长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护工作中的疑问,提高了家长主动性,并通过家长的途径影响到患儿的心理,从而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乐于与护士进行交流,促进了护理程序的良性循环[3],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以便患儿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1 李荷君, 陆亚红.28例先天性胆道闭锁行肝门空肠吻合术婴儿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01-602. 2 杨秀丽, 刘前, 孙莉莉.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78. 3 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10):226-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