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三维设计》历史知识结构(费列花).doc
4页2016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三维设计》历史知识结构模块单元课时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时: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二课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时: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第一课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课时: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三课时: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五课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一课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二课时:“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第三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四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课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第二课时: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罗马法第三课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第四课时:美国的联邦制第五课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第二课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课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第四课时: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时: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第二课时: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第三课时:商业的发展第四课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第七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课时: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三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四课时: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三课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课时:新航路的开辟第二课时:殖民扩张和掠夺第三课时:欧美的工业革命第十单元: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课时: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第二课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课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四课时: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第十一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一课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课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第三课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时:百家争鸣第二课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第三课时:宋明理学第四课时: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第十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时:“发明和发现的国度”第二课时: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第三课时:“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第四课时: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十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课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二课时: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成果第三课时: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时: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课时: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第三课时: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十六单元: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一课时: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和追寻生命的起源第二课时: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第三课时: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和音乐艺术第四课时: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和蓬勃发展的影视艺术模块四:选修系列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讲:欧洲历史上的改革第3讲: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讲:近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第2讲: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3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第2讲:近现代的革命领袖《历史材料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探究》导学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2分)2.清代前期,正一品丈(长)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已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祝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3. 材料一 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闪过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达,逐渐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二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这些因素逐渐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一身l)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希腊、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上各自呈现的特点4分)(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地理环境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