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学者的使命与学术责任.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70048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学者的使命与学术责任   摘 要:学者是从事知识与思想的创造性探索的人,担当着社会的道德规范、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等等的建构与阐释的使命,解释着人的意义与价值、社会理想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大学学者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中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创造性是大学学者的根本特性大学学者除了实现学术目标外,还负有历史使命、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大学学者;学术责任;社会责任  一、“学者”概念界定  关于什么是学者,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说:“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曹聚仁先生认为:“学者是青年们的慈母,慈母是兼有饲育和扶持两种责任的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对学者颇有研究的郑晓沧(1892—1979)认为,学者相当于德国的“Research scholar”(专门研究工作者)他说:“兹姑以一般scholar为言,其在中国,今日通称为‘学者’,求之旧籍,依个人意,相当于‘士’且“士”“以其主持风化,作社会之表率言,其行为、事功,影响于社会者亦至巨今吾人姑且置伦理的意义而不论,则‘士’之解释,为‘推十合一’,即能以演绎与归纳整理思想。

      凡具有此种修养者,始可谓之‘士’或‘学者’然中国向重人本主义,故向来‘士’之涵义,除学识外,亦必注重其人格修养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曾说:“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笔者认为,学者有理想型与现实型之分理想的或者说真正的学者是知识分子的中坚,是从事知识与思想的创造性探索而不是简单传播与应用的人,他们主要不是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人员,而是活动于思想观念领域的探索者与创造者,他们不仅关心学术与思想前沿,亦关心国事民瘼,富有人间情怀那些不从事创造性学术工作的人不是学者;那些完全超乎世俗的、象牙塔里的思想家以及极为孤立并献身于深奥、甚至可能是玄奥问题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现实的学者系指认识主体、研究主体,即《辞海》里讲的“做学问的人”(the academic man)从现实的学者概念出发,笔者认为,学者可分为科技学者和人文学者。

      科技学者是指从事自然科学理论的发现与发明的那部分人,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探索不断改变着人类对于自然(外在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必然作用于人对于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推动人的整个知识观念的更新当他们的成果转化为技术时,就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直接推动物质层面的社会发展人文学者指的是从事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人文领域探索的那部分人他们担当着社会的道德规范、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等等的反思与批判、建构与阐释的使命,他们解释着人的意义与价值、社会理想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并传播新的价值观念与人文理想并非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是学者大学学者主要是指大学教师中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创造性是大学学者的根本特性自科学研究学院化及学术体制化以后,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还要发现知识、增扩知识、综合知识、运用知识,要不断地进行思想探索与实践探索,这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在大学教师中既有理想的学者,也有现实的学者,既有科技学者,亦有人文学者,等等  二、学者的理想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志向”《尚书》中“射之有志”的“志”,就如同射箭的靶子,可以理解为目标志向就是一个人的抱负和奋斗目标,立志为人之根本夫志,气之帅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学者的理想是“志于学”、“志于真”、“志于道”、“志止于至善”学者“志于学”主要是以学术、学问研究为目标志于真”指的是学者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学者是真理的代言人,是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哪怕是被烧死、放逐、钉在十字架上正如费希特所说:“当你们离开这个地方,分散到各地去的时候,不管你们在什么地方,我都总有一天听说你们是大丈夫,这些大丈夫选中的意中人就是真理;他们至死忠于真理;即使全世界都抛弃她,他们也一定采纳她;如果有人诽谤她、污蔑她,他们也定会公开保护她;为了她,他们将愉快地忍受大人物狡猾地隐藏起来的仇恨、愚蠢人发出的无谓微笑和短见人耸肩表示怜悯的举动志于道”,这个“道”在哲学层面就是论证儒家统治秩序合理性的观念学说,在制度层面就是保证这种统治得以实施的规章,在人的心理层面就是对其全面认同而获得的精神满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历史上无数学者的真实写照  中国学者一向以儒家思想为知识系统的核心,而这一知识系统重在人伦道德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精神就是“道德精神”,它使学者追求“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这种理想人格常常只有在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中体现出来。

      作为知识分子中坚的学者就要身体力行成为社会的典范因此,对学者而言不仅要讲究学风,还要讲究人格风范,社会要求他们和他们要求自己的是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这种约束是为了由“内圣”而达到“外王”因此,志于道,就是由“内圣”而达至“外王”内圣外王”不但是中国学者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其理念使中国学者在现实社会中不但不拒绝政治,反而以极大的热情走向政治,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学者的社会角色有不同之处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应站在政治圈之外,而在中国,这样做就是失职这是教育传统不同造成的,西方教育传统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学统与道统二分,而中国教育传统崇尚政教合一学而优则仕”,强调学术与政治的统一,强调学者不仅要实现学术理想,亦要实现政治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是这种理想的写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读书治学、齐家治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表明中国学者有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将个人融入社会整体的行为特征其实,在国外,学者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也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只是这种关怀是超然的,批判的,而不是融入的。

      志止于至善”中的“至善”是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是无止境的《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也是明明德和亲民的目标当学者确立了“止于至善”的人生目标后,就会有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且恒久不迁,锲而不舍,毫不动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直到理想实现  三、学者的使命  如果说,理想是内在的、主观的、自我建构的,那么,使命则是外在的、客观的、外界赋予的学者”既不能等同于“事业成功人士”,也不能等同于“闻人”或“名人”,甚至连“文人”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学者之为学者,应有他特殊的使命、品格和德操,当然,也须有货真价实的学问1794年德国哲学家、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在耶拿大学作了题为“学者的道德”系列演讲,其中第四讲题为“论学者的使命”他从“自在人的使命”出发进而谈到“社会人的使命”,再进而谈“学者的使命”费希特指出:“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按照费希特的说法,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因而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显然,学者的使命就是促进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肯定了科学在人类征服自然和自我完善中的伟大作用,认为科学不仅能够帮助人类开发大自然的宝藏,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且能够帮助人类把自己变得更高尚,在大地上建立起“理性王国”故而学者的使命必定是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科学的发展学者的第二个使命是促进本学科的发展科学本身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如果人类的全部天资应当获得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每一分支也应当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每一个学者以及每一个选择了学术职业这一特殊阶层的人,都本能地要求进一步发展科学,特别是发展他们所选定的那部分科学这种愿望是学者本来就有的,也是每一个从事专业的人所具有的,但学者的这种愿望要大得多学者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发展的一切其它领域的进步;他应该永远走在其它领域的前头,以便为他们开辟道路,研究这条道路,引导他们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学者是不甘落后的,“如果落后,他就从此不再是他所应当成为的人了因为他可能不是别的什么人,所以他就会什么都不是了因此,“(学者)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他不应当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只要他活着,他就能够不断地推动学科前进,要是在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前,他遇到了死亡,那他就算对这个现象世界解脱了自己的职责,这时他的严肃的愿望才算是完成了。

      但这些还都属于学者献身学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私德,学者看重的还有公德,因而学者的第三个使命便是为社会服务费希特指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精确地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他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这就是说学者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也就是说,学者的使命就在于用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关心人类的进步事业,使人类不要停顿和倒退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完全不是自私自利地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学者不仅要看到当前的立脚点,同时也要看到人类现在应当向哪里前进他特别主张学者要有一种不怕任何艰险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的火一般热忱,要有一种敢想敢做,忍受痛苦,至死忠于真理的献身精神他十分藐视那些追逐个人利禄的御用学者,说他们研究问题时考虑的不是“人类是否会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我是否会由此得到什么好处”,比如得到多少金钱,得到哪个亲王的赏识学者为社会服务并不是狭义的庸俗的学以致用,而首先是指学者要向社会指明真理正是在此意义上费希特把学者叫做“人类的教师”但这还不是学者的最高使命,因为在学者的职责之上还有人的职责,人的职责应当高于学者的职责,这个职责就是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风尚。

      这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但是,谁不是善良的人,谁就无法顺利地致力于提高人类道德风尚的工作……所以学者从这最后方面看,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也是中国传统对学者的基本要求,言教身教并用,身教重于言教,给社会树立道德榜样,既是历代儒家大师教导的核心,也是他们身体力行的行为准则  四、学者的学术责任  随着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理念越来越深入学者的心中没有学术自由就不可能发现和验证真理,因此,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但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是相伴相生的,正如唐纳德肯尼迪所指出:“与学术自由互为补充和对应的是学术责任但后者却鲜为人用在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里,这二者被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社会责任理论也认为,人们有言论和学术的自由,但同时强调,完全的或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社会责任理论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强调行使权利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享有自由必然伴随着责任但近年来学术越轨频繁,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缺乏学术责任,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教师拥有太多的自由,然而却缺乏规范对于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只有坚持二者辩证统一,才有利于学者的发展,才有利于大学的健康发展学者究竟负有哪些责任呢?  1.对学生的责任  大学学者应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起责任,这大致体现在两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