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秘书工作的沿革概述.ppt

112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6835427
  • 上传时间:2019-08-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7MB
  • / 1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 中国秘书工作 的沿革,,,第一节 秘书活动的起源 第二节 我国古代秘书活动 第三节 我国近现代秘书活动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秘书活动 第五节 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中国秘书史方面的著作: 刘绍杰《中国秘书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树文《中国秘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聂中东《中国秘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杨剑宇《中国秘书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第一节 秘书活动的起源,一、秘书活动产生的条件 1、社会管理组织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2、文字和公文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二、我国秘书活动的产生,1、关于我国古代秘书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主要有:殷商说、夏朝说、尧舜说、黄帝说、神农说,等2、从秘书活动产生的条件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倾向于黄帝说,即我国古代秘书活动起源于距今约4500年-4400年之间的龙山文化晚期理由,,一是当时管理社会的组织已具有相当发展规模,氏族、胞族—部落—联盟等各级组织职能分明,并产生了公务活动 二是据考古发现,当时的人们已开始使用了雏形方块汉字和甲骨文字,公务文书已出现可以佐证这个说法的史料有:,《世本》记载: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

      《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尚书·尧典》记载,舜时就特设了秘书官职—纳言,舜曾对担任纳言职务的龙提出要求:“帝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公务文书——典志朝廷也设置了管理典志的官职——”太史令” 现存我国最早的政治文件汇编是《尚书》,其内容大部分是帝王对臣民的训令、文告和出征前的誓词 如《汤誓》就是商汤讨伐夏王桀时的军前誓词,《盘庚》是商王盘庚动员臣民迁都的文告《尚书》的内容上起唐虞,下迄商周,为这一时期的文书工作提供了实证夏桀,信访工作此时也有了起端 《汉书·文帝本纪》:“古代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意思是,尧在位时,曾于朝廷前树一大旗(族),名为“进善旌”,百姓可以站在旗下向他提出对政事的意见或建议 舜继位后,在朝廷前设立木牌,名“诽谤木”,让百姓把批评意见写在木牌上因舜名重华,“诽谤木”又称“华表”,发展到后代,成为宫殿门前的装饰物诽谤之木” (华表),后来又在宫门外设置大鼓,名为“敢谏之鼓” 百姓要当面陈言,可击此鼓,舜即出宫接见、听取 后代官府衙门前都设置大鼓,百姓击鼓告状即源于此。

      敢谏之鼓”,第二节 我国古代秘书活动,一、我国古代秘书活动的发展 1、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秘书活动从此便上升为国家秘书工作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夏朝是我国国家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 2、商朝时,产生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秘书机构的雏形—太史寮,太史寮内的史官有层次,有分工,是一支专业的秘书队伍3、西周时期,太史寮趋于成熟,内部由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共“五史”组成,分工更加细密4、战国时期,史官的职责、地位起了重要变化,御史和尚书不仅参与决策、草拟文书,而且还是国君的重要随从如当时楚国的“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5、秦朝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制度,设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御史大夫既是皇帝的秘书长,“受公卿奏章,掌天下文书”,又是国家的监察官,“举劾按章”6、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建制,但秘书机构有变化,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又由尚书台代替到东汉,尚书台逐渐发展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7、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操首设“秘书令”;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置中书监、中书令、通事郎; 晋朝时,设置中书监、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南北朝时,国家秘书机构设置基本不变,国家政务都由中书省负责,当时的秘书工作机构庞大,系统比较完整。

      8、隋朝时,恢复了魏晋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9、唐朝时,皇帝重用秘书官,用品位低、资历浅的小臣执掌机要,以削弱和限制宰相的权力这时的天子身边出现了私人秘书—翰林学士,这些私人秘书有的甚至官至宰相10、宋代的秘书工作由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枢密院负责军机事务;中书省负责行政事务,参与机密,直接取旨皇帝11、元朝时,中央行政中枢是中书省,中书省内的秘书机构是参议府,参议府内的专职秘书机构有承发司、管勾司、检校所、照磨所、时政科等12、明代时,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设华盖殿、文渊阁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政务,这是内阁的开始13、清代,秘书工作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崇德三年,设“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院,主要为皇帝办理文书及编撰史籍 康熙时,设立了“南书房”,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 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是为皇帝服务的机要秘书处 晚清时,为了适应外事工作需要,又增设了“司务厅”和“清档房”,专管文书、档案工作 1911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实行内阁制,设置了秘书职能机构——承宣厅夏商周三代,史官是主要的秘书官员他们为国君记录言行、起草和保管文件;有的还了解民情,提出建议,协助国君制定政策法令。

      商末周初,政事日繁,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相当于目前的中央秘书处由太史(又称大史)掌管,厂有左、右、内、外四史为副手,各有分工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左史专记国君政事活动,右史专记国君政事言论,有“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之说内史职掌拟制简册,宜示国君诰命;外史则专管四方之志及诸侯世系家谱(相当于人事档案)史官之下,还设有做一般文书抄写、保管工作的“椽史”,专管印信符节的“掌节”等 总之,随着社会政务活动的复杂、发展,秘书官员有所增加,分工也日益明细西周至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 保密制度:西周将全国土地、户门登记造册,藏于首都宫内 文书制度:王命文书都要有正副本,正本宣读后交付受命的诸侯大夫,副本则藏于王宫,以备日后查考 用印制度:春秋后期,周王、诸侯传递文书(多为竹木简)都用泥封加印即简牍用绳捆扎,勾结处用湿泥捏裹,泥上加印,烘干后送递,泥印不得破碎,以此防止篡改、泄密战国时七国争雄,各自为政,秘书官职名称也不统一齐、魏、秦称“尚书”尚者,“掌”也,意为执掌文书的官员赵国则称“御史”,既承古代秘书官之名,又有国君亲密随员之意诸侯问重要的外交活动,均有尚书或御史随同参加并记录现场情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有:秦王邀赵王于渑池相会席间秦王“请”赵王鼓瑟一曲终了,秦王尚书即大声朗读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秦王“令”赵王鼓瑟以此羞辱赵王蔺相如挺剑而出,威逼秦王击缶(瓦盆),并令赵国御史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秦于“为”赵王击击,为赵王争回了体面伟大诗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地位仅次于“令尹”(丞相) 《史记·屈原列传》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谓既管内政,又办外交,实际上充当楚王的秘书长战国时代还兴“养士”之风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供养着一大群“门客”其中虽有被后人如王安石等讥为“鸡鸣狗盗之徒”的,但也有或出谋献策,不愧智囊人物;或承办事务,显然是得力助手的向平原君自荐的毛遂即其中之一毛遂脱颖而出,说动楚王发兵救赵,解了秦军之围另一著名人物是冯瑗他为孟尝君到薛城收债,“焚卷市义”;出使魏国,使魏王“虚位以待”;震惊了齐王,又派太傅请孟尝君回齐都为相冯瑗又力主建齐国宗庙于薛城,筑成“狡兔三窟”,使孟尝君高枕无忧(事见《战国策·齐策》)太史公司马迁称赞他:“孟尝君为齐相二十余年,无纤芥之祸者,冯瑗之功也。

      这些只辅助主人却不做朝廷命官的“客士”,可以说是最早的私人秘书其沿流可至晚清时代的“绍兴师爷”毛遂,1.秘书机构、人员和职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也开始确立比较完整的秘书工作体制从中央(皇帝、丞相)到地方(郡、县)形成了一支多层次的庞大的秘书队伍,主要有:,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御史大夫众御史之首,为皇帝收发重要文书,并督察百官,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兼最高检察长下设监察御史(督察中下级官吏)、侍御史(为皇帝办事的)各数名主管文书起草、呈阅、拟办,是皇帝身边的文字秘书掌管文书典籍,供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专业秘书 谒者令专为皇帝引见百官、传达旨意的秘书主玺令史专管皇帝印章(玉玺)的秘书丞相府及汉代诸侯王的秘书长郡守、县令的文字秘书 记室令史郡县地方官的文书人员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同为中央的最高官员,称之“三公”其职责既为丞相之副,又掌管行政督察秘书工作主要由尚书担任尚书职权日益重要,人员也逐渐增加西汉成帝设置了专门机构“尚书台”(后改称“尚书省”,相当于目前的中央政府办公厅)主管官员称“尚书令”,下设左右两名“尚书仆射”,再下设四名“尚书郎”,分管图书、文件、奏章、宣示等事宜。

      东汉桓帝新设“秘书监”,却是专管宫内秘藏图书的,并非名副其实的秘书机构,前文已经述及 三国时,曹操晋封魏王之后,曾设“秘书令”一职,代替尚书令,既掌文书,又参与机要政务,是名副其实的中央秘书长角色,但设置时间不长魏文帝曹丕继位后,新建中央秘书机构——中书省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为皇帝拟制诏书,记录朝议大事,充当顾问 曹丕又将宫廷侍从文官集中起来,成立了皇帝近身侍从机构—门下省主管官员称“侍中”,次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多由皇帝亲信名士担任在皇帝左右议论大政,传达王命,听候差遣,具有皇帝私人顾问和机要秘书的性质隋唐以后,尚书省已转化为行政执行机构(当时设吏、兵、刑、户、礼、工六部,各部尚书即为部长,侍郎为副部长此制度延至清代末)中央的秘书工作主要由中书、门下两省担任 唐玄宗时,又设立“学士院”(亦称“翰林院”),考选文人才子(选上者即为“进士”),拔尖者担任“翰林学士”,由皇帝直接管辖翰林学士品级高于一般秘书官,经常跟随皇帝左右,应对诗文,提供咨询,起草任免将相、册立后妃、王子等重要记令,是皇帝员宠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其至有“内相”之称,大诗人李白就曾任此职。

      唐朝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是“节度使”节度使府有“掌书记”一职,为专职秘书,掌管朝见、慰问、祈祝的文书并公布升任令状,地位重要,多出名士充任边塞派诗人岑参、高适和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都曾担任过此职节度使下属衙门的秘书称“孔目”,文书人员称“录事” 宋代中央行政系统的秘书工作仍属中书、门下两省,军事系统的文书工作即新设的“枢密院”省院之下设置了更细的秘书部门如“通进司、进奏院、开拆房、主事房、催驱房”等,负责文书的收发、登记、呈阅和催办等工作元朝疆域辽阔,祟尚武功,但也重视文书为加强行政与秘书工作,取消了门下省与尚书省,以中书省独揽行政大权,而在各大区设立“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中央派出机构)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下设“检校所、照磨所、承发司、架阁库”等部门,负责文书的检查、校对、发送、立卷和档案的保管工作又在全国各地设立“急传铺”,有紧急文书,派专使快马日夜兼程传递明朝朱元璋新设置了中央的文书总收发和总接待机构,名为“通政使司”朱元璋亲自说明建立这个机构的目的,他说,政事好像水流,要经常畅通 通政使司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朝廷的命令以匡正百官,彰明幽暗隐蔽的情况以沟通政事他要求通政使司的官员:该报告的事不必顾虑;该纠正的错误不可苟同;该申诉的冤屈不可隐瞒;该引见的人员不得留难。

      朱元璋画像,清朝中央的秘书机构仍承继明朝制度 雍正时代,新建“军机处”,原为专管西北军务的临时性参谋机构,后成为常设性机要部门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三至六名,每日晋见皇帝,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