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教育的经济功能.docx
4页论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经济活动提供再生产的劳动者和再生产的科学技术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在现代生产中,技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和生产率的提高,都要求劳动者掌握适合现代生产方式的技术和素质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劳动者再生产的手段马克思在家 100 多年前就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例如:一个人在没有掌握劳动经验和劳动知识之前,只能说是一个潜在或者是可能的劳动者,因为任何一项劳动都需要或多或少的劳动经验,或者是通过专门的培训或教育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还没有被运用之前,既不是特定的劳动资料,也不是劳动者的内在素质,而是潜在的生产力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主要是义务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
劳动者的再生产上的意义主要是提整个民族的普通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一般素质教育中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更具有直接和现实的意义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劳动者不断要接受教育,而且要不断的接受教育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在古代自足自给的个体经济活动中,劳动主要是凭借个体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加上行业之间的相互封锁,一个人从一种劳动转换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此起彼伏,由此就会给劳动者来职业和工作岗位的转变当今社会,改行转业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已经逐渐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同时,由于现代生产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只要劳动者掌握了基本的生产和工艺原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现代社会教育自然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单位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传统、陈旧的经济学的劳动者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一个听话的、四肢发达,会做工的工具,这种劳动者是单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单维度的现代经济学对劳动者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纯经济学的范围,劳动不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維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劳动者比单维度的劳动者具胡更高的境界和层次,具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更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他们的生活不会仅仅“从属于劳动”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的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再生产劳动者来实现的,对此一些经济学家早已有各种定量的分析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啥 30%.美国经济学家、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啥 33%.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 35%.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任何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都与前人的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育能够发展科学,发展科学技术是科学知识扩大再生产最重要的方面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和传播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高等学校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同一时空和同一过程中进行的,因为教学与科研不相互结合与渗透,就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可以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