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ppt
17页辫状河三角洲体系(Braided Delta System),《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王家豪 2011.10,一、概述,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1987)(a)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b)在冲积扇前方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c)与冰川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定义: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前积到盆地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负载河流提供物质二、形成条件,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所需沉积地形和坡度一般比扇三角洲缓,比正常三角洲陡 同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两者之间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末端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都可直接进人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断陷湖盆演化早期,扇三角洲的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湖岸位置与砂体类型和演化关系示意图(据吴祟筠和薛叔浩等,1992),二、形成条件,,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类型三角洲比较,断陷型湖盆深陷扩张期沉积相示意图,AF:冲积扇;BR:辫状河SD:短河流三角洲SF:水下冲积扇NT:近岸浊积扇FT:远岸浊积砂SL:浅湖区DL:深湖区,AF:冲积扇;FD:扇三角洲MR:曲流河LD:长河流三角洲SD:短河流三角洲SL:浅湖区DL:深湖区,断陷型湖盆收缩期沉积相示意图(据吴崇筠等,1993),演化模式,坳陷型湖盆收缩期沉积相示意图(据吴崇筠等,1993),AF:冲积扇BR:辫状河MR:曲流河LD:长河流三角洲SD:短河流三角洲SL:浅湖区,AF:冲积扇;FD:扇三角洲BR:辫状河LD:长河流三角洲SD:短河流三角洲LT:浊积砂SL:浅湖区DL:深湖区,坳陷型湖盆深陷扩张期沉积相示意图,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示意图(姜再兴,2003),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沉积:以河道砂坝沉积物为主色杂、粒度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内部具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组成若干个向上变细的透镜体叠置构成废弃河道充填沉积:废弃河道允填沉积体往往呈下凸上平的透镜状沉积物自下向上粒度明显变细,底部见起伏不大的冲刷面向上层理规模逐渐变小,反映了水道充填沉积过程中水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越岸沉积:洪水期,水体漫越河道,在河道两侧形成一些积水洼地,其内部接受细粒物质的沉积岩性为粉砂岩、泥岩部分洪水期越岸形成的积水洼地可逐渐被植被覆盖,发展为沼泽环境,沉积炭质页岩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特别活跃,其沉积物在前缘亚相中占比例大,是前缘亚相的主体 (1)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平原亚相中辫状河道人湖后在水下的延续部分,沉积特征类似于辫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往往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单个透镜体从下向上常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砂岩,横向延伸数米即变薄尖灭冲刷面构造、平行层理及大、中型交错层理亦常见。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为灰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侵蚀破坏,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及中型交错层理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河口坝规模普遍较小4)席状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较强的沉积环境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津或均质韵律5)远砂坝:位于前缘末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横向延伸远,分布范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3、辫状河前三角洲均以泥质沉积物为主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堆积迅速,沉积体不稳定,很容易形成重力流,沿前缘斜坡运动到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中堆积下来,常见的有碎屑流、液化流及浊流沉积塔里木盆地草2井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序列(高振中,1996),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内蒙古元子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于兴河,1995),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四、与油气的关系,,与扇三角洲虽同属粗碎屑三角洲,但辫状河三角洲岩石分选较好,杂基含量较低,砂砾岩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性都较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性能;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且水下分流河道的砂砾岩与烃源岩呈频繁互层沉积,可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有利场所。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沼泽沉积由于物性较差,可作为区域性盖层或烃源岩,从而在垂向上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