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5页第十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试说明》(2022年)规定好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等传记”一般通过写实手法记录人物的人生历程,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常常运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调查报告”是以调查的方式向公众报告事务科普文章”是用浅显的文字阐述或者介绍科学学问和科学现象命题侧重于筛选、概括、整合和评价等方面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南方都市报》记者(以下简称“南都”):你最近在香港出了一本《莫言了不得》,你从什么时候起起先关注莫言? 刘再复:11016年读了他的《透亮的红萝卜》这部中篇写得太好、太动人了!我被它深深打动因为作家主体的感觉太敏锐、太丰富,才能发觉这种在极艰难的环境中又极坚韧生存着的生命现象,并用充溢色调的语言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形象 南都:(1) 刘再复:莫言的作品,我之所以“几乎每部都读”,不是因为他的“水平”超群,而是因为他的作品带给我无穷尽的阅读“至乐”读一读莫言的喜剧性作品,就会开怀大笑林语堂在世时提倡幽默,惋惜他未能遇到莫言而我与莫言相逢了,这真是幸运 我第一次读《红高粱家族》,觉得语言没有《透亮的红萝卜》那么精致,但仍旧震撼我。
而且让我意识到,莫言在进行“颠覆性写作”:颠覆权力叙事,颠覆正式的历史叙事,颠覆教科书的惯性叙事多年后我读《丰乳肥臀》,更觉得莫言通过宏大叙事在“解构”历史,颠覆历史,即用人性的历史解构“阶级性”历史 南都:你对莫言的第一印象如何? 刘再复:他在科罗拉多高校作讲演,第一句话就是“在座的刘再复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其坦率与真诚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之后我和妻子把东亚系的一些老师和同学请来,听莫言讲故事他讲的几乎全是饥饿的故事离开美国前我送他一顶牛仔帽因为他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一个胆识过人的牛仔 南都:(2)_____________ 刘再复:荒诞喜剧与荒诞小说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的确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但说他属于西方荒诞文学谱系未必精当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可能受马尔克斯的影响,但干脆师法的还是蒲松龄的“狐幻现实主义”蒲松龄创建了中国的短篇小说的巅峰莫言很聪慧,就在山东的土地上找到自己天才的“老师”莫言没有“贵远贱近”的弱点 南都:莫言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与其作品魔幻性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认有关? 刘再复:莫言在我心目中他是天才,为我们的方块字争得巨大的光荣,他的获奖是我们母亲语言的成功,方块字写作的成功,仓颉造字的成功。
南都:那你如何看待莫言获奖?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 刘再复: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各种缘由与条件,它变成一个世界公认的权威性大奖,一旦得奖,它便产生巨大的普世性效应聂鲁达与马尔克斯、略萨的获奖,使整个拉丁美洲文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至少是影响了我的阅读心理莫言作品本就被翻译成二三十种文字,获奖后可能还会翻一倍因此,莫言获奖确定会提中学国当代文学整体在世界上的地位,会吸引更多种族、更多国家、更多心灵、更多语言来关注中国文学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美国作家获奖,美国人不会太兴奋,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则会为自己的同胞获奖而傲慢19101年葡萄牙的霍塞·萨拉马戈获奖,尽管他始终站在共产主义立场反对政府,但总统、总理一听到他获奖的消息,就马上声明说,现在我们要放下分歧,共同庆祝葡萄牙语的成功葡萄牙政府领导人终归有文化,他们知道自己的同胞获奖是一件大事,是关系到葡萄牙语能否傲慢地独立于世界之林(至少不被西班牙语吞并)的大喜事 (选自《南方都市报》2022年5月10日,有改动) 1.刘再复先生认为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依据谈话内容,从记者的角度补写出(1)(2)两处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莫言获奖“是我们母亲语言的成功,方块字写作的成功,仓颉造字的成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爱因斯坦 苗千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诞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记性人物全世界探讨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行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假如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觉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诞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许多传闻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实力以及对自然界的新奇心据他自己讲解并描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新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决地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相识到了自然界的奇妙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化。
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溢着让他宠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当学术成就起先被全世界认可后,他起先执教于苏黎世高校,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探讨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验,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倒有颇多相像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汲取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照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