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校学生艾滋病歧视调查分析.doc
3页1护理学校学生艾滋病歧视调查分析作者:王正东,郭文杰,林琦远,武小飞,曾琪【摘要】 目的 了解护理学生对艾滋病歧视的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护生的艾滋歧视及态度,内容包括患者在健康医疗,工作领域,教育、生育、家庭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歧视现象结果 主要的歧视在工作领域,其次是健康领域及生活、生育、教育领域,个人歧视主要也表现在工作领域结论 护生的歧视态度在感染者工作领域,专业知识改变了对艾滋病歧视的行为表现,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心理表现的歧视,存在心理偏见应加强学校专业艾滋宣教,加强反歧视教育 【关键词】 艾滋病;歧视;护生当前艾滋病的传播仍然处于上升阶段,2008 年艾滋病的感染由吸毒传播上升为性传播为主[1],艾滋病预防的困境在于艾滋歧视特征的存在导致很多感染者及高危人群变得隐蔽[2],不宜被发现,不能有效的进入监护和教育及治疗系统同时艾滋歧视也不符合最基本的人权要求,歧视导致很多的感染者在很多社会活动中不能享受公平待遇目前,全球范围多个国家已经广泛开展了艾滋反歧视的研究[3],而我国反歧视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定性研究较多但定量研究较少见[4],尤其在在校学生中艾滋歧视的相关调查较少见,本研究通过对中专护理在校学生的艾滋歧视态度的调查,为中等职业教育艾滋病宣教及反歧视教育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 对象与方法21.1 研究对象 成都某中等护理专业学校实习前学生,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95 份,实际有效问卷 95 份回收率:95%全部为女生年龄 18~25 岁,文化程度中专学历1.2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中国红丝带网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编写的《Protoc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ople living with HIV》一书的问卷改编而来[4]就个人对艾滋病人健康领域、艾滋病人的工作领域、艾滋病人的教育、其他等方面的基本态度进行调查1.3 统计学处理及质量控制 本问卷由经专门培训的班主任担任调查员,以学号随机抽取调查对象 100 名,统一时间当场发放答卷表,赋值方案为:会=3 分,有时会=2 分,不清楚=1 分,不会=0 分统一时间回收后统计Epidata3.1 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2 结 果2.1 对艾滋病人的健康歧视态度 护生对 HIV 感染者的歧视水平及影响因素在针对艾滋病人健康歧视的调查中主要涉及 7 个社会问题,问题及赋值方案见表1,得分高低反应了护生在医疗活动中针对该行为产生歧视水平的高低,其中 1、2项医疗活动产生的歧视最高,为主要的健康歧视行为,6、7 得分最低,产生的歧视程度最低。
表 1 对艾滋病人的健康歧视态度2.2 对艾滋病人的工作领域的歧视态度 在针对艾滋病人健康歧视的调查中主要涉及 6 个社会问题,问题及赋值方案见表 2,得分高低反应了护生在感染者工作领域中针对该行为产生歧视水平的高低,其中 1、2、3、4 项产生的歧视最高,为3主要的工作领域歧视行为;7、8 项得分最低,产生的歧视程度最低表 2 艾滋病人的工作领域歧视态度2.3 对艾滋病人的教育、生育、家庭生活领域的歧视态度 在针对艾滋病人健康歧视的调查中主要涉及 5 个社会问题,问题及赋值方案见表 3,得分高低反应了护生在感染者教育、生育、家庭生活领域等方面针对该行为产生歧视水平的高低,其中 2、3、4、5 项产生的歧视最高,为主要的教育、生育、家庭生活领域歧视行为;1 项得分最低,产生的歧视程度最低表 3 艾滋病人教育、生育、家庭生活歧视态度 3 讨 论当前艾滋病的流行依然很严重,抗击艾滋病,实现普及艾滋病治疗不仅需要与疾病做斗争更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通过本调查,中专护理学生艾滋歧视在各个领域均有表现,主要表现在工作领域,拒绝雇用感染者得分最高,其次是在招聘时,单位强制要求应聘者检测歧视得分较高,本领域个人歧视得分过半者 63 人( 占调查人数 66%);其次为健康领域的歧视较高,主要是在医院、诊所或看护机构有一些特殊的防护措施,如隔离、强制治疗等得分较高,但是个人歧视得分超过本领域总分一半者为 42 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44%)。
以上两大领域为主要的歧视领域,无论是总体歧视得分还是个人歧视得分,均是最高的歧视最低的为其他领域,在租房或买房时,强制要求人们提供艾滋病检测证明一项得分最低通过数据显示,护理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并没有因为本身专业的原因使医疗领域成为得分最高领域,也没有使其成为得分最低领域,歧视得分最高为非专业领域;护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可能降低了护生在与自己相关的医疗领域的4专业性歧视,但是在非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尤其是在工作领域的歧视却明显增高,说明歧视不是专业知识缺乏所致,而可能是一种固有的心理偏见健康领域不是主要的歧视方面,也说明职业道德张力促使护生在群体性职业行为要求层面不表现歧视,从而没有使健康领域成为主要的歧视方面,而在工作领域歧视却明显的显示出来护生作为准医护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职业道德教育降低了“恐艾”性歧视程度,但并没有消除偏见,常规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即消除了社会个人自身职业相关的歧视,职业服务要求降低了社会个人在社会劳动中对感染者的歧视,却转化为对艾滋病感染者劳动权利的歧视这可能和社会文化有关,也可能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关,不恰当的宣教可能会加深或者转化歧视的形式和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
当前艾滋病流行依然很严重,社会歧视并没有消除,而歧视多源于偏见;偏见的根源调查和消除偏见和歧视的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本调查希望可以为高等教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科学稳妥开展提供些许帮助,恰当适宜的制定相关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参考文献】[1] 卫生部通报我国艾滋病情.青年时报中国新闻版[N] .2008.12.1.[2] Green G.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ith HIV: Are they as stigmatizing as people with HIV perceive them to be [J].Soc Sci Med,1995,41: 557-568.[3] Nita M,Seema S,Apoorvaa P,et al.The third phase of HIV pandemic: Social consequences of HIV/AIDS stigma discrimination future needs [J].Indian J Med Res,2005,122: 471- 484.[4] 中国红丝带网改编自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编写的《Protoc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ople living with H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