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分析.docx
15页2022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分析 海南省的高考历史试题难不难做呢,要怎么样去提高高考的历史成果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举荐关于海南高考历史真题练习和答案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第Ⅰ卷(带答案)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见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儒家注意等级和名份,法家主见用法制来维护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能之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见,法家主见变革,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解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一般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缘由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削减 【答案】A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经过文景之治养精蓄锐,汉武帝时经济发展,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 D项并不是主要缘由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 4.谣谶是带有肯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变更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定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D 【解析】谣谶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更不能变更历史的走向,AB两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定的,C项错误, D项正确。
考点:史学常识和理论史学素材历史相识 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起先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位,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旺盛,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峻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答案】B 【解析】漕粮运输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元朝时曾疏通运输河,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元代交通发展 7.儒家学说提倡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快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A项错误;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始终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切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D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重农抑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D项正确关切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BD两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供应了治理大国的胜利阅历 【答案】C 【解析】AB符合古希腊,不符合罗马;罗马法的革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胜利阅历。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改变的根本缘由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折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AC两项都是缘由之一,但不是根本缘由,AC两项不符合要求B项最全面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缘由,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削减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缘由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的经济状况;B项错在衰退;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要求。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独创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独创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起先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误;C项本身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地不属于专利,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其次次工业革命 13.鸦片斗争时期,魏源指责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见,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见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起先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见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是地主阶级反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气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 14.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许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行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 D与题目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给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改变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听从于政治 B.行政听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严格限制总统权力,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立法听从于政治的现实须要,A项正确;B C两项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高校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教授被指责有离经叛道之鼓吹是因为他反对儒家伦理道德,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题;提倡科学精神,顺应历史潮流,不属于离经叛道,C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实行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很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复原经济的任务 B.是特别时期被迫做出的短暂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当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复原,A项时间不符;材料中很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因此C项本身正确,但并不是这些人的看法,答案为B;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8.20世纪20年头,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探讨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探讨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探讨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供应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相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