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第七章防治原则.ppt
72页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预防和治疗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斗争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疾病,是人们同疾病斗争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疾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维持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疾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维持健康,延年益寿健康,延年益寿中医药学概论第一节第一节 预防预防预预防防就就是是采采取取一一定定的的措措施施,,防防止止疾疾病病的的发发生生和和发发展展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未病先防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药学概论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正气与防止疾病的发生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正气与邪气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邪气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邪气入侵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根本原因,而邪气入侵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做好因此,做好““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必须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必须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中医药学概论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一)养生(一)养生 1 1.调摄情志.调摄情志调调摄摄情情志志养静藏神养静藏神动形怡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移情易性中医药学概论2 2.锻炼身体.锻炼身体(一)养生(一)养生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达郁达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一般要求:一般要求:①①运动量要适度,做到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形劳而不倦”②②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③③因人而异因人而异中医药学概论东汉名医华佗模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创五种禽兽的动作,创立了立了““五禽戏五禽戏””,用,用以强身健体以强身健体一)养生(一)养生 中医药学概论3.3.顺应自然顺应自然 《《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以从其根一)养生(一)养生 中医药学概论(一)养生(一)养生 4 4.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的强身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的强身健体原则,既有益于扶助正气,又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生活健体原则,既有益于扶助正气,又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作息时间适宜;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谨和五味,起居要有规律,作息时间适宜;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谨和五味,切忌偏嗜,做到营养均衡;适量的劳动和运动可使气血流通,切忌偏嗜,做到营养均衡;适量的劳动和运动可使气血流通,有益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节的饮食,过分的劳逸,往往有益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节的饮食,过分的劳逸,往往直接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
直接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中医药学概论5.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内经内经》》中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疫中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疫病的记载,早在公元病的记载,早在公元1616世纪,我国人民就发明了世纪,我国人民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法””预防天花近年来,人们常用贯众消毒饮水,大青叶、预防天花近年来,人们常用贯众消毒饮水,大青叶、板蓝根煎剂预防流感、流脑,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用马板蓝根煎剂预防流感、流脑,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用马齿苋预防痢疾等都获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所以,适时服用齿苋预防痢疾等都获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所以,适时服用一些药物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正气,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一些药物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正气,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中医药学概论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又是直接因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又是直接因素,所以做好未病先防,防止病邪侵害所以做好未病先防,防止病邪侵害二)防止病邪侵害(二)防止病邪侵害防治病防治病邪损害邪损害预防预防接种接种减少减少感邪感邪添减添减衣服衣服消毒消毒隔离隔离防止防止污染污染保护保护环境环境讲究讲究卫生卫生中医药学概论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若不能早期发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若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情会由轻至重,病位会由浅入深,甚至会现、早期治疗,病情会由轻至重,病位会由浅入深,甚至会由某一脏器累及另一脏器,乃至多个脏器病变,使病情愈来由某一脏器累及另一脏器,乃至多个脏器病变,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越来越困难因此,既病之后,及早诊断和治愈复杂,治疗越来越困难因此,既病之后,及早诊断和治疗实乃明智之举和当务之急疗实乃明智之举和当务之急《《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一)早期诊治(一)早期诊治 中医药学概论 控制传变是指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传变途径与控制传变是指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传变途径与发展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作好预防早在发展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作好预防早在《金匮要略》就指出:《金匮要略》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实脾””。
是说临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是说临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首先调理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方法,首先调理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肝病传脾,从而达到控制肝病传变的目的所以,在肝病传脾,从而达到控制肝病传变的目的所以,在既病之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疾病传变的既病之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和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疾病控制规律和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在早期阶段,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二)控制传变(二)控制传变 中医药学概论点滴积累点滴积累 1.1.治未病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即未病先防和既病治未病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2.2.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生 3.3.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疾病传变治疗和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疾病传变中医药学概论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是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治则治则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一、治病求本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临床运用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临床运用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及及““病治异同病治异同””三种情况三种情况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正治反治(一)正治反治•正治与反治,是在正治与反治,是在““治病求本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指导下,的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出的两种治疗原则正治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出的两种治疗原则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治法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与反治,是指所用治法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
如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所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 1.正治.正治 •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称““逆治逆治””主要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主要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等,其正治法则有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等,其正治法则有““寒寒者热之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虚者补之””、、““实实者泻之者泻之””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 1)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的一种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的一种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法等辛热温里法等2 2)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的一种治法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的一种治法。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清里法等苦寒清里法等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3 3)虚者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虚者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的一种治法如阳气虚证用温阳益气法,阴血虚的一种治法如阳气虚证用温阳益气法,阴血虚证用滋阴养血法等证用滋阴养血法等2 2)实者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泻邪法治疗)实者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泻邪法治疗的一种治法如食滞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的一种治法如食滞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等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等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2 2.反治.反治 •反治,就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反治,就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又称““从治从治””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其反治法则有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其反治法则有““寒因寒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 1)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虽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虽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以寒治寒””的反治法的反治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2 2)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世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失了这种方法对其世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热因热用因热用””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
此时应用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此时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消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消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的具体运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3 3)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4 4)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寒不通的真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寒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病证,治疗时应采取补益脾胃的方法,恢复脾胀满病证,治疗时应采取补益脾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
这种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二)标本缓急(二)标本缓急• ““标标””即枝末、树梢,指现象;即枝末、树梢,指现象;““本本””即草木之即草木之根本,根基,指本质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标根本,根基,指本质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标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不停地运动变化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的,所以临床运用标本关系分析疾病的主次先后的,所以临床运用标本关系分析疾病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临床常用有和轻重缓急,临床常用有““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缓则缓则治本治本”” 及及““标本同治标本同治””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 1.急则治标.急则治标 •是指在标病危急,如不先治其标病,即将危及病人是指在标病危急,如不先治其标病,即将危及病人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急救措施先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急救措施先治其标如各种原因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的生命,治其标如各种原因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的生命,当首先止血以治其标,而后针对病因以治其本。
急当首先止血以治其标,而后针对病因以治其本急则治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治本创造条件,更好地则治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治本创造条件,更好地治本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2 2.缓则治本.缓则治本 •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多适用于病势较缓的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多适用于病势较缓的病证例如:阴虚发热咳嗽的病人,发热咳嗽为病证例如:阴虚发热咳嗽的病人,发热咳嗽为标,阴虚为本,采用滋阴治本法,待阴虚改善后,标,阴虚为本,采用滋阴治本法,待阴虚改善后,发热、咳嗽自然缓解此法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发热、咳嗽自然缓解此法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复期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3 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如气指标病本病并重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如气虚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此时单纯补气,虚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此时单纯补气,则使邪气滞留,表证不解,病程延长单纯解表则使邪气滞留,表证不解,病程延长单纯解表则汗出伤气,使气虚更甚故采用益气解表标本则汗出伤气,使气虚更甚故采用益气解表标本兼顾的治法,既益气又解表,双管齐下,提高疗兼顾的治法,既益气又解表,双管齐下,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效,缩短病程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总之,凡病势发展缓慢的,当从本治;发病急剧总之,凡病势发展缓慢的,当从本治;发病急剧的,当先治标;标本并重的,则当标本同治善的,当先治标;标本并重的,则当标本同治善于抓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于抓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三)病治异同(三)病治异同•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相同的病出现不同的证,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相同的病出现不同的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其实质就是辨证论治异治亦异,其实质就是辨证论治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 1.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患者的体质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所地点以及患者的体质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亦不同,因而治疗方法各异如表现出来的证候亦不同,因而治疗方法各异。
如感冒,由于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别,治法也感冒,由于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别,治法也就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之分就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之分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2 2.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脱肛、了相同的证候,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病,因其同属气虚下陷证,故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病,因其同属气虚下陷证,故都可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进行治疗都可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二、扶正祛邪二、扶正祛邪•扶正与祛邪是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扶正是指扶助扶正与祛邪是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邪防病的一种治疗原正气,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邪防病的一种治疗原则,而祛邪是指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的一种治疗则,而祛邪是指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的一种治疗原则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有助于机体原则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二、扶正祛邪二、扶正祛邪•在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时,要仔细分析正邪双方力量在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时,要仔细分析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祛邪的单用或兼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祛邪的单用或兼施,及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正施,及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正虚,祛邪用于邪实;如虚实错杂,则应扶正祛邪并虚,祛邪用于邪实;如虚实错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但还须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施,但还须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和先后,要做到的主次和先后,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扶正(一)扶正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即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即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调摄精神和功能锻炼等方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调摄精神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虚则补之虚则补之””。
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气不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气不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采用补气、壮阳治法;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采用补气、壮阳治法;血虚、阴虚,采用补血、滋阴治法血虚、阴虚,采用补血、滋阴治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二)祛邪(二)祛邪 •祛邪是指祛除病邪即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祛邪是指祛除病邪即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安,恢复健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安,恢复健康的目的即康的目的即““实则泻之实则泻之””祛邪适用于以邪实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虚的实证如外感病用汗法,实为主,而正气未虚的实证如外感病用汗法,实热证用清热法,气滞证用行气法,血瘀证用活血热证用清热法,气滞证用行气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等化瘀法等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三)先攻后补(三)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且正气虚尚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且正气虚尚耐攻伐的病证此时若先扶正,反而助邪,故当先耐攻伐的病证此时若先扶正,反而助邪,故当先祛邪,后扶正,正气复,病证即愈如因瘀血所致祛邪,后扶正,正气复,病证即愈。
如因瘀血所致的崩漏,虽然血液的耗损导致气血亏虚,但此时瘀的崩漏,虽然血液的耗损导致气血亏虚,但此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使瘀血去则出血自止,再以益气补血之品扶助正气,使瘀血去则出血自止,再以益气补血之品扶助正气,使其康复使其康复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四)先补后攻(四)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伐,邪盛尚不危急的病证此时若祛邪则更伤正气,伐,邪盛尚不危急的病证此时若祛邪则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使正气恢复能耐攻伐时,再攻其邪,故当先扶正,使正气恢复能耐攻伐时,再攻其邪,正复邪祛,病证可解如小儿虫积,因正气太虚,正复邪祛,病证可解如小儿虫积,因正气太虚,不耐攻伐,必须先用补益脾胃之法,使正气得到一不耐攻伐,必须先用补益脾胃之法,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后,再驱虫,才不致于损伤正气,加重病情定恢复后,再驱虫,才不致于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五)攻补兼施(五)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邪实正虚,二者均不即扶正与祛邪并用。
适用于邪实正虚,二者均不甚急的虚实夹杂病证临床具体运用时,必须分甚急的虚实夹杂病证临床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灵活运用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清矛盾的主次,灵活运用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者,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之法以邪实为主,者,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之法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之法如气兼有正虚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之法如气虚感冒,宜益气解表;脾虚食积,应以补益脾胃虚感冒,宜益气解表;脾虚食积,应以补益脾胃之气为主,佐以消食导滞之品之气为主,佐以消食导滞之品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消长失去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调整阴阳,平衡,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补偏救弊,““以平为期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损其有余(一)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是指对于阴阳偏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是指对于阴阳偏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
如的方法治疗如““阳盛则热阳盛则热””所致的所致的实热证,应用清泻阳热的治法;对实热证,应用清泻阳热的治法;对““阴盛则寒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应用温散阴寒的治法所致的实寒证,应用温散阴寒的治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二)补其不足(二)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如阴虚、阳虚、阴阳两的方法治疗如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病证,可分别采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的虚的病证,可分别采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的方法治疗方法治疗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二)补其不足(二)补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疾病中,一方的不足,也可导致另一方在阴阳偏衰的疾病中,一方的不足,也可导致另一方的亢盛如阳气亏虚,阳不制阴,使阴相对偏盛,形的亢盛如阳气亏虚,阳不制阴,使阴相对偏盛,形成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采用成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阴病治阳””的治法,即的治法,即所谓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精亏损,阴不制阳,阴精亏损,阴不制阳,使阳相对偏亢,形成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采用使阳相对偏亢,形成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采用““阳病阳病治阴治阴””的治法,即所谓的治法,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若阴阳俱虚,则应阴阳俱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若阴阳俱虚,则应阴阳俱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要注意采用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要注意采用““阳中求阴阳中求阴””或或““阴中求阳阴中求阳””的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四、三因制宜四、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治疗疾病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因人制宜(一)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在治疗时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在治疗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全面观察病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全面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二)因时制宜(二)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如病在春夏,气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原则如病在春夏,气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要注意慎用麻黄、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要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病在秋冬,人体腠理致密,则应慎用寒凉,以防气阴病在秋冬,人体腠理致密,则应慎用寒凉,以防苦寒伤阳苦寒伤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热远热””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三)因地制宜(三)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原则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有区别,所以治疗用药要考虑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有区别,所以治疗用药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同是风寒感冒,均采用辛温解表法,同地区的特点同是风寒感冒,均采用辛温解表法,西北气候寒冷,人体腠理致密,常用麻黄、桂枝等辛西北气候寒冷,人体腠理致密,常用麻黄、桂枝等辛热发散药;而东南气候温热,人体腠理疏松,多用荆热发散药;而东南气候温热,人体腠理疏松,多用荆芥、防风等微温性药物。
芥、防风等微温性药物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说明治疗疾病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明治疗疾病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从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果中医药学概论点滴积累点滴积累1.1.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根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2.2.标本缓急就是根据标本关系分析疾病的主次先后和标本缓急就是根据标本关系分析疾病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分别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同轻重缓急,分别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同治的治法治的治法3.3.扶正祛邪包括扶助正气和祛除邪气扶正主要用于扶正祛邪包括扶助正气和祛除邪气扶正主要用于虚证祛邪主要用于实证祛邪主要用于实证4.4.调整阴阳用于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须损其有余,阴调整阴阳用于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须损其有余,阴阳偏衰须补其不足。
阳偏衰须补其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第三节第三节 治法治法•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历代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为汗、吐、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大法,在临床具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一、汗法一、汗法•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药物以开泄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某些疮疡、水肿初起和麻疹透发不畅而兼有表证表证及某些疮疡、水肿初起和麻疹透发不畅而兼有表证者由于外感病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人的体质有阴者由于外感病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人的体质有阴阳气血的盛衰,其病证便有风热、风寒、正虚外感的区阳气血的盛衰,其病证便有风热、风寒、正虚外感的区别,临床应用时分别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别,临床应用时分别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等方法。
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一、汗法一、汗法•汗法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过度发汗,以防伤津汗法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过度发汗,以防伤津耗气对于表证已解,疮疡已溃,麻疹已透,以及耗气对于表证已解,疮疡已溃,麻疹已透,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津伤者,均不宜用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津伤者,均不宜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二、吐法二、吐法•吐法,又称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引起呕吐,促吐法,又称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引起呕吐,促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主要适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饮食停滞胃脘、顽痰阻滞胸膈、痰涎阻塞咽喉用于饮食停滞胃脘、顽痰阻滞胸膈、痰涎阻塞咽喉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二、吐法二、吐法•吐法多用于急救,是治标之法,用之得当,收效迅吐法多用于急救,是治标之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但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对病势危笃、年老速,但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对病势危笃、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及气血虚弱者,均不宜用体弱、孕妇产妇及气血虚弱者,均不宜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三、下法三、下法•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过泻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体内积滞、肠道燥屎等里实证候的一种下通便,以攻逐体内积滞、肠道燥屎等里实证候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胃肠积滞、实热内结、阴寒痼积、胸治法主要适用于胃肠积滞、实热内结、阴寒痼积、胸腹积水、瘀血内停、燥屎虫积等病证根据病情有缓急,腹积水、瘀血内停、燥屎虫积等病证根据病情有缓急,性质有寒热,病邪有兼夹等不同,临床应用时分别有寒性质有寒热,病邪有兼夹等不同,临床应用时分别有寒下、温下、攻下、润下、逐水、攻瘀等方法下、温下、攻下、润下、逐水、攻瘀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三、下法三、下法•下法易伤人体正气,当以祛邪为度,不可过量或久下法易伤人体正气,当以祛邪为度,不可过量或久服。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及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服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及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禁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四、和法四、和法•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的一种治法主物,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脏腑失调的肝脾不和、要适用于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脏腑失调的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证以及疟疾等根据病邪的部位和性质,肝胃不和证以及疟疾等根据病邪的部位和性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临床常用有和解少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临床常用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方法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四、和法四、和法•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已解而入里,以及脏腑极虚、气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已解而入里,以及脏腑极虚、气血不足之寒热均不宜用,以免贻误病情血不足之寒热均不宜用,以免贻误病情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五、温法五、温法•温法又称祛寒法。
是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以补益温法又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以补益阳气、祛除寒邪、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阳气、祛除寒邪、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里寒证根据寒邪所在部位及正气强弱之不同,用于里寒证根据寒邪所在部位及正气强弱之不同,临床常用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救逆、温经临床常用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阳补肾等方法散寒、温阳补肾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五、温法五、温法•温法所用药物性多燥热,易耗血伤阴,故凡阴血亏温法所用药物性多燥热,易耗血伤阴,故凡阴血亏虚、血热妄行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虚、血热妄行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六、清法六、清法•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清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清除热邪,治疗热性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清除热邪,治疗热性病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根据热邪所犯证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里热证根据热邪所犯脏腑不同以及病情发展阶段不同,临床常用有清热脏腑不同以及病情发展阶段不同,临床常用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六、清法六、清法•清热性质的药物,多为寒凉之性,易损伤脾胃阳气,清热性质的药物,多为寒凉之性,易损伤脾胃阳气,不宜久用素体脾胃阳虚者慎用不宜久用素体脾胃阳虚者慎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七、消法七、消法•消法又称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消法又称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行气、化痰等作用的药物,以祛散病邪,软坚、化积、行气、化痰等作用的药物,以祛散病邪,消除体内积滞、消除体内积滞、癥癥瘕、痞块等病证的一种治法主要瘕、痞块等病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或适用于饮食积滞或癥癥瘕痞块等病证根据临床表现的瘕痞块等病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临床常用有消食导滞、行气散瘀、消痰化饮、不同,临床常用有消食导滞、行气散瘀、消痰化饮、软坚散结、消痈溃脓等方法。
软坚散结、消痈溃脓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七、消法七、消法•消法专为祛邪而设,凡属正虚邪实,祛邪同时还当消法专为祛邪而设,凡属正虚邪实,祛邪同时还当兼以扶正,做到攻补兼施,避免损伤正气兼以扶正,做到攻补兼施,避免损伤正气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八、补法八、补法•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补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以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以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虚弱的不同,临床常用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的不同,临床常用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法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八、补法八、补法•补益药大多滋腻,易于壅中滞气,可适当配伍理气补益药大多滋腻,易于壅中滞气,可适当配伍理气醒脾药,使补而不滞。
临床应用时,切记不可滥用醒脾药,使补而不滞临床应用时,切记不可滥用补法,无虚不用补法,以免补法,无虚不用补法,以免““误补益疾误补益疾””,,““闭门闭门留寇留寇””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以上治疗八法,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需要,既可以上治疗八法,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需要,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两法或多法配合使用单独应用,也可两法或多法配合使用中医药学概论点滴积累点滴积累1.1.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确立,常用治法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确立,常用治法有8 8种,即汗、种,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吐、下、和、温、清、消、补2.2.汗法用于表证;吐法多用于急救,是治标之法;汗法用于表证;吐法多用于急救,是治标之法;下法易伤人体正气,以祛邪为度,不可过量或久下法易伤人体正气,以祛邪为度,不可过量或久服3.3.温法用于寒证;清法用于热证温法用于寒证;清法用于热证4.4.补法主要用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虚证补益药大多补法主要用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虚证补益药大多滋腻,易壅中滞气,不可滥用,以免滋腻,易壅中滞气,不可滥用,以免““误补益疾误补益疾””,,““闭门留寇闭门留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