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议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46518013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1.08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283 ·2009 年 7 月号浅议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顾震宇[摘 要]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现状, 造成标准化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译者的中医理解程度不一样, 翻译的技巧不一样, 针对的人群不一样中医翻译标准首先必须基于中医理论, 采取多种翻译手段, 尽量保持中医特色, 防止中医翻译西医化 [关键词]中医术语 翻译标准化 中医基础研究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中医国际化, 逐渐走向世界, 如何正确地翻译中医术语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中医翻译界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中医翻译的标准化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一、 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的现状虽然国内现有很多相关的书刊和杂志, 但目前影响较大、 较为权威的标准和教材, 主要有以下几本著作: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 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材 《中国针灸学》 等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2007 年10月, 通过中、 韩、 日等国家及地区专家 4 年来的持续努力,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任务,成为传统医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推出此类标准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1983 年,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始着手中医药学专业主题词表的编纂,1987年 《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首次面世, 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 1996 年推出第 2 版并更名为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 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医药学专业主题词表,是国内中西医大型数据库建设的支撑3.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材 《中国针灸学》1983 年起,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北京、 南京、 上海等地, 相继创建了 3 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程莘农主编、北京外国语出版社翻译的 《中国针灸学》 成为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国际针灸进修班、研究生班的教材, 应用面广, 影响很大,现已发展至第四版二、 关于标准化的思考各个机构标准的颁布体现了近年来中医国际化的成果, 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其标准与实际应用中的现状差异仍比较大,各个标准的差异增加了国际学生学习中医的难度, 笔者认为, 现在中医翻译标准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译者的中医理解水平有差异, 翻译的技巧不一样, 使用的人群不一样1.译者的中医水平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中医翻译首先必须精于中医,专业翻译必须要对翻译的对象有较深的认识, 否则无论你的语言再优美, 用词再精简, 其表达的内涵有误则是白费工夫 好的中医翻译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仅要精于中医, 也要懂得西医, 接触过中医临床, 这才能对医学有深刻的体会试想,一个对医学不了解的人,自己对专有名词的内涵本质都不了解,如何能做到语言之间的转化?举个例子, 比如, 中医中的 “消渴” , 分为上、 中、 下三消, 其特点为“三多一少” , 包括现代医学中很多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等, 而中医中的 “消渴病” 专指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 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 则翻译的质量可想而知 “消渴” 在 WHO 标准中翻译为wasting-thirst, 而在其他的专业教材中则很多翻译为 diabetes(糖尿病) , 有的书直接音译为 xiaoke而根据中医的定义, diabetes 应指 “消渴病” , 而“消渴” 从字面上可直译成wasting-thirst,但从实用性上来看音译xiaoke来得更直接2.翻译的技巧不一样中医专有名词翻译鉴于其特殊性,主要有音译和直译的方法,而直译分为西医名词翻译和普通英语翻译。

      首先便是音译,因为某些中医名词英语中没有类似的对应概念,采取意译的方法则显得累赘,或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应用中, 已经取得了统一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 阴 “yin” , 阳 “yang” ,气 “qi” , 脏腑 “Zangfu” 等, 这些词基本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有些专有名词仍存在不同意见 比如最常见的 “痹” , 在 WHO标准中翻译为 “Impediment” , 而 《中医药主题词表》 《中国针灸学》以及其他大部分书本中均以拼音“Bi”来表示WHO中的翻译为 “Impediment” , 意为妨碍、 阻碍,虽然能部分表达痹证的病机为阻塞不通之意,但忽略了本病鉴别的最大特点: 肢体的麻木或疼痛事实上, 只要接触过中医的外国学生基本都能直接理解“Bi” ,过度的翻译反而让学生造成理解混乱其次, 采取相对应的西医名词直译比如, 痒 “itch” , 痢疾 “dysentery” , 耳鸣“tinnitus” , 证 “syndrome” 等等使用西医名词进行翻译比较简便,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中西医名词的涵义,是否一致对应比如前面提到的消渴,“diabetes” 并不能清晰的表达其内涵;还有中医中的 “伤寒” , 其内涵与西医中的 “伤寒” 完全不同。

      说到底, 译者对医学的理解影响其翻译质量第三,采用普通英语直译这也是常用的中医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比如,木 “wood” , 火 “fire” , 土 “earth” , 金 “men-tal” , 水 “water” , 寒 “cold” , 热 “heat” , 温“warm” , 凉 “cool” 等等, 此类翻译比较贴近中医朴实的语言这类翻译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让学生容易理解比如,“梅核气” , 这是最通俗的中医语言,WHO 标准直接翻译为 plum-pitQi, 也有直接采用西医名词 “globus hys-tericus” 采用普通英语直译的好处是比学 术 论 坛前 沿· 284 ·2009 年 7 月号较形象, 直接从症状入手, 有中医特色,但必须加以解释;采用西医名词的好处是西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不形象, 缺乏中医特色 相比而言, 翻译为 plum-pitQi 较好实际上, 这与我们中国学生教学是类似的, 在目前中文环境下, 相信能直接理解 “梅核气” 的人并不多, 往往在同时会解释其西医名词3.不同的人群的术语使用也不一样这里的人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大的范围来看,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使用中医术语时有一定的倾向性通俗的来讲, 就是有些国家的人喜欢用这种, 有些国家的人喜欢那种,但这些翻译术语都对, 都能来表述中医术语的概念比如,“三焦” ,常用的翻译有“triple energiz-ers” ,“triplewarmers” ,“san jiao” 等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倾向性, 美国学生使用 “triplewar-mers” 较多, 欧洲学生似乎倾向于 “tripleenergizers” , 事实上, 这些说法都对, 只是使用频率上在不同的人群有差别从小的范围来看,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使用词汇方面也有一定的倾向性通俗地说,就是新手和高手之间的区别我们在留学生中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学习中医少于 10 年的学生绝大多数使用“tripleenergizers” , “triple warmers” , 而在学习中医多于 10年的学生都 “sanjiao” , 因为容易理解, 并且更简洁所以, 笔者认为, 在制定中医术语翻译标准时, 对于某些术语翻译, 并不需要规定死, 可以根据使用情况, 给出一组常用用法由于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医教材翻译来源不同,所以现在对某些词汇的翻译,不同国家的人群有一定区别。

      另外,对于常用的中医特色明显的词汇, 随着学习的进步, 外国学生常倾向于拼音表达,这样反而体现了中医特色 就拿 “三焦” 来说,“tripleenergizers” ,“triple warmers” ,“san jiao” 都对, 随着学习的进步,“san jiao” 反而使用增加还有, “萎证” ,有翻译成“flaccidity syn-drome” , “wilting syndrome” , “wei syn-drome” , 它们都有一定的使用人群, 但最后, 都喜欢用 “wei syndrome” 来表达中医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医双语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而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作为中医传播的载体, 中医翻译首先必须基于中医理论,再优美的翻译脱离了其本质必然苍白, 其次, 在符合中医内涵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翻译手段, 尽量体现中医语言特色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S].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Z].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 [3]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愿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由张爱玲散文谈其创作的日常化追求兰州大学文学院王红卫[摘 要]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和人生经历来看, 她可谓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但是, 透过那细琐的流言来看张爱玲的作品,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她对普通人情感、 生活的寻觅, 对普通人生乐趣的沉迷, 对日常人生安稳的寻求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日常化水晶先生说: 张爱玲毕竟是张爱玲,她处处都是一个 “异数” 张爱玲独特的叙述话语, 非凡的家世, 与汪伪政府高官胡兰成一段不同寻常的婚恋,甚至连她静寞的辞离人世都一样地惊世骇俗张爱玲是个传奇——传奇般的天才,传奇般的人生然而,通过张爱玲作品中对日常人生的描绘,对传奇中普通人的寻觅,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想要的其实并非传奇,在她传奇人生掩盖下的正是她对普通安稳人生的强烈渴求要争取众多的读者, 就得注意到群众兴趣范围的限制 ” 张爱玲的创作有意识地去投靠大众口味她的散文,除了谈音乐、 绘画、 写作等艺术话题外, 多是对衣食住行、俗人俗事的细致描摹张爱玲就是要在这琐屑真实的日常生活里去寻觅生命的意义张爱玲这种日常化的创作趋向是由她独特的人生观所决定的追溯张爱玲的人生,我们能够了解她何以对凡俗人生有如此的沉迷与了悟张爱玲生长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她不仅失去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 又亲身经历了港岛沦陷, 真切的死亡体验影响了她对生命的基本看法。

      乱世的人, 得过且过, 没有真的家” , 人生安稳是那么的脆弱张爱玲原本有着显赫的家世,但张爱玲出生时,张家已经开始没落父母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最终使“那红的蓝的家最终也无法维持下去” , 张爱玲也成了家庭解体的受害者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 后母的关系更加紧张, 生活让她领略到极度的孤独和死亡的恐惧沪港沦陷, 家世衰落, 亲情远离以及一段刻骨婚恋的落幕,都使张爱玲获得了生命无常的体验, 她的 “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王安忆也在 《世俗的张爱玲》一文中说: “张爱玲的人生观是走在了两个极端之上,一头是现时现刻中学 术 论 坛前 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