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法摆脱的梦魇文学评论论文.doc
4页无法摆脱的梦魇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本文以《雷雨》为例,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命运悲剧主题作品进行分析,阐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命运观,以及其对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借鉴与发展并对中西方命运悲剧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总结出其在主题、抗争性、命运观以及结局四个方面的不同在最后对命运进行了探讨,总结其实质是世界的无限性与人的有限性 【关键词】悲剧;命运;神性意识;抗争 悲剧一词古希腊文的原意是“山羊的歌”,古希腊人将山羊献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时候,要表演以酒神的故事为内容的歌舞,这便是悲剧的由来美学史上第一个悲剧的定义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而命运观念又是古希腊文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古希腊悲剧也被称之为命运悲剧古希腊人相信人类一切重大事情的发生都源出于神的旨意,神的意志与神的安排决定着人的命运古希腊悲剧作家以神谕的形式传达神对人与英雄的命运判决,神谕所代表的命运观念具有超越一切的神秘色彩,它常常是一种抽象的本质和超验的逻辑。
古希腊文学中神谕既是超越人欲的意志和安排,也是沟通现实世界与理想天国的人类智能的体现,它构成了作家所理解的命运的根源,命运的力量令人生畏,人类无法摆脱命运的罗网这一主题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大量存在,在中国现当代作品中也不例外 一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深受古希腊影响的作品,他在《雷雨·序》里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冷’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冷’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雷雨》中除了八个人物之外,还有第九个角色,被曹禺称之为“第九条好汉”,它是一个不出场的角色,却牵制着舞台上所有人的命运在这个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个希望的目标上场的:周朴园希望能够维持一个家庭和社会的秩序,蘩漪希望能过与周萍长相厮守,周萍希望摆脱蘩漪与四凤在一起,四凤只希望自己能够不离开周萍,鲁妈也是千方百计要四凤离开周家以免重蹈覆辙,鲁大海希望罢工胜利,鲁贵则想继续在周家混日子,只有周冲的目标最高尚无私,他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
这活跃在舞台上的八个人物实际上是双重人格,一个人格是他在舞台上的身份,另外一个人格就是承担者命运他们的行动不仅仅是从他们的愿望出发,体现他们个人的意志,而且还体现了另外一个他们所不能左右的、不能控制的命运的意志这我就使得每个角色的行为愿望与行为结果发生了逆向冲突,他们越是努力想摆脱命运的摆布,结果却越是陷入了命运的泥坑 曹禺是一位善于借鉴的作家,《雷雨》中鲁侍萍生死的轮回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十分相似鲁侍萍是一个本该在三十年前就死去的人,然而她的“死而复生”却像一把钥匙,一层层开启了所有的矛盾和悲剧,但是在开启悲剧的过程中鲁侍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是她所部愿意的大幕一开始大家就知道四凤的妈妈要来了,鲁侍萍来了之后才发现者原来就是她三十年前呆过的周家,同时也发现了四凤与自己亲生儿子周萍的乱伦关系而周萍与四凤的私自见面,蘩漪繁琐了窗户使得两人的的隐情爆发,鲁侍萍逼着女儿对雷雨发誓,“永远不见周家的热门”,否则让“天上的雷劈了我”,而这也与最后四凤的死遥相呼应但是鲁侍萍的逼迫、四凤的毒誓都没有阻挡悲剧的进一步发生,在第四幕周家客厅里,四凤与周萍决定私奔,鲁侍萍最后也不得不同意,她说:“你们这次走,最好越走越远,不要回头。
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永远也不许见我她明知道他们是兄妹俩也不管了,在这个时候她抛弃了一切伦理,只为了要阻止这个惨剧的发生,然而一步错就步步错,随着周朴园的出现,真相被揭开,命运也终于来临,鲁侍萍的一切也都付之东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底浦斯的父亲为了逃避神谕说他的儿子将来会杀父娶母,所以把俄底浦斯捆了手脚送到了荒山里,在他们看来他的儿子肯定死了,所以神谕也就不会应验但是,后来俄底浦斯还是“死而复生”,长大成人,在一个路口杀了他的父亲,并且不久娶了他的母亲这是作者精心营造的生死转化,抹杀生与死两方面的界限作者写《雷雨》,是要学着古希腊人完成一次对生命的探索,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信条,但最终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共同命运,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正是这种无可奈何地生活在无从把握的生命世界中 二 命运悲剧主题的作品在中国自古就有,从《史记》中的《外戚世家》和《吕太后本纪》两篇讲述女性后宫生活的命运悲剧开始,经历唐参军、宋杂剧、金院本的发展与成熟,到元代的元杂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最高峰,《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命运悲剧的典范同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命运悲剧的作品。
《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使一个充满自信,渴望创造新生活的热血青年最终沦为了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社会渣滓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祥子踏入城市生活的那一刻,便是其悲剧命运的开始,他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人的生命活力和善良人性逐渐走向沦丧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市民文化在个体生命中的生成过程,尤其是向恶的方面衍化生成的可怕后果;刘恒的《伏羲伏羲》中菊豆的命运在她嫁给年老体衰的地主杨金山时也已注定,杨金山买她做媳妇是为杨家延续香火的,当他知道自己无法使菊豆为自己生儿子后,便对其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殴打、折磨、性虐待而天青的出现给菊豆绝望的婚姻生活注入了一道曙光,他们带有乱伦性质的原始欲望的碰撞也加速了悲剧的发生菊豆的命运悲剧是黑暗社会下层妇女的生命原欲与现实文明的冲突,她不得不去接受家破人亡的后果;苏童的《妻妾成群》,余华的《活着》,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作品都是命运悲剧的代表 纵观中国现当代的这一系列命运悲剧作品,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命运悲剧作品都少不了对苦难的描写,祥子、菊豆以及三姓村的村民等等,这与悲剧美感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关系可以说,任何一种悲剧美感的实现都与同情的产生密不可分,而同情心的产生又必然以对苦难的想象为前提,苦难的描写不仅可以使读者产生同情心,同时也为悲剧的产生以及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做了铺垫。
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够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全在于对苦难的反抗喉堵症”之于三姓村,杨金山的性虐待之于菊豆,亲人之死之于福贵等等,苦难没有吓倒他们,反而激起了他们同命运抗争的勇气,不论斗争的结果如何,他们的抗争激情成为了命运悲剧的灵魂 三 虽然同样是命运悲剧,但是中国的命运悲剧同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点: 首先是题材上的差异古希腊命运悲剧的题材以充满传奇色彩的神性居主导地位,基本上是采用上古的神话传说或选取史诗中的故事,人物大多是神或者是具有神性的英雄人物正像黑格尔所说的:“原始悲剧的真正题旨是神性的东西,这里指的不是单纯宗教意识中那种神性的东西,而是在尘世间个别人物行动上体现出来的那种神性的东西古希腊悲剧是以传奇性的故事来折射现实,剧中表现的人与神的冲突或神与神的冲突,实质上是从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一独特的角度去审视人生、社会、历史和宇宙的真相。
比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为了摆脱魔咒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是无论他怎样费劲心思的想逃脱命运的捉弄,却事与愿违,最终成为了弑父娶母的罪人还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则是借喻主神宙斯对普罗米修斯的疯狂迫害来揭露和谴专治暴君的专横和残暴而中国的命运悲剧则是着眼于现实,以普通人物的命运悲剧来揭示社会的真实周朴园、福贵等,他们都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最普通的人,作家以他们的悲剧向社会、自然、命运提出控诉 其次是在对命运抗争的积极性方面古希腊命运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是积极主动的,别林斯基就曾在《智慧的痛苦》中说到:“对于希腊人来说,生活有其暧昧的、阴沉的一面,他们称为命运,它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似的,甚至要威胁诸神可是高贵的自由的希腊人没有低头屈服,没有跌倒在这可怕的幻影前面,却通过对命运进行英勇而骄傲的斗争找到了出路,用这斗争的悲剧的壮伟照亮了生活的阴沉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可以把他打倒,却不能把他征服古希腊命运悲剧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表现出坚强与之抗争的意志,就像俄狄浦斯王在得知自己会弑父娶母时,坚决的离开自己的养父母而走上流浪的道路,即使最后他隐隐觉察到时自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时,仍然不顾一切地追查元凶,当真相大白时,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选择流放,勇敢地承担命运的惩罚。
而中国的命运悲剧中主人公则缺少那种勇于抗争的精神,只满足精神上的坚忍自宽,在命运的打击面前,大都表现出一种被动隐忍、逆来顺受、消极保守,乃至苟且偷安的态势,即使有所反抗,也是一种消极的抗争《活着》中的福贵,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没有任何行动来表示他对此的不满与抗争,直到只剩下他一个人与老黄牛相依为命时仍然乐观的幻想着亲人就在自己身边,他只能用隐忍来表示对命运的妥协 再次是在命运观方面古希腊人认为:人的全部存在价值、人之高贵只有在生与死的抗争中,与不可抗的命运的抵抗中才会完全展示出来他们对命运充满敬畏,但同时也不无怀疑,他们在追寻命运究竟为何时,也在不断探讨命运与人类存在意义的结合他们也不愿因为命运的存在就否定了个体的意义,他们相信命运,但命运的无常更使他们意识到人在和厄运搏斗时所展示的高贵与伟大所以俄狄浦斯王为了赎罪甘愿刺瞎自己的双眼选择流放,普罗米修斯在与宙斯的冲突中选择以丧失自由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安提戈涅为了掩埋兄长的尸体甘愿被国王处死而在中国人眼中命运是什么呢,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中国人是“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
在中国,人们关心的不是命运是什么,而是命运可以做什么,命运是对人类苦难的一种解释《活着》中有庆为了救县长的老婆被医院抽血抽死,可以被解释为这事有庆的命;祥子吃尽苦头就是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始终不能成功,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也被解释为命运由此可以可看出,“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做纯粹抽象的思辨,主张对人生采取一种既乐观又冷静的生活态度在它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国人简单、达观、平和的命运观,而这种命运观反映到命运悲剧中的人物身上,则是减弱了人物自觉、积极主动抗争的意识 最后一点不同是在结局上古希腊的命运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都是以悲剧人物的死亡、受迫害来收场,有种壮烈之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死亡普罗米修斯因触犯宙斯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等故事都可以看出古希腊命运悲剧结局的惨烈而中国的命运悲剧虽然也显示了人物抗争命运的失败,但是结尾却会出现光明的尾巴,它的这种结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来的悲剧气氛,因而给人的冲击性有所减弱《雷雨》在经过那场风雨交加的夜晚发生的惨剧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最后一幕,朴园去医院探望自己的两位妻子,在经历了前一幕周萍、四凤、周冲等人的集体死亡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