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佛景区与米勒宝塔导游词.pdf
7页1 / 7大 佛 景 区游客朋友:您好!现在我们游览的是千山最著名的大佛景区, 1993 年发现的天成弥勒大佛对北方乃至中国佛教界都有重大影响大佛山门现在您看到的是大佛景区的三洞式山门, 修建于 2002 年, 正门上方匾额遒劲的 “大佛寺”三个大字,是由香港西方寺主持永惺法师亲笔题写龙华门走进山门,迎面看到的是修建于 1997 年的三扇牌楼式建筑——龙华门,大家可以看到门的上方端坐着交脚弥勒佛的庄严法相,两侧风别是他的胁侍天青与无浊中间横梁浮雕为释迦牟尼佛组讲经说法时的情形,在门柱之上有一副醒目的楹联,上联是“阿逸多入灭转弥勒” 下联是“龙华树彻悟成佛陀” 意为:弥勒佛原名阿逸多,为释迦牟尼佛组的亲传弟子,在佛祖之前入灭,上升到兜率天宫参悟佛法,将在佛历四千年即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降临人间,成为我们未来世界的佛祖千佛阁穿过龙华门,在您面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千佛阁为什么要称它为千佛阁呢?因为殿内塑造了由魏晋时期至明朝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的弥勒塑像1446 尊, 故称千佛弥勒阁,进入阁中迎面伫立的是庄严而高大的佛装弥勒,在佛教中,弥勒造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天冠弥勒,一种是思维弥勒一种是佛装弥勒,所谓天冠弥勒也称交脚弥勒,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生活的样子,其装饰华美,头戴五佛天冠,身着菩萨宝衣。
富丽而庄严,表现出兜率天这一神道净土中无限美好的境界,思维弥勒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中,修行参悟佛法的体现,其像凝重,思想深邃,最佳的体现了感悟无上达大道的过程佛装弥勒是表现在未来世界中,弥勒菩萨有兜率天内院下生到我们这个居住着芸芸众生的娑婆世界, 在龙华树下彻悟成佛后的造像,您看,他与我们当今的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的外形如出一辙,而不同的是,现世佛祖释迦牟尼佛的背后是五色宝光,每片龙华树的叶子上都幻现出无数尊佛,以表示弥勒佛佛法无边,分身百亿,度化众生的慈悲宏愿,弥勒佛的弥勒佛的两侧是法华林和大妙相菩萨,左右胁侍是金轮王和铁轮王,在千佛阁中,我们同时可以欣赏到中国各个时代弥勒塑像的特点,在右上方是我们熟悉的大肚弥勒佛,我们的左上方是四川乐山大佛,体现的是唐代造像的特征它对面的云冈石窟中的弥勒塑像,体现的是北魏时期造像艺术,两侧的佛幢中也有许多弥勒菩萨的造像,可以说这座千佛阁就是一座弥勒造像艺术宝库,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长达 1800 余年各个时期的米勒造像艺术,整个弥勒阁中的空间布局,采用了立体三层交叉布局的方式,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艺术特点和价值的 1000 余尊弥勒尽纳其中,广泛采取了印度犍陀罗式,中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各个时期的造像技法于一体,才有了我们眼前看到的让我们为之感叹的千佛弥勒阁。
南泉庵2 / 7在千佛阁右侧是著名的古庙——南泉庵南泉庵地处幽谷,群峰环绕,每当晨曦初露,看那轻云舒卷,山峦、庙宇若隐若现,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不难引发游人对南泉庵的遐想,难怪古人早已为我们留下了“庙宇不知处,森森穿树荫,泉声当路急,山色到门深,草木有仙气,云霞生道心,真人在空谷,时见鹤飞寻”的记述南泉庵始建于唐,后经宋、辽、金、元各代,屡遭水火之灾,至明万历 37 年重建,历史上的南泉庵是刻印经文的收藏经版之所,但在文革中,庙宇遭到严重的破坏,百余块经版散失殆尽,唯有青石残碑,记录着流逝的沧桑的岁月,南泉庵原藏有“重楼宝鼎”和“日晷”等珍品虽然这些珍贵的古代遗物鹤大批经卷,经版都已经散失,但是经过 2001 年千山管委会的重建,历尽沧桑的南泉庵恢复了昔日的光彩大佛广场走出南泉庵,就来到了平坦开阔的大佛广场,大佛广场是千山景区管委会 2001 年投资二千余万修建的,每年的六月上旬,千山举办为期一周的千山大佛节,届时,全国各地的高僧居士将云集在此讲经说法,西藏的却西活佛、福建永泉寺的道乙方丈、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以及香港的永惺大法师等著名的高僧都僧经再次弘扬佛法大佛广场中间伫立着由雪花石雕刻而成的全息立体佛字,佛字高 6.9 米, 6 和 9 都是佛家的吉祥数字,佛字是由北京的著名书法家沈默先生设计,改变了中国传统两维式汉字的结构,呈现三维立体空间,一气呵成,沈默把许多佛家的理论融入到整个佛字当中,大家随我一同书写这个佛字,佛字是由单立人一撇起笔,向后绕形成一个圆圈,意为人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是功德圆满,三道立竖预示着人生的一波三折,中间的四方空间,代表佛教的四大皆空在旋转时转折六次,意为六道轮回。
整个佛字有道弯,象征人生八苦,现代佛祖释迦牟尼在证得无上菩提时曾经证得人生有八苦,说的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热这八种苦,最后刚劲有力的一竖由下而上,意为划破九重天,直通无色界,整个佛字精湛透彻,寓意深远自在弥勒转过身来,您看到的这尊巨大的弥勒铜佛是 2003 年农历正月初一弥勒圣诞法会中开光的自在弥勒, 高 4 米, 长 6.8 米, 厚 3.3 米, 这是一尊我们熟悉的布袋弥勒的法相,您看他,笑口常开,注视着众生,把快乐和吉祥送给每一个人,大肚能容,无论您不经意中犯过何等错误,只要您向他认个错,他全能包容,为您解脱,这个布袋名为乾坤袋,里面藏有百宝,取之不尽,应有尽有,您跟他说好了,未来佛祖一定会慷慨解囊,我们常说:抱抱弥勒脚诸事全都好,摸摸弥勒手,要啥啥都有,拽拽乾坤袋,升官又得财龙华堂广场上的主体建筑之一——庄严肃穆的龙华堂在高大的墙体上镌刻着六个金黄色大字——天成弥勒道场,是由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法师题写的千山成为弥勒道场是机缘和合的结果,天意所成,天成弥勒大佛的应显真身就是最好的表征,两侧各有一八角亭,一座称消愆,一侧称增慧,亭内有转经筒,上面著有观音菩萨大明咒,就是我们说的六字真言“唵嘛尼叭咪哞”转经筒内装有藏经 20 万句,一方面可以消除您在不懂、不知、不经意中所犯的错误,一方面可以增加您无量的智慧和福报,永得法咒的护持,进入龙华堂,供奉的是三尊弥勒,称为龙三会,龙华是树,是龙宫3 / 7中的宝树,福盖四方,尽放毫光,富丽无比,现世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彻悟成佛,得以无上大道,而未来佛祖弥勒佛将来在华林园龙华树下,证得无上正觉,继承佛祖之位,并且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第一次度化 96 亿人,第二次度化 94 亿人,第三次度化 92 亿人。
所以龙华堂内供奉的三尊弥勒,表现了未来佛祖三次说法的法身宝相舍利堂1985 年在陕西西安临潼庆山寺出土了 500 多枚舍利,这是自唐代以来唯一有文字记载的现世世界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舍利在佛教呗誉为至高无上的佛宝,见佛祖舍利如见佛祖真身 1999 年, 千山从临潼迎请了 12 枚舍利供广大信众和游客朝拜、 观瞻,同时修建了释迦牟尼舍利堂和舍利宝塔加以敬奉,舍利堂内,中间供奉的是舍利观瞻塔,里面存放着 6 枚如来舍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瞻一下这有缘才能一件的佛宝,他会给您带来好运,您将得到佛祖的护持,朝拜如来的真身舍利就能增幅增寿了四周是根据出土文物一比一复制的门楣、门槛、门扇以及宝藏,左右两侧是金棺和银椁,上面镶嵌着珍珠、宝石、美玉、玛瑙绕过舍利堂,可以到后院观瞻一下舍利宝塔,这座宝塔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东北地区最为精美,最为壮观的石雕宝塔,宝塔为 13层檐,是宝塔级层最高的格局,塔基上有八角围栏,围栏上有释迦牟尼佛的坐像,象征着八方净土,塔的天宫存放着释迦牟尼佛祖的舍利佛宝,如果您有什么心愿和希望,拜拜这位法力无边的佛祖,您一定会如愿以偿的来应门来应门是兜率天净土的出入口,无论是往生到兜率天或者是由兜率天往生到各界的天神,都要由此经过,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南天门,就是往来于天界的进出口,两边是护法菩萨金轮王和铁轮王守护着兜率天的门户,辨明善恶美丑,护持法界安宁,正如门口楹联所说的“想来能来需向善悟道,当迎则迎必弃恶成佛” 。
佛教认为一个人只要潜心修行,向善悟道都能得到无尽的福报,享受天神的快乐,来迎门没的穹顶上雕塑了许多乐女、歌仙,表现的是兜率天无比快乐、幸福的场景,我们正商贩有一个大鹏金翅鸟,上面端坐的是弥勒菩萨,这是他在兜率天内院的法相,两侧是弥勒的思维法相,门外照壁上有个巨大的心“字”心即佛,佛即心,欲求佛先求心,因有果,果有因,有因有果,正体现出佛家修道先修心,道心合一的修行法则过了来迎门,脚下这条通往大佛的石阶路共计 1369 个台阶,路两侧古松参天,万物皆有佛性,恍惚间,佛正以一条松树之路迎接着我们每一位朝拜者大家看到在我们左侧的情侣松了吗?一对松树情意绵绵,枝干缠绕,树上绑的红布条是游客们许下的心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永不分离,直到天长地久松涛映红每年的 4 月末到 5 月初,千山漫山遍野山花浪漫,尤其是那满坡怒放的一丛丛一簇簇映山红, 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娇艳 辽阳著名的书法家温同春欣然题下了 “松风入耳做涛声,夹道山花掩映中,春来恰似生花笔,翠盖红裳信手成” 东来紫气千山最大的特点是佛道两教共处一山,东来紫气出自于道家,讲述的是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传说有一位镇守函谷关的大将叫尹喜,一天夜做一梦,梦见从东方飘来一团紫气,醒后,预感到将有贵人到来,所以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众将领在东门外列队4 / 7迎接,不久,果然从东方来了一位老者,胯下骑着板角青牛,仙风道骨,他就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尹喜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家理论,希望云游到此的老子能留下一些醒世名言, 于是老子就口诵五千言, 也就是后人尊为道教经典的 《道德经》 。
尹喜成道后,就是道教的慈航道人在旁边的这棵松树已经有 400 多年的树龄了,每到阴雨时,青云薄雾,四周紫雾缥缈,如同仙境观景台峰回路转我们来到的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在这里你能看到对面逶迤曲折,横贯北部景区,连接五佛顶和无量观的御览山景区,好似一条奔腾起伏的巨龙,盘绕在平均海拔 350 米以上的群山之巅,环抱着龙泉寺,无量观、五佛顶三大景区,自然景观钟灵毓秀,素以空中花园而著称大佛寺您面前这座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的仿唐建筑,便是弥勒宝殿,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及佛教护法韦陀菩萨和伽蓝菩萨,您不禁奇怪了,弥勒宝殿怎么没有弥勒呢?推开东面的窗户,眼前豁然一亮,窗外便是千山天成弥勒大佛,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大佛完全自然形成,不经人工雕刻的一丝痕迹,据地质专家鉴定,大佛形成于距今 400万年前的古冰川时期,五官,四肢,体态是经岩石风化而成,高 70 米,肩宽 46 米,头高 9.9 米,头宽 11.8 米,耳长 4.8 米,坐东面西,体态端庄,五官清晰,四肢比例匀称,两棵松树之间是头部,头顶光滑,深色天然苔藓形成的对号便是眉眼,眉里藏珠,炯炯有神,眼睛的位置恰到好处,如果苔藓向上一点便像头发,向下一点便好似胡须,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之奇,下面突出的石块便是鼻子和嘴,左手五指清晰,自然放在左膝上,右手握拳,压在右膝上,肩背布袋,胸前天然形成一串佛珠,迎着阳光,人们可见圆圆的珠环,腹部中央还有一个长 2 米,宽 1.2 米的佛脐,大佛的底部可见两只巨足,我国的卧佛并不少见,在千山景区也能找到不少,而天然巨型坐佛,目前时间上发现的仅此一尊, 1993 年 4 月 6 日千山风景区工作人员在考察景点时,偶然发现了天成弥勒大佛,而且在此出土了明清时代的瓷器和树根板结在一起的香灰,以及风化程度达到一千多年的人为凿刻的拜佛台,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历史上已经有人拜佛了,为什么至今才被发现呢?对此有人解释说:宗教活动的本身是保守的,个别高僧发现了大佛,认为是上天赐给他本人的,不对别人宣说,但大佛对于传经布道是有益的, 为什么高僧要守口如瓶呢?另一种解释是历史上这一带山势险峻,古时常有虎豹出没,知道大佛的人很少,而且很少有人敢来拜祭大佛,那么出土的供碟和近一尺厚的香灰又怎能圆了此说呢?而且大佛与龙泉寺的弥勒殿,以及后山的圆通观在同一轴线上,说明整个千山寺庙建筑的布局与大佛都是有联系的,怎么能只要少数人知道大佛呢?为什么千山所有的历史文献中都没有文字记载大佛呢?究竟为什么千山的出家人不把大佛公开?这是蒙在人们心中的一层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