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pt
22页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2.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两重作用•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对计划和市场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4.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 基本思想•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本章关键词 • 复习与思考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 Ø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资源配置、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基本思想可大体概括如下 :•1.任何社会生产形式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不同的社会生产形式下配置社会劳动的方式是不同的按比例分配劳动即是合理配置资源) •2.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形式下,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方式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调节。
发达商品经济应由市场配置资源) •3.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实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产品经济由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二、列宁和斯大林的基本思想Ø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位,并且明确把这两个概念同社会根本制度联系起来提出“计划姓社,市场姓资”的第一人) Ø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他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承认价值规律对经济的一定调节作用但他又否认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认为消费资料只是存在着商品的“外壳”进一步把姓“社”姓“资”理论化,否定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 一、计划经济及其实行的前提条件 :Ø计划经济是指社会资源的配置由计划和计划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具有制度属性Ø一个社会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Ø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包括了:具备社会化大生产、全社会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经济消亡等条件。
在今天看来,还应加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Ø应该说,计划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言,其本身是一种科学的、理想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Ø不能把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由于条件不具备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归咎于计划经济本身,并因此否定它Ø我们应该把计划经济本身的优越性同缺乏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对计划经济的滥用所导致的计划经济无法发挥其优越性这两个问题区分开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 Ø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是在前苏联开始实行的,这种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权、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权、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协调权,都集中在中央权力机构,中央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实现这些权利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Ø苏联选择这种经济体制的原因是: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为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孤立和封锁,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的猖狂反扑,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年轻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要生存、巩固和发展,必须靠自力更生,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
当时俄国又是一个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这就迫使俄国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发展重工业,只能通过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2)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大国实行社会主义、为保证劳动人民的必要生活水平和劳动权利,也只能通过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有计划地安排劳动力的使用•(3)党和国家领导核心的理论观点,基本上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的社会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Ø我国选择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地说,原因主要有:•(1)搞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缺乏经验,而当时苏联已经是有着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老大哥”,特别是当时国际上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能够帮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只有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经济体制上照搬前苏联现成的经济体制是很自然的事情•(2)我国原有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重工业,要发展我国的经济,首先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重工业基础,这就必须集中我国有限的经济力量来保证重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集中型的计划经济正适应这种经济状况的需要。
•(3)我国长期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是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来坚持,靠党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靠上下一致、铁的纪律、令行禁止,最终取得胜利的,这种传统在革命胜利后继承下来,使得在经济建设上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集中型的计划经济•(4)我们在理论上受斯大林的影响很深,长期以来都是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来坚持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必然是实行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产生三、特定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及其弊端Ø对于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了明确的概括,那就是: 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一、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传统观点及对此观点的挑战 Ø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传统观点,即认为计划调节、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特征,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特征,计划与市场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Ø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传统观点在社会主义世界之所以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有着其客观的基础:•(1)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商品经济命运,从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经济,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由一个统一的计划进行调节 •(2)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完全确立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而自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开始,长期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在这种历史现象下,说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确实也是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现实 •(3)在理论界中,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大多数持传统观点,而且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是把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联结在一起的,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Ø传统观点的统治地位的动摇 :•20世纪50—60年代,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出现了一个批判和改革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浪潮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界开始活跃起来,在波兰,兰格、布鲁斯等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积极倡导经济改革,提出他们的市场经济理论。
•50年代中期,匈牙利的经济学界也开始了对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进行批判 •捷克著名经济学家锡克在1958年就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观点,以后陆续出版了关于论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的专著,阐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市场关系的特点,提出了独特的市场体系模型、市场机制模型以及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 •在50年代后半期,前苏联的经济学家也积极参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大讨论,他们首先突破了斯大林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和限制价值规律作用的观点,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承认价值规律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起作用 •其他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在60年代也先后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改革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观点但他们都坚持国家集中的计划调节,把市场看作是有计划的市场,反对市场调节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变化和发展 Ø我国的领导层、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理论的认识我国的领导层、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理论的认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特别是伴随着近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地深化,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计划调节、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1978-1984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阶段1984-1988年,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四阶段1988-1991年,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三大召开到1992年春邓小平重要的南方谈话发表之前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五阶段这一阶段以邓小平1992年春南方谈话发表为标志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体制,没有制度属性,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第六阶段十四大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分析,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邓小平明确否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反映社会根本制度的范畴,而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 •邓小平和国内同志的谈话,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分析更为明确、更加深刻 •进入90年代,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姓“社”姓“资”的传统观念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矛盾,邓小平就市场经济问题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
•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1992年6月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条件 Ø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内部特有的经济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关系消失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Ø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具备以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具备以下内部条件内部条件 •(一)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各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 •(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一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三)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在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叫做竞争性市场价格它是反映商品供求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引导社会资源流动、实现其有效配置的“导向仪”。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Ø竞争性市场价格的形成要反映下述三方面的要求: •(1)商品价格的形成要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2)商品价格直接受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供不应求的商品涨价,供过于求的商品降价 •(3)商品价格要反映纸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受币值高低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币值呈反比例变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 Ø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 :•(一)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二)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 •(三)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Ø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关键词•1.计划经济 •2.竞争性市场价格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复习与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有哪些?•3.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