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黑斑蛙养殖实用技术手册.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57886224
  • 上传时间:2024-02-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黑斑蛙养殖实用技术手册1 养殖概况 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俗称“青蛙”、“田鸡”,属于野生青蛙的一个种类分布广泛,在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平原和丘陵上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踪影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也有分布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人体所需的 18 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常食用,有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延缓中老年的机体衰老,防癌抗癌,是体弱多病者的强身食品 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 人工捕杀食用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日趋减少,人工养殖逐渐兴起,这不仅成为保护、发展、繁衍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迎合市场需求、农民创收的新项目养殖黑斑蛙养殖规模可大可小,并且见效快, 利润丰厚,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 生物学特性 黑斑蛙形如其名, 在它的身体背面有 1 较粗的背侧褶,背侧褶间有 4~6 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部对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皮肤呈白色,光滑、没有斑纹头形略似三角形,一张大大的嘴上,一双大而凸出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后面有圆形鼓膜它们的前肢短,指趾端钝尖,指侧有窄的缘膜;后肢较肥硕,趾间几乎为全蹼 成年蛙体重一般为 50 ~100克,体长 70~80 毫米左右。

      雌蛙身体明显大于雄蛙 而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膨胀成球状,这就是它与雌蛙在形体上的区别黑斑蛙雌雄区别区别雄蛙雌蛙个体大小较小明显大于雄蛙声囊咽喉部皮下有两个声囊没有声囊拇指拇指有发达的肉瘤拇指没有肉瘤3 生活习性黑斑蛙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常常栖息在稻田、 池塘、湖泽、河滨、水沟内及水域附近的草丛中 它们一般白天休息, 晚上捕食,能吞食飞蛾等大量昆虫,是有益的捕虫能手 黑斑蛙生长较快,从孵化到成蛙, 需要 6~7 个月,经过卵期、 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五个阶段 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立冬前后, 平均气温低于 16℃时, 种蛙钻入向阳坡地或水域附近的洞穴中, 开始冬眠; 3 月中旬它们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寻找配偶, 一般 4~7 月进行繁殖, 其中 4~5 月是产卵高峰期 卵期孵化较为短暂,一般只需 4~12 天,就能看到蝌蚪从卵的保护膜内钻出来,完成孵化,进入蝌蚪期而蝌蚪期,可以说是黑斑蛙“变形记”的重要准备时期,大约50 天后,蝌蚪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 步入变态期, 蝌蚪将经历为期 28 天左右的神奇历程:首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在此过程中,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肺部逐渐发育完好、鳃的功能退化直至完全用肺部呼吸,此时,说明变态完成。

      从幼蛙期开始,通常经过90~120天生长发育,成为成蛙黑斑蛙发育示意图4 黑斑蛙人工养殖4.1 蛙池的建设 场地选择首先,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pH 值在 8 以下、排灌方便、空气新鲜、安静不喧闹的山地或低洼田地一般要寻找水质无污染的地下水或者山泉水为好平原地区蛙池的建造如下图所示:蛙池平面示意图蛙池平面示意图蛙池蛙池外围绕着1.2 米高的尼龙围网,这样既可防止黑斑蛙逃走,也可保护它们免受蛇、老鼠、黄鼠狼等天敌的迫害;要注意的是,为了将围网牢牢固定住,需要每隔2~3 米打一等高的桩,并且,将围网下部缝上黑色塑料布, 埋入土中 0.2米深,围网上端要做成 T 字型,防止青蛙外逃整个养殖场要用围网架起网棚,防止鸟类等天敌捕抓青蛙网上端要做成T 字型食台内侧,开有水沟,同样环绕四周,沟深70 厘米,顶部宽 1~1.2 米,上部留有斜坡,坡度 30 度左右,方便黑斑蛙爬行,沟里可以放养泥鳅, 它们爱吃黑斑蛙的残食和粪便,不用额外投喂,就能有收获;水沟对角处,离水底 50厘米的地方,分别设置为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设备可选用10~20 厘米的PUC 管或直接用水泵抽入, 出水设备用 30厘米左右的 PUC管或水泥管。

      4.2 苗种放养目前苗种放养主要有 2种:放养种蛙繁殖和购买青蛙卵块放养,放养青蛙卵块其实是放养种蛙的一个步骤, 只是有些没条件的养户, 没有种蛙,只能购买卵块放养 种蛙选择:挑选身体强壮、没有伤残的种蛙 雌蛙的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 雄蛙在鸣叫时 ,脖子两侧的外声囊就会膨胀起来种蛙放养:一般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 只 /m2 ,雌雄比例 1:1 ,种蛙在种蛙池中冬眠后,来年3月份左右苏醒,在清明节开始抱对产卵种蛙池:为了给种蛙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产卵环境,在它们入池前,要先给产卵池消毒消毒可用生石灰或碘制剂消毒,同时,种蛙在放入种蛙池前也要进行消毒处理,进而减少病害发生为了方便取卵,在池内水沟中,每隔2~3米,用树枝及稻草、水草搭建产卵巢一个长度在0.6 米左右,巢没入水中 2~3 厘米,表面与水面平齐产卵一般当平均气温达到 16℃ ~20℃时,种蛙开始自由抱对,它们喜欢安静的夜晚,当雌蛙听到雄蛙宏亮的鸣叫,就会向雄蛙靠拢抱对的种蛙不会走远,一般正常情况下,3~4 天就会产卵气温较低时,要5~8 天,甚至 13 天才会产卵产卵前,种蛙先在巢四周转,好像是在寻找最佳产卵位置,一般会在早上 5、6 点,中午 11 点至 1 点产卵。

      由于是体外受精,整个产卵过程有时只有2~3 秒产卵后,雄蛙会立即走开,而雌蛙肚子明显变小刚产出的卵块,形状很散,产卵后一小时,才能捞出卵块,此时卵块为圆形或方形如果产卵过程受到打扰的话,卵块会成两截一般2年以上的种蛙,平均产卵 2000 粒左右卵块采收及孵化卵块采收的时间,一般是早上7、8点,下午 1、2点采回来的受精卵放入到已经消毒好的养殖池环沟中进行孵化,需要注意的是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 必须朝下 蛙卵的孵化率一般为100% ,如果被翻转,会导致无法孵出蝌蚪目前放养密度根据一般在 80000 尾 /亩,有的甚至放到了 100000 尾 /亩,按照 90%的成活率,每个卵块按 2000 粒计算,一般每个池中放养15~18 块4.3 蝌蚪期养殖蝌蚪孵出的4-5 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第6 天卵黄囊消失,开始吃浮游植物,绿藻等另外,开始投喂蝌蚪粉前期一般是1 斤蝌蚪粉 /10 万蝌蚪,早晚各一次待蝌蚪养殖到 30 天左右,即可以开始蝌蚪粉与蝌蚪粒混合投喂,一般投喂 4-6 天,全部转为蝌蚪粒投喂待蝌蚪养殖到40-50天左右,蝌蚪开始变态,先伸出后腿,待60-70 天时,伸出前腿,尾部逐步退化,完全变态成青蛙小四脚。

      蝌蚪养殖过程中,当蝌蚪长到大于围网网孔时,将蛙池中水加满,增加蝌蚪活动空间,降低蝌蚪密度,同时也能起到增加水体溶氧作用,等到蝌蚪长出后腿时,再降低水位前期注重肥水,增加水体藻类,进而保证水体溶氧,后期蝌蚪开始上岸后则不需要再肥水4.4 幼蛙养殖蝌蚪经 2-3 个月变态成功后即进入幼蛙的养殖,开始逐渐适应陆地生活,该阶段慢慢降低蛙池水位,只在环沟中保持水,休息台及料台不能有水幼蛙上岸后,开始肺呼吸,此时只摄食活饵,因而要开始训食训食方法有诱虫灯训食和人工训食2 种:诱虫灯训食:在蛙池上装1~2 个诱虫灯,灯下方放弹性较好的食台网,食台网上撒上青蛙0 号料,晚上打开诱虫灯,青蛙在捕食虫子的同时,跳到食台网上,使得饲料弹起来,青蛙误将弹起来的饲料当做昆虫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形成了只要跳到食台网上就有饲料吃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驯化青蛙摄食饲料效果,一般1~3 天能训食成功人工训食:在食台网上撒上青蛙饲料,再用饲料丢到青蛙身上,青蛙看到误以为是虫子捕食,同时,在跳跃过程中也会使得食台网上的饲料弹起被青蛙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形成了只要跳到食台网上就有饲料吃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驯化青蛙摄食饲料效果。

      人工训食较慢且劳动强度较大青蛙吃食现场幼蛙驯化好后,只需要把饲料撒在食台网即可,青蛙便会成群的自动摄食,由于青蛙贪食,所以要根据天气情况、蛙的摄食情况合理安排投喂量同时,青蛙抢食性、贪食性导致青蛙一般摄食较多,需要定期对蛙进行拌三黄粉、VC 等药物投喂,进而达到保肝护胆,确保青蛙健康生长在换料过程中,注意料型搭配,最好先大小型号料混合投喂过渡3-5天,再彻底替换;另一方面加强养殖管理,合理使用药物随着温度的升高,要尽快搭建好遮阳网遮阳网离地面的距离保持在 90 公分以上,才能更好的保证棚内气体对流,降低棚内温度定期清除休息台及料台杂草,因为青蛙天性贪玩,杂草过多会导致青蛙躲在草中不出来吃食,进而影响生长,此外,杂草过多也会导致消毒不彻底,病毒细菌在草中滋生定期清洗料台网,清除残饵,防止细菌滋生定期对蛙池、料台以及青蛙消毒, 消毒剂应选择较为温和的碘制剂,避免对青蛙造成影响遮阳网应离地面 90 公分以上5 黑斑蛙主要病害及防治5.1红腿病症状:病蛙精神不佳,无食欲,弹跳无力,两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肿,前肢充血, 体表腹面及颌下皮肤有出血点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内有腹水,肝、肾肿胀;临死前病蛙有呕吐和便血情况发病季节: 5-10 月份,发病快,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

      病因:养殖密度过高, 养殖水环境恶化容易引起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防治: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拌多维投喂,提升免疫力;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内服5.2腹水病症状:患病蛙行动迟缓,厌食,腹部充水膨大,病灶明显发病季节: 3-10 月份,发病率可达 50% ,致死率 30-50% 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防治:定期拌多维,增强免疫力;阿莫西林+氟哌酸内服有一定效果;建议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 另外降低养殖密度5.3歪头病症状:多发生在幼蛙阶段, 行动异常、病灶明显,头歪向一侧,在水中打转,失去平衡感致病菌:脑膜败血黄杆菌防治:尚无有效药物; 主要以提前预防为主,定期加多维和三黄散等,提升蛙免疫力,保障良好状态;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