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doc
13页滨州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2011—2015 年)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强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不变的主题为全曲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进一步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 养工作,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任 务,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十一五”是我校调整、改革、发展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教 学工作全面推进专业数量大幅增加,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条件明 显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人才质量逐年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凸显, 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建设思路清晰“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两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 部署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滨州,面向黄河三角洲,辐射山东及周边地区, 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基础扎实、知识而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I韦I绕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方而,提出 了 “重工科、强应用、精传统”的专业建设思路,并根据“新上一批、提升一批、巩固一批、 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专业调整优化策略,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二) 专业规模不断扩张,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学校按照“顶天立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守正出奇”的原则,由 绕滨州“十大产业链”先后增设23个本科专业,重点发展了工科专业和应用性文、理科专 业,2006年成功增设飞行技术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飞行技术人才的地方高校 现有专业74个,涉及除哲学、医学外的9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36个,涉及文学、理 学、工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中,工学类专业占1 /3学校对部分招生就业形势不好的长线专业进行了改造,明确或增加了应用性专业方向; 逐步压缩淘汰专科专业,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逐年提高从在校生情况看,“十 一五”期初,学校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864人,其中本科生2440人,约占19%; “ ••一五” 期末,学校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6763人,其中本科生10424人,约占62%,在校生总数和 本科学生数都大幅增加。
三)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模式逐步创新“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先后两次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顶层设计,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通识致远,培 养学生基本素质;专识致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方向培养,保证学生个性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学分制,深化管理模式改革,推行选课制,促 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实行主辅修制,促进学生复合发展,实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加 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此外还深化了思想 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了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践 教学、素质拓展”三大平台,形成了 “立足院系、打通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 培养模式四) 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怎样上 好一堂课”、“我的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通过开 展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毕业设计指导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水平提高:通过 开展教学优秀奖、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选,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4名 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5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 队,9个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成省级特色专业4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29 fl;承 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50余项,课程建设项目100余项;获得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五)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 化资源配置与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测算,优化教学 资源配置,慕本保障了各专业的办学条件°在师资引进、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方而,优 先考虑新办专业和新上专业根据在校生规模预测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情况,以人才培养方 案为基础,对“十一五”期间各教学环节进行了预测,找出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 的缺口并制定了解决方案根据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及资源增量,对教学资源配置进行了测算, 编制了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了教学科研用房布局调整,制定了师资引进、教学设备购置计划。
通过测算和资源优化配置,教学条件保障度逐步提高六)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推进内涵建设,构建了 “六大体系、四大循环”的全面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工作流程和各环节质量标准,加强了包括“理念系统、生成系统、组 织系统、责任系统、流程系统、信息系统”在内的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系 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开展每年一次教学工作自评,形成了校系两级 教学督导机制,固化了“抓两头、促中间、不断线”常规教学检查,推行了领导干部听课和 学生信息员制度,开展了学生评教并及时进行督导信息反馈,加大了对教学事故的处理力度, 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向上,校园安全稳定,学生基础 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在学科竞赛、技 能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特等奖4项、一等奖5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4项,省 级奖项300余项;大学英语四、六级主考年级通过率、考研及专升本升学率、新生报考率、 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収得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结构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从数量上看,专业总量偏多,但本科专业数量偏 少,本科化程度不够;从学科布局看,传统文、理科专业还占有相当比例,管理类专业偏少, 经济类专业没有实现零突破;从专业分布来看,专业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不 能发挥专业集群的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部分专业培养目标还不够准确,培养 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还不够深入;质量工程建设存在重立项、 轻建设的现象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部分系(院)和新办专业尤 为突出;教师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缺乏实践能力锻炼,需要加大对具备专业(行业) 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师资的培养四是教学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数量 不足;部分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不到位,制约了专 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五是质量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C虽然构建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但在执行和 落实过程中还不够到位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将成为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发展的主题,从教育 理念、政策导向、区域发展、髙校竞争和自身发展各方而看,我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同 时面临机遇与挑战。
从教育理念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学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被接受和认可,并成为许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公认的办 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新时 期我国窩等教育的主流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从政策导向看,国家和省《纲要》都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适应 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引导高校合理定 位,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最新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明确提出,要“以区域经 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可见,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要求从区域发展看,适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 战略,我校作为黄河三角洲腹地唯一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也要有能力 承担起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同时学校 要进一步提高辐射能力,为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力量从高校竞争看,随着生源的减少,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普通本科 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同类院校、职业院校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学校必须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从自身发展看,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十二五”建设奠定了良好 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以实现学校办学规模、质 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为目标,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保障 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为依据,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 为支撑,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抢抓国家、山东省《纲要》颁 布实施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 以人为本、系统谋划、整合资源、扬长补短、守正出奇、特色发展,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和行业一线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 高级专门人才二) 发展目标我校“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总体目标是: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和专业保障条件进一步充实,教学研究与改革及 质量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涌现,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建成全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发展目标是:适度扩张规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0个,在校生总数达到19000人;优化专业结构, 工科专业、应用文科、应用理科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5,逐步减少专科专业数量,本科 专业在校生占普通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发挥比较优势与地缘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和专业特色培育,建成10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人 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全面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文件;实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创造条件实行弹 性学制;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综合性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精 品课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优质课程群的建设,建成5-6 fl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 品课程;6个省级优质课程群;建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逐步完善以应用型 人才培养为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各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通过引进、顶岗挂职锻炼等 方式,增加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经验教师数量,进一步增强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 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 教学团队3个;建设3种以上省级优秀教材,承担10项省级教改立项项目,争取省级教学 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