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国当代多元化文学中的一支奇葩 奇卡诺文学及其文化取向.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295024
  • 上传时间:2018-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国当代多元化文学中的一支奇葩美国当代多元化文学中的一支奇葩 奇卡诺文学及其文化取向奇卡诺文学及其文化取向美国当代多元化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奇卡诺文学及其文化取向本文来源:论文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中运动中形成的奇卡诺“精神宣言”引领了第一代作家、评论家的创作,体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主要取向八九十年代奇卡诺文学进入全面繁荣,在美国民众面前展示了奇卡诺民族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两代奇卡诺作家的努力下,奇卡诺文学走出“边缘地带”,进入了美国当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成为多族裔文化大合唱的一个重要声部,反映了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向关键词美国当代文学;奇卡诺文学;多元文化;文化取向;民族身份长期以来,在美国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主导性影响的“大熔炉”理论一直强调,所有居住在美利坚土地上的种族应该与讲英语,信仰清教的白人文化相“熔合” 这种关于美利坚文化结构形态的观点和主张,实质上反映了以英裔白人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统一策略和实施过程,但是伴随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骚动和冲突则表明,少数族裔从中感受到的是自身文化遭受到的漠视、排斥甚至被迫消亡的危机因此他们视这种“熔合”理论染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色彩而加以强烈抵制,并努力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提升方面有所作为,由此形成当代美国社会“熔而不化”的多元文化格局。

      进入 20世纪后半期,在这一多元文化并存的共同体中,勃兴于六七十年代,而在八九十年代形成高潮,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奇卡诺文学,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引起美国社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一、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文学表征美国学术界关于“奇卡诺”(chicano)一词的词源辨析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一种说法,认为它的发音源自古代的阿兹特克人1 作为一种称谓,“奇卡诺”开始被使用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当时许多生活在美国具有美国国籍的墨西哥后裔喜欢用这个词表明自己的种族身份60 年代,美国墨西哥族裔兴起一场旨在争取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奇卡诺”迅速成为运动的文化标志,更加广泛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主流文化媒体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以至代替了传统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的称谓,成了具有特定时代与文化内涵的专用名词诠释奇卡诺的时代与文化内涵,不能不面对历史作为生活在美国的西班牙语裔美国人的一个分支,美国的墨西哥族裔的现代命运应该追溯到近代以来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历史从 16 世纪早期开始,西班牙的探险家、征服者占据了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地区他们征服了当地的印第安人,推翻了阿兹特克帝国,把西班牙的势力扩张到整个美洲大陆西班牙人在当地土著居民中强行传播罗马天主教,把西班牙语定为当地的首要语言,印第安文化与西班牙文化开始融合,又由于印第安人与西班牙定居者相互通婚,形成了一种新的混血民族和混血文化。

      这个民族从现在的墨西哥中部地区来到今天的美国西南部进行殖民,并首先在现在的新墨西哥城的位置建立了圣?菲城,形成了他们的第一个殖民地219 世纪,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控制和统治土崩瓦解1821 年墨西哥获得独立,这个新的墨西哥国家包括原来西班牙控制的区域,主要有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诸州当地的英裔移民与当地政府经常发生冲突1836 年,一场英裔移民发动的起义宣布了德克萨斯的独立8 年后美国将德克萨斯收入囊中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边境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墨西哥战争”(1846―1848)1848 年签订的《瓜达卢佩公爵协定》结束了美墨战争,墨西哥将最北部的领土以 1 50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这块领土上的墨西哥居民成为美国公民3 蜂拥进入这片土地的英裔美国人对当地墨西哥裔民族采取种族压迫政策,执政当局在许多领域禁止使用西班牙语当地的许多墨西哥裔人认为墨西哥独裁者把土地出售给美国是叛国的行径,深感被人出卖的屈辱因此,他们既不效忠美国,也不效忠墨西哥在墨西哥裔人中,开始流传一则传说,讲述了现在美国西南部诸州就是早年的印第安“阿兹特兰”(aztlan)的所在地,是阿兹特克人的故乡这则传说使墨西哥裔人把自身与墨西哥文化中深厚的印第安传统联系起来。

      许多墨西哥裔人由此进行自我身份认定,产生了从美国独立出来,在现在美国西南部位置建立一个自治国家的愿望320 世纪早期,大批墨西哥裔美国人因生机艰难而从农村迁移到洛杉矶、圣安东尼奥等大城市,但大城市中的境遇也很糟糕社会现实加深了墨西哥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孤独感、陌生感二战期间由于缺少劳动力,美国在墨西哥招募了大量的短期工人,其中的许多人后来留在了美国,但因贫困和种族地位低下,长期被排斥在正常社会生活之外积蓄已久的不满、怨恨导致40 年代的暴力冲突因此,在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社会对具有反叛倾向的墨西哥裔少数民族形成了恐惧感3 尽管生存得十分艰难,但墨西哥裔人在美国却是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如果说西班牙语裔已经成为美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少数族裔,墨西哥裔则是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支由于缺乏教育和技能,他们中大多数从事收入微薄的“肮脏”职业,但却是美国社会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大军2003 年,一部名为《没有墨西哥裔人的一天》的美国影片,以怪诞的手法描绘了加州墨西哥裔人消失后,整个社会生活陷入一片混乱,揭示了墨西哥裔人对美国社会的重大作用和两者间的互为依存关系遗憾的是,当时主流文化圈的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政府当局的实用主义政策和上流社会的冷漠态度,终于将少数民族裔的问题推向颇为极端的 60 年代,并因此而凸显其抗议的性质。

      20 世纪 60 年代爆发的大规模抗议运动是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多元文化格局形成、发展的先声其中的“民权运动” 、 “平等权利运动”和受其触发而起的“奇卡诺运动”,为墨西哥裔追求民族权利,复兴民族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奇卡诺运动”促使墨西哥裔人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寻根式的深入思考在此之前,?127?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几乎完全被“欧洲中心论”的视角所独占,而没有包括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和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正是这些印第安人与早期的西班牙定居者融合,生成新的种族和文化墨西哥裔人声称:我们,奇卡诺人,在祖先世代居住的阿兹特兰土地上生活,我们带着一个新民族的意识,怀着对于我们历史遗产的自豪和对残酷的外国佬对我们领地入侵的憎恶我们要求收回生育我们生命的土地,祭奠我们作为太阳民族的决心,我们的血液呼唤着我们自主的权力,我们的责任和我们无悔的命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土地、我们额头的汗水、我们的心呼唤着我们自由地履行这些使命阿兹特兰属于那些为它播种、浇灌和收割庄稼的人,而不属于来自欧洲的外国人我们不承认这个褐色大陆上变化不定的边疆兄弟情谊使我们团结起来我们对于兄弟的爱,让我们认识到与那些剥削我们财富,摧毁我们文化的人斗争的时机已到。

      我们把心放在手上,把手放在土地上,我们宣布我们作为一个混血的民族独立了我们是有棕色文化的棕色民族在世界面前,在所有北美人面前,这片褐色土地上生活着我们同胞,我们是一个民族我们是自由村落的联盟我们是阿兹特兰人4 他们毫不掩饰地以颇有争议的“民族主义”作为寻根和身份认同的代名词,宣称“民族主义是所有墨西哥裔能够达成共识的旗帜”4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 “奇卡诺运动”的三篇宣言①几乎涵盖了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所有要求,提出了实现要求的必经之路和行为准则,勾画了成就社会理想的蓝图在这重要的影响民族命运的变革时期,奇卡诺运动的参与者反复重申:“文化,我们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将强化我们的身份认同感,形成我们运动的脊梁”4他们进而认为,“建立一种稳定的代表自身的文化来与‘他者’形象进行抗争是紧要的”59因此强调,“必须确认,我们的作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创作的文学与艺术和我们的革命相通,对我们的人民具有感召力”4显然,随着文化身份的认同和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权利的提出,墨西哥裔人迫切需要强化传达心声,展示自己新形象的表现方式,文学艺术便成了族裔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受到普遍提倡和重视。

      正如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米歇尔?洛佩兹所说:“奇卡诺文化民族主义与美国黑人权利、黑人民权运动并行,也是奇卡诺运动在政治学和文学上第一次繁荣的特征 ”510 墨西哥人本来就不乏艺术天赋,其文学传统世代相承他们中的部分人成为美国少数民族的一个群体后,仍保留着这种天赋和传统的韵味,在早期美国的西南部,墨西哥裔小说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班牙裔牛仔的民谣和传说也广泛流传,并成为多元族裔文学艺术格局中尤具特色的一部分奇卡诺运动赋予这个族裔的文学艺术才能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文化意蕴,极大地激发了其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热情,当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称的“奇卡诺文艺复兴”由此形成二、 “奇卡诺精神计划”的艺术表达美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奇卡诺文学从形成到初步繁荣时期关于文学艺术要与革命性文化相通的倡导和要求,使作家的创作与奇卡诺运动贴得很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奇卡诺“精神计划”的艺术表达1969 年 3 月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解放会议”通过的《阿兹特兰精神计划》(elplan espiritual deaztlan)清晰地表达了奇卡诺人的民族意识,其中通过“太阳”民族的身份确认而树立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辐射式地体现于这一时期众多作家作品中。

      1969 年出版的《镜》(elespejo)被视为奇卡诺文学的第一部文选而受人关注文选编入大量被英裔主流文化圈所不屑的墨西哥裔神话传说,并插入各种创作风格的奇卡诺作家的作品,展示了奇卡诺古代文化的神韵和现代人生活的状态,以寓意深刻的对照性艺术画面唤起奇卡诺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著名奇卡诺作家鲁道夫?阿纳亚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创作,大多取材于故乡新墨西哥帕斯图拉小镇流传的印第安、墨西哥裔民间故事和传说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时写到,自己出生时脐带缠住了脖子,是当地的巫医、神婆兼接生婆格兰德把他救了下来培养他讲故事能力的是外祖父李波里奥?玛尔斯,教会他懂得许多词语的魔力童年的记忆对他后来成为作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使他对家族世系、乡土和超自然神秘现象倍感兴趣阿纳亚说:“我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懂得人的精神、懂得人的潜能如果我能成为作家,这些前辈的声音将是我探索的目标 ”6 作为这种探索工作,他于 1976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阿兹特兰之心》(heartofaztlan)作品围绕着寻归这样一个命题,展开土地被剥夺、乡村到城市、城市化问题、种族主义及其在社会和劳动市场上的表现等社会生活场景的写真艺术画面,构成墨西哥族裔从历史到现实经历的浓缩。

      作品中人们热望着走向阿尔布克尔克,那里是传说中“阿兹特兰”的遗址,是古老的阿兹特克人的诞生地这样向阿尔布克尔克的迁徙就是寓言性的回归精神故土和奇卡诺社区的形成过程人们认为,阿纳亚文学创作的盛期是在 80 年代但无论他在艺术表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艺术之魂总是在奇卡诺精神之乡游荡这一时期,奇卡诺文学的成就和一些重要特征,同样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先驱人物琼斯?安东尼奥?维拉利尔(jose antonio villarrea,l 1924―)和亚美里克?帕拉迪斯(americo paredes,1915―1999)的创作中维拉利尔的第一部小说《美国化的墨西哥裔》(pocho, 1959)是美国主流出版商出版的第一部墨西哥裔作家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作品采用了美国成长小说的艺术形式,以作家移民工人家庭的生活和经历作为某种原型,描写了作家个人的墨西哥裔人在美国的移民经历主人公出生在美国,熟悉美国生活方式,能熟练运用英语,对英裔主流文化并不排斥,但墨西哥裔的血统和身份又使他不得不在文化归属上做出选择他面临两难境地作品提出的仍是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但却与激进的奇卡诺运动参与者在态度上有所差异因此受到某些批评。

      不过,人们并不否认这部作品是奇卡诺文学的先驱作品之一在以后的 2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