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播经典的种子_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pdf
4页︵本文与︽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同时发表︶本刊特约主笔李振村⋯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撒播经典的种予陈琴老师近影“满腹诗书”在当下的中 国,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快被人遗忘的名词,成为一个遥远的带着浓重历史味道的梦然 而在南国广州,却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 师,凭借自己的执著、坚韧、才华和智慧,复活了这个已经与当今时代十分隔膜了的名词,复活了这个似乎无法企及的遥远的梦她的学生,个个手不释卷、遍读经典,什么《大学》 《中庸》,什么《论语》 《孟子》,更不用说唐诗宋词,举凡名篇名句,他们大多能出口成诵,滔滔不绝,左右逢源语文课的学习更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令人惊叹这是一道景观如 果把这 道 景 观上 溯数百年,它实在是寻常之极、平淡之极可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们争相追逐西方时尚文化、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拼学外语、传统元素渐渐淡出世人生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 广州这样 一个灯红酒绿、高度物质化的现代大都市,这道景观就显得格外的鲜明突兀,格外的古意盎然这位老师,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陈琴博学者,然后能为师人群中的陈老师,如泥土一般朴实三十多岁,中等个,独处一隅时,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她的 存在可熟知她的人都称其为“才女”四百多首古诗词烂熟于心,就连“四书五经”中的《大学》 《中庸》《论语》 《孟子》《易经》以及《学记》《老子》等名家名篇也是滚瓜烂熟。
这位才女的“根”,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于诵读童子功她的外婆在她五六岁时教她诵读经典,从此让她的一生与经典结缘、与读书结缘陈琴读书,已经达到了痴的境界在家做家务,她嘴里会念念有词背诵古诗词出差在外,她同样是手不释卷就连平常走路也会一卷在手,时不时低头扫视一眼她甚至利用点滴时间读字典、词典⋯”’当记者询问陈琴如此读书的动机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别的,就是喜欢啊读书已经如同我的呼吸,没有办法和生命分开了而读的书越多,越感到‘学浅难为师’,越要抓紧时间读书,这也算是良性循环吧有人说,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的高度,此言的确不虚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基础教育》月刊年第期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不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知困,然后能自强饱读诗书的陈琴,面对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曾经深感困惑从六岁多入学到十二三岁,大部分孩子仅仅是读了若干篇童话故事或背诵几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摇篮诗,有的甚至连册语文课本中的字都认不全这样浅薄的根基,怎么搭建人生的大厦遥想旧日时光,远的不说,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 是满腹经纶钱穆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更令 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现在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 就背下了《纲鉴》旧时有些私塾学子用五六年时间打下的母语根基要 胜过现 在的许多 大 学本科生,原因就在这里—传统教学一开始就抓住了母语的灵魂。
汉语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已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其实就靠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年开始,陈老师就确立了她“以母语的源头文化滋养童蒙 心性”的理念,具体目标是小学六年“背诵万 字,读 破百部书,手 抄 千万言”当时整个中小学界应试之风颇盛,而 陈老师的学生书面作业却很少,每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采蜜”—做读书摘抄笔记家长们开始担忧孩子的考试成绩,担忧孩子将来的升学,于是纷纷要求增加作业量,有的家长甚至向校长投诉·为了消除家长 们的后顾之忧,陈琴承诺“我不需要家长操心孩子的语文作业,不需要 家长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我保证我们班的各科考试成绩在年级里不落后 于其他班级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老师抓好孩子的学习 习惯培养⋯ ⋯”在 家 长们半 信 半 疑的目光中,陈琴开始精心编选教材市面上关于蒙学以及经史 子集类的书琳琅满目,但拿来做教材却 不合适陈老 师凭着自己的国学素养,对浩如烟海的历代典 籍进行遴选比如,她认为明清时期的蒙学读本很有价值,既是识字的好教材,也是幼儿认知的通识读本,而且都是韵 文,对培养孩子的诵 读兴趣十分有益。
但只选有代表 性的几本就够了《大学》《中庸》语言优美,说理深刻而不晦涩,文本又不太长,学生完全可以整篇背诵至于《论语》篇幅太长,内容不连贯,要通篇背诵不切实际,陈老 师就先选出部分内容,编成了《精选 论语三十课》对《孟子》的选编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毗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人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主要以韵文为主,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童谣、儿歌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声律启蒙》 《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 主要诵 读《老子》《孟子》,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孩子毕竟生活在当代,陈老师倡导读经,但并不死守传统从二年级起,她就引导孩子们 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像《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汤姆叔叔的小屋》 《鲁滨逊漂流记》《小王子》《水浒传》 《西游记三国演义》 《林肯传》《上下五千年》等等都已被孩子们通读除了把中外名著的阅读放到家庭中,陈老师规定所有背诵内容都在校内完成,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善教者,生逸而功倍孔子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孔子站在老师的立场来看学生,认为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虽然很安闲,学生却获得加倍的成绩,还把功劳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尽管老师辛勤教导,学生所学还不及所教的一半,还要埋怨老师陈老师以前很佩服孔子 的这种见解,可现在 不太认可,因为她现在常常会站在学生的 角度来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教育的规则应该是这样的善教者,生逸而功倍不善教者,生勤而功半比如,以前的私塾是“三五学童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这不是浪费时光吗一本《千字文》就读一年之久,怎能不让人烦呀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和激励那么,陈老师是如何点燃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情的呢 除了她的身教作用外,主要归功于她自创的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陈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深度,不作精细《 基础教育》月刊年第期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读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巧 岁 以下的孩子却毫不费力中 国古代的私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日本在二战之前也一直沿用这种方法事实上,日本、韩国 以及中 国在近代或当代取得重大成果的人,几乎都受过这种熏陶据日本教育部门统计,日本战前 获得诺贝尔奖的巧个人中,个个都是以“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为启蒙教育的。
二是优化课堂环节,寓教于乐以《精选论语三十课》中第二十九课为例,陈老师把授课内容剧本化,设计为“六幕”第一幕声 音先于义理—放声读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 士之仁者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曰“君子 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 断句,读通顺,读流利第二幕学而不思则阁—读而悟这一环节中,教师呈现文中需要特别译注的字词,学生在自读自悟或小组讨论中理解原文不求深刻,粗知大意即可第 三幕古文今 说 洗耳听 —明大意这是一个加深理解文意的步骤教师呈现对古文的释文,学生把古 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 照第二幕中自己的理解,看出人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师本文基本上是孔子说的话,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 法生“杀身成仁”这个词令我想到了孟子的“舍生取义”师哦孟子是怎么说的全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师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 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从子 思那 儿继承了孔子的思 想 并加以光大后人把他们的思 想称为“孔孟思想”。
只不过,有相当长一段时期,许多人对他们的思 想误会至深,认为孔孟是宣扬“明哲保身、贪生怕死”的思想其实,像“杀 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凛然 大 气的思想才是孔孟的精髓将来,你们在读通整部中国历史后会明白这一点生我发现这一课中的 句子很美,像对联,很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比如“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师你有一双慧眼啊你会从文字排列的 角度审视文章了,真难得古人写文章 对文字的运用非常考究,讲究“文质”兼美还记得孔子说过“文胜—”全班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师对,做人如此,作文亦知此,才可称得上“文如其人”生我发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君子 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我们在《大学 》和《中庸》里读过的这两 句话的意思好像是一样的,都是讲严 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师峨,那孔子可真哆唆全班先是大 笑,接着静悄悄思考师来看 看这两句话中,哪一句 的语气更严厉点,甚至带有批评的味道哪一句相对温和些,劝说的意味更浓些交流 交流全·班交流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批评语气重,因为“小人”是要被谴责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劝说的味道更浓一些,读起来语气委婉一些。
师假如你是孔子,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分别用上这两句话生低头沉 思不语师示 意其坐下指名另一举手的学生生当两个同学发生矛盾而互相推脱责任时,我会对他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而当一 个人对另一 个人产 生误会或者老埋怨 别人时,我会劝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生我还知道,’,卜人”总是要求别产 沌做得好,自己却不做好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更像是在侧重批评小人师说得好这就是语言 的情感,可见文字是有“温度”的呀不同的话会显示 不同的份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 —我乐背 按“镂空提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子曰“志士⋯⋯无·,·⋯有⋯⋯,,子 贡问为仁子曰“工⋯⋯必⋯⋯居⋯ ⋯事其⋯⋯友其⋯ ⋯”子曰“人···一必⋯⋯”子曰“躬··⋯则⋯⋯”子曰“⋯⋯求诸己·,’’二求诸产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 —格言美背诵格言,并用来说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基础教育》月刊年第期人⋯ ⋯第六幕相关链接故事屋 —我爱 听一、教 师呈现民族英雄文 天祥的故事全班默读后,回答谁可以用上今天或之前学过的经典名句来评议一下故事中的某 些人物或情节二、请根据 今天学过的文章里的某一 个观点 发表即兴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故事,可以是你的看法,也可以是“走近孔子”的新发现。
能组 织全班同学诵读每节课预备铃一响,只要有一个同学起头吟诵昨天背诵 过的内容,其他同学就会应声而和类似的课堂教学,陈老师从不深挖 文义每节课教学时间控制在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 环 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这样的设计理念对中年段的孩子来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 是经 典诵读的基本 原则陈老师的经典诵读教育,并不完全依赖这一节课,而是“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每天课前几分钟,放学 后 几分钟,加起来不到分钟,这点点 滴滴零星不起眼的时间,陈老师却充分利用,收益颇丰例如,每次早读课,陈老 师总是 准 时到教 室跟 孩 子们 一起诵读—她说这 一点非 常重要老 师与孩子 一起投人地诵读,比单纯要求 孩 子自己诵读效果要好得 多同时注意运用各 种有趣的激励措施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让全班当老师教她一个“学生”,跟孩子们进行记忆比赛,还运用“能 者领背”“拍手快板”“接龙对歌”“男女对联”“小组接力”等等有趣的形式,把诵读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