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1—5节)浙教版 教案.doc
29页课题3.1能量的相互转化课型课时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2、技能领域: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3、情感领域: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重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难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准备酒精灯、滤纸、细绳、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晶体、烧杯、玻璃棒板书设计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一、能的形式 机械能,太阳能,热能,电能,声能等 二、能的转化 “消耗能量”、“利用能量”、“获得能量”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一)引入新课 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势能转化为动能二)新课教学1、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 热能――机械能(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化学能――机械能2、演示:制作小风车 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 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练习:(1)结合课本83-84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3、演示: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思考能的转化三)布置作业1、课本P85练习1、2题2、作业本第1节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6 个课题3.2能量转化的量度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2、技能领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情感领域: 通过功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难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法,自学法教学准备幻灯板书设计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什么是功?2、做功的两个因素二、功的计算1、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单位:焦(J)或 牛米(Nm)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一)引入新课 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二)新课教学1、功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W=Fs 单位:焦(J)或 牛米(Nm)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1)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F就是这个力(2)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3)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例1: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牛,这辆汽车在1分钟做的功是多少?例2:某大厦楼高50米,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1104米3,还需用其他建筑材料共约2104米3,假设混凝土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其他建筑材料的平均密度为1.5103千克/米3,取g=10牛/千克。
⑴此大厦的自重为多大?⑵勘测表明,该大厦的地基所承受的压强不得超过1.2106Pa,若房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103米2,此大厦的最大载重量为多大?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若每天要把100米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小结: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三)布置作业1、课本P77练习第1、2、3题2、作业本第二节第一部分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7 个课题3.2能量转化的量度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2、技能领域: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3、情感领域:通过功率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难点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法,自学法教学准备幻灯板书设计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1、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2、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3、单位:瓦特(W) OR 焦/秒 (J/s) OR 牛米/秒(Nm/s)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张图片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二)新课教学1、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单位:瓦特(W) OR 焦/秒 (J/s) OR 牛米/秒(Nm/s)说明: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介绍:(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 (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 2、例题解析例1:有两台功率大小不同的起重机,已知它们的功率之比是1:3,若让它们完成相同的功,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若它们的工作时间相同,则完成的功之比是 例2: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1小时即可能把水箱充满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g=10牛/千克)(三)布置作业1、课本P77练习第4题2、作业本第二节第二部分。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8 个课题3.3认识简单机械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2、技能领域:通过学习杠杆,培养学习下确画力臂的能力3、情感领域:增强学习爱国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重点杠杆难点杠杆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板书设计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的初步认识 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二、人体中的杠杆 三、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一)引入新课 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二)新课教学1、杠杆的初步认识创设情景: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质疑: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
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1)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2)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演示: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以及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阻力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活动)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得出杠杆的模型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图练习:见作业本的练习6,学生完成并选择部分在黑板上完成2、人体中的杠杆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下面让我们来观察:视频:播放一段韵律操的动态视频画面,并请同学寻找其中的人体杠杆。
分析: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3、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介绍: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并播放舂和桔槔的视频片段介绍: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屏显图片]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视频:在优美背景音乐下,屏幕上依次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杠杆图片从猿人→古埃及的金字塔→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天平→中国的长城→现代建筑工地上的机械手臂……(三)布置作业1、课本P89练习第1题2、作业本第3节第一部分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9 个课题3.3认识简单机械课型实验课时第2课时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0 个课题3.3认识简单机械课型新课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2、技能领域: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3、情感领域: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