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燕文化部大院儿的记忆.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0398327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魏燕 文化部大院儿的记忆 (11.5.25)文化部大院儿 魏燕 摄大院儿古木 魏燕 摄 我在一岁时搬到东四四条 85 号,据说那是吴佩孚的财 政总管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改做文化部宿舍大院门口有两 个鼓形的石墩, 儿时,我们常常坐在石墩上等候父母的归来 两扇木制的大门, 厚重古朴, 斑驳的油漆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门上用篆书深深地刻着两行八个大字,直到以后离开时也没 弄清写的是什么沿着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一进大门是 一个长长的过道, 分别列着两排座椅, 足足能坐上 20 多人, 院里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猜谜语、讲故事最有意思的是大 家经常在这里扯着脖子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红珊瑚”, 引来胡同里的人驻足观看,而尽情抒发后的那份惬意至今让 我深深怀念走过大门道, 是一座标准的垂花门, 木雕考究近似浮雕 全院共有大小十个院落,有游廊将其连接起来与传统的几 进院落不同, 十个院落分布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 遇有雨天, 不论去哪个院落, 只要沿着游廊前行, 全身可不沾一滴雨水 “文革”中游廊被居民一段段堵起来, 变为各家各户的小厨房, 这个功能从此消失了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捉迷藏了我们在大院 中奔跑、躲藏,时刻观察对方的动静。

      充分利用大院的建筑 特点,来起到掩护自己,麻痹“敌人”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 长,我们开始懂得欣赏大院的文化内涵记得每逢夏夜,万 籁俱静之时,我总喜欢独自站在院中央朦胧的月色下,高 大的屋宇,变成了黑色的剪影微风吹过,树影婆娑,置身 其间,遥想当年古人信步庭院,对月吟诵,自是别有一番情 趣不知不觉间,我渐渐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离开大院已经 20 多年了,儿时的伙伴已各奔东西大 院儿也几经沧桑,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过程现在想起来,大院儿的住户大约分三部分: 一部分是来自老区的,如延安抗大、鲁艺的他们大多 出身工农,但在革命队伍中接受了文化教育,并从事文化、 宣传工作他们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言谈举止也中规中 矩,而且还恪守着“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于是,大院里 出现了操着山西、陕北、河北口音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的到 文化部下属的工厂做工人,有的索性在家操持家务如农村 读物出版社副社长高野夫的妻子就来自农村,只有小学文化, 但他们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高伯伯在外著书立说,妻子 在家掌握财政大权,总理一切大、小事物为了在计划外给 女儿买一些零食,高伯伯常与女儿密谋策划如何从妻子那里 要出一、两元钱,但却常常以失败告终。

      一次妻子回老家探亲,高家便乱了套,不仅一日三餐质 量下降,甚至连高伯伯寸步不离的高度近视眼镜也不知放到 了何处高伯伯由衷地感慨道: “家不可一日无主(妇)啊! ”第二部分是北京市城工部及其他白区的地下工作者,他们本身就是文化人,搞地下工作时的公开身份也是一些文职 人员这些人知识面宽,阅历丰富,很有些文人情趣有一 次,我到教普司副司长王伯华叔叔家里去玩, 时值天降大雨,王伯伯脱口而出,这才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王伯伯还爱以 家庭琐事为题,挖掘其间的情趣,如以他的妻子马力阿姨为 题,写的“马力二、三事”,其中就有“马力极大”、“马力摔镜 子”等句子,语言诙谐幽默,读后令人捧腹不已第三部分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他们年轻、热情,比起老干部们在政治上的谨言慎行,显得更坦率、更直接, 敢于直言政治运动的利弊得失,是非曲直受老北京文化影响,大院儿的邻里关系和大杂院一样,“近邻胜过远亲”一家有事,八家支援,只不过稍稍带点职 业色彩,至今回忆起来,仍感温馨、有趣记得我^一、二岁时,孩子们开始学骑自行车有的家 长从安全考虑,不让孩子骑车这时干部司的蒋阿姨挺身而 出,主动找这些家长,批评他们不注重人才培养。

      她反复强 调:要放手,要大胆让孩子们实践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蒋阿姨这种“为民(小儿)请命”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了 我的记忆中20 多年间, 在大院中住过的有: 外事司司长朱明及夫人 石油部司局级纪检员柳青;教育司副司长王伯华及夫人文化 部教育司少儿处处长马力;艺术局局长黎华及夫人中国书店 副书记刘乃仪;廖沫沙夫人文化部电影局幻灯处处长陈海云; 还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国楚;甘肃省文化局局长程远;农 村读物出版社副社长高野夫;北京市副市长陈克寒一家廖沫沙夫人陈海云是“文革”期间搬进我们院儿的,当时 她偕 70 多岁的老母亲及一双儿女——陈小云、陈星,住进 了最靠后边的一个小跨院由于我父亲与陈海云阿姨是老同 事,我又和她女儿陈小云一起学中医,后来又一起分配到东 四医院中医科工作,所以两家走得很近给我印象最深的, 就是陈阿姨的老母亲了在大院里,我们经常看到这位老人 忙碌的身影她中等身材,略显消瘦我敢说,这是我一生 中见过的最漂亮的老太太她的皮肤像少女一样细腻洁白, 两颊总是泛着红晕,深邃的秀目,高挺的鼻梁,显示着古典 的美只有那几缕白发和浅浅的皱纹,才让我意识到这是个 年过古稀的老人我们都不知道老人的姓氏,只是按照北方的习惯称她为 “姥姥”姥。

      姥是广东人, 操着一口难懂的粤语, 她性格开朗, 喜欢与邻居们交流文革”的迫害,家庭的剧变,并没有在 她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她热情地教我们如何做沙拉酱,如 何用咖喱作原料,烹制各种菜肴这些厨艺,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还是非常少见的 她忙碌着买菜、 做饭,并乐此不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姥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虽然没有 文化,但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讨 论小孩子很难解的宋词: “如今尝遍愁滋味, 欲言还休, 欲言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姥姥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她不识 字,更不懂诗,但从我们的言谈中,她读懂了我们的心情 她用我最怕听的粤语加上手势比划着说了一遍又一遍,意思 是:“人不可能总是快乐, 也会有不快乐的时候, 没有关系 听小云说, 在“文革”开始时,全国都在批判“三家村”,他们全 家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姥姥就是用这句话鼓励、安慰着家 里人,也鼓励着自己猛然,我想起了“宠辱不惊”四个字, 用在姥姥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这的确是一种境界大约一年以后,廖沫沙伯伯获准与家里取得联系一天 姥姥高兴地告诉我,廖伯伯这些年在外地读的报纸,被朋友 带回来了 她打着手势说: “报纸叠得整整齐齐, 连个角都没 有折过。

      那样子,欣慰极了报纸整齐又能怎样呢?人还 是不能回来,冤案仍然不能昭雪 ”我不解地望着姥姥问 她 平和地笑笑,没有再说什么许多天以后, 我终于明白了姥姥的意思, 报纸叠得整齐, 说明廖伯伯心境平和,安宁,说明他热爱生活,珍惜生活试想,一个万念俱灰的人,怎么能有心情整理报纸呢?在那 个特殊的年代,又有什么比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平安,更令 人欣慰呢?看来,姥姥的聪慧,远是我等人所不及正如她 老人家所料,“四人帮”被打倒了,“三家村”沉冤昭雪廖沫沙 从江西平安回家再后来我国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足以告慰姥姥的在天之灵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