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和培养文艺鉴赏主体.pdf
1页3 2责任编辑: 周玉宁:(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wyblilun@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理论与争鸣时代进步与艺术调整□王金双一同样一个文艺作品,不同的人鉴赏所获得的效果并不 一样我们将文艺鉴赏划分为上品文艺鉴赏、中品文艺鉴 赏和下品文艺鉴赏三个层次划分依据重在两维:一看鉴 赏心理活动过程是否完整;二看鉴赏理解是否合情合理, 深识堂奥,富有创造 文艺鉴赏的完整心理过程包括“直觉→体验→认识” 三个阶段 “直觉”就是不假思索地感知作品; “体验”则 是对作品获得初步美感之后的再理解、再确认; “认识” 就是艺术享受与艺术判断融为一体后再反观作品的最高审 美把握歌德也曾将文艺鉴赏分成三个境界:一是不假思 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 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 作品的精髓 此所谓三种不同境界,它们的关系是由浅 入深、逐层递进的,实际上这与我们上面所说的文艺鉴赏 完整的心理过程基本一致,不过“享受”应该贯穿鉴赏活 动的全过程 文艺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生活形象大于思想,意在表 明艺术形象的内含十分丰富中国古文论中经常强调文艺 作品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要有“画意不画形, 咏物不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要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这对 文艺鉴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成为作家的知音,就 得仔细领会作品的“象外象” 、 “物外情” 、 “言外意” ,对 艺术形象进行多层理解与创造这种创造,既表现在鉴赏 者头脑里还原、丰富文艺作品的意境,也表现在鉴赏者对 文艺作品深层内涵的探求 所谓文艺鉴赏上中下三品,它是指鉴赏心理过程和鉴 赏理解的综合体现,犹如人们游泳,你的体能素质与采取 蝶泳等方式方法的不同,表现在一定时空即可区分为健将 级以及一级二级等,但人们天生就具有追求健将级运动水 平的愿望上品鉴赏,其鉴赏心理过程必然完整,同时还 能与作家作品保持一致之思,或是还原似的共鸣,并在此 基础上又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识堂奥如果鉴赏心 理过程不完整,对作品内容基本不理解、不准确,或者对 一些低级趣味的作品也津津乐道,当然就是下品鉴赏;介 于上品与下品之间则是中品鉴赏二上品文艺鉴赏总是活动“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四 要素”指世界、作家、作品和鉴赏者 “世界”是自然和 社会一切事物之和,它是作家和鉴赏者的依托,作家和鉴 赏者对“世界”了解掌握得越深,就会更有利于自身对生 活的准确评价; “作品”是世界的反映,是人类发展历史 的确证,也是作家和鉴赏者对话交流的主要中介;作家和 鉴赏者通过作品进行交流,鉴赏者是主体,与客体作品形 成思想交流,作者则是客体隐含的另一主体。
上品文艺鉴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如仅仅关 注以上“四要素”的相互关系显然不够,如果再深入探 索,择其要者,只有主体和客体条件充分,从而双向交 流,上品文艺鉴赏才有可能实现这种交流彼此互为对 象,它是有前提的,前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主客体审美交 流关系的密切和创新程度下面,我们即围绕这个关系具 体分析上品文艺鉴赏如何可能 先说鉴赏主体这里的主体,是指文艺鉴赏活动中的 读者、听众或观众主体之所以能够与鉴赏客体形成一定 的审美交流关系,就在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艺鉴赏期待 视野期待视野,包括一有鉴赏需求;二有鉴赏能力鉴 赏需求是在主体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的;鉴赏能力,是指主体要具备一定的鉴赏修养,主体对作品的鉴赏并不是新生婴儿睁眼看世界,完全从零开始 正如马克思所说: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 音乐也毫无意义 ”以上二者,基本生活需要是鉴赏需求 的前提、保障和基础,越是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里,主 体就越是需要高品质的文艺鉴赏活动以求得精神生活的平 衡主体的鉴赏能力具体表现在对作品的还原、探求和创 造上,其能动创造是文艺鉴赏生生不息的重要根源它的 能动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大凡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回 避倾箱倒箧地去表现,往往会留给鉴赏主体的一些“不确 定点”或“空白” ,这就更需要主体去补充和创造;第 二,主体总是根据自身的修养、阅历与立场去鉴赏客体, 这样也难免会对不同种类的文艺形式,或同一种类同一作 品表现出不同的鉴赏需要和鉴赏评价;第三,因为主体具 有自由生命活动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文艺鉴赏活动有着比 其他实践活动诸如宗教、政治等具有更大更多的自由灵活 性,它是一种摆脱了肉体需要支配的活动,是一种摆脱了 对“物”的绝对依赖性的活动。
再说鉴赏客体这里的客体又称鉴赏对象,是文艺家 创作出来的可供人们鉴赏的文艺作品显然,没有它就没 有创作者与鉴赏者两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文艺的效用也就 无从实现鉴赏客体之所以能够为主体所鉴赏,它的前提 条件又是什么?或者说,文艺作品应当具备怎样的功能? 我以为,这个问题虽不新鲜,但它在当下却显得特别严峻 和突出过去,我国文艺政策长期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 术标准第二,结果全国只剩下几个样板戏固然有问题目 前,全国上下主抓经济、以GDP高低排座次,而文艺如何 发展、有何问题,大家却并不那么关心在很多情况下, 文艺好像是一个摆设,或者仅仅是一个娱乐手段,还振振 有词地要用西方惯用的市场调节方式予以约束,但往往弄 得很多公共价值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敬明导演 的《小时代》2013年6月27日首映,上映半月票房超过5 个亿,2013年7月16日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文说: “人们完全猝不及防,就被这部明目张胆地炫耀财富、魅 力和男权,表现‘女性就想要这些’的电影惊呆了 ”该 文还指出《小时代》存在三宗罪,主题混乱、故事松散、 思想低俗国内不少重要媒体也都发文予以批评,而且 201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还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能 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出现》的文章,但影片续集 《小时代2》不久前却已经上映!这就好比医生通知你已患 糖尿病,但你仍图一时舒服,还是放开饮酒,这种为所欲 为、不辨是非的无序状态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 上品文艺鉴赏须以上品文艺作品为前提。
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 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 体 ” 然而,我们有些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崇高责 任,甚至还可能有意识放弃!鲁迅对此早有告诫: “若文 艺设法俯就,那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 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三文艺作品应具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文化功能,因 此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去鉴赏它,咀嚼它问题也正在这 里, 《小时代》及其类似作品,当下几乎都不再追求文艺 作品的这三大功能,而是把“迎合和媚悦”及其经济利益 摆在首位;更为严重的是,当下我们对这些有问题的作品 却还往往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 在上品文艺鉴赏“四要素”中,主体与客体自人类诞 生文艺以来就总是保持着一种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关 系;而且,主体的“再创造”和“被创造”之于上品文艺 鉴赏同等重要 主体“再创造” , 这是上品文艺鉴赏的必备轻舟西 谚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以及我国古人所总结的“诗无达诂”等均在强调“再创造”的重要 特别是自20多年前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译介到我国以 来,学界比较流行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作家所创作,也不是 一个自足的体系,而是由鉴赏主体“再创造”后共同完 成,把主体的“再创造”抬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 过,这又带来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作品的客观性而一味强 调主体的再创造,就会进入到绝对主观主义的情景中,并 不合适 具体说来,主体再创造可分为三种比较常见的是还 原再创造与视觉再创造还原再创造就是主体和作者心心 相印,主体通过想象再现出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意境,与 作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视觉再创造则是鉴赏主体用自 己的视角观赏作品譬如大家读《红楼梦》 : “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 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即是视觉再创造的结果另有一 种并不常见,即比况再创造,也就是鉴赏主体取其作品精 髓,再以其作为比体喻指主体另要说明的一个事物例 如,我们都特别熟悉的王国维为描述“成大事业、大学 问”的三种境界,即是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各自作品中 的一句诗来比况的 ,生动形象,非常贴切 优秀的鉴赏再创造与主体鉴赏水平密切相关,但不论 哪种“再创造” ,它们彼此并没有高下,都是主客体积极 的鉴赏交流,都可以出现上品文艺鉴赏,这是其一;另一 方面,鉴赏主体的“被创造”现象却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 视,这并不利于上品文艺鉴赏,甚至出现中品、下品文艺 鉴赏都有可能 首先,因上品文艺鉴赏的目标就在于不断提升鉴赏主 体,而客体本身的好坏则直接决定着我们的鉴赏质量。
《红楼梦》写爱情会引起读者的情欲吗?蒙娜丽莎的微笑 只能唤起我们的纯洁和率真!应该说,创作者给我们奉献 怎样的作品至关重要!如果作品有问题,就会败坏人的胃 口,影响人的审美趣味,甚至会混淆我们的公共价值观 现今文艺界普遍忽视作品本身的审美认识功能而特别关注 文艺的娱乐功能或市场效果,从而主体在这种不良的“被 创造”氛围中就很可能会出现慢性中毒,甚至如吸鸦片不 仅中毒还会上瘾,这就特别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了 “被创 造”的问题必须坚持并真正落实我们前些年提出的“弘扬 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近年来,似乎前者我们往往无暇 顾及,而后者又恰恰放得太宽实事求是地讲,在当下计 划与市场交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度里,仅靠亚当 ·斯 密的“看不见的手”来梳理和修复健康的审美鉴赏和利益 主体并不现实 其次,解决文艺鉴赏“被创造”的负面问题,人民大 众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文艺导向、文化氛围、社会风 气等亦不容忽视文艺鉴赏表面上看是鉴赏主体的个人行 为,它纯粹是由主体个人的文化教养、兴趣和爱好决定 的;其实,任何一个鉴赏个体也都隶属于某一群体或集 团,共同的生活条件,类似的文化背景,相近的风俗习惯 等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期待视野,这些因素也对 鉴赏个体施加着影响。
有人撰文指出: “不可否认, 《小时 代》内容空洞,情节拼凑,有些地方不知所云,有拜金炫 富倾向,但也不必那么‘上纲上线’ 一部电影作品还不 至于会非常负面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 ” 我看持这种意 见的人并不太少,实际上它已形成一个不良的鉴赏氛围 《小时代》中的林萧等追求奢华、物质主义、理想模糊等 已成为当代青年的时代病,她们甚至觉得就该这样去争 取,去发展青年人看好《小时代》也正是这种不良社会 风气的反映,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年轻人或者只责怪学校教 育没有尽到责任 不能否认,我们的文艺应当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市 场成功就是文艺成功的起点我国过去的文艺政策太左, 太专制,文艺创作根本不顾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这个教 训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然而文艺作品也不能只靠市场评定 就一劳永逸引导和培养文艺鉴赏主体□魏饴梦一样纠缠、云一样悱恻,诗人内心 众多的“确信” 企图打开它像打开一条 鱼 你确信诗歌就是担当与使命,就难以 容忍春花秋月、云淡风轻;你确信诗歌等 于“崇高” ,就难以认同生命的个别体验 与多元性;你确信诗歌是小众的贵族的, 往往漠视好诗歌是共通的这一基本事实; 你确信诗歌就一个字“真” ,往往放弃艺 术的“转换” ;你确信圆熟的诗歌就是生 活本身甚至夹带几分原始的龌龊,往往对 优美与高贵嗤之以鼻;你确信诗歌是语言 的极致或意外,往往忽视思想的发现,钻 入卖弄刻意的小格局,不再好好说话。
一位写诗的朋友执著地“确信” ,好 诗的惟一标准是中学生普遍读得懂普遍喜 欢并且能流传千古但终不能让我们相 信,中学生这个主体群落的“喜欢”能代 表其他一切主体群落“喜欢” ?世界尚只 向中学生敞开了浅层和部分,他们的经验 和情感限制着他们的理解和判断现代诗 确实做不到“流传千古” ,因为我们活在 当代,但经典确实存在 我们总倔强地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