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靖民间手工艺.doc
6页曲靖民间手工艺曲靖是云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现代化程度很高,各类物资丰富,特产众多,除了著名的宣威火腿、陆良板鸭等食品外,独一无二的会泽斑铜器、精巧的陆良棕草编等都是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曲靖的民间手艺曾经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让这个世界增添了许多生机滚滚长河,淘尽了风流曲靖民间老手艺,源于民间,技出艺人在曲靖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让世人感叹和折服的工艺.木器就木器来说,笔者以为,可以称为“曲靖手艺”的,当数宣威、会泽的烟锅和烟盒了.宣威、会泽的烟锅在本地俗称“毛耳斗”,为什么叫“毛耳斗”却不得而知.但是,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把烟锅叫“毛耳斗”不是曲靖人独有的,至少在西南的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特别是彝族聚集区,都习惯把把烟锅叫“毛耳斗”毛耳斗”一般由烟嘴、烟杆和烟斗三部分组成,烟嘴用铜做成,烟杆一般用上好的乌木,也有用黄杨木和其它高档木材的,烟斗处大而圆,外包铜皮毛耳斗"短的五六公分,长的可达一米多,粗细可从手指般细到壮如臂膀粗的如臂膀粗、一米来长的“毛耳斗"一般还可以用来做武器,在村里出入可以打狗,在荒野之地则可以与土匪搏斗宣威和会泽的“毛耳斗”是有区别的。
宣威的“毛耳斗”现多产在宣威的龙场、宝山一带.宣威“毛耳斗”工艺精湛,从下料、压铜皮、卷筒、焊口、打磨、抛光、錾花、做烟嘴、接烟嘴、做烟斗、包烟斗等有十几道工序,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其中以錾花最显功夫.据专家介绍,要在烟嘴、烟斗的铜皮上錾出各种细碎而精致的花纹,难度不亚于桃核刻舟做学徒的时候,不少人就是在这一道工序上学不到家,最终放弃的烟嘴、烟斗除用铜皮包以外,高级的“毛耳斗"还用许多高档材料,比如:金、玉、玛瑙、宝石等,当然,这些多为当时大户人家才能够拥有的玩意儿会泽的“毛耳斗”则多选用黄杨木,间或用乌木、小叶紫檀来做,与宣威“毛耳斗”相比较,大小相当,但是更为原生态.由于省去了许多手工的部分,不论铜还是木,多采用车工,看似光滑细腻,却缺少了许多灵气.但是不论是宣威的,还是会泽的“毛耳斗”价格往往不菲,根据工艺和木材的好坏,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从一二百元到上万元不等除了“毛耳斗",曲靖民间与烟锅配套的装旱烟的烟盒工艺也是很不错的曲靖民间的烟盒多半也是用高档木材来做的,北方古代的烟盒多为长腰型,曲靖的烟盒大多是将就木材和方便使用,多为圆形制作烟盒的材料多采用细腻的小叶黄杨也许是黄杨木难生长、在过去多用来做烟具的原故吧,时至今日,曲靖人从来不把黄杨木叫“黄杨木”,而是叫“黄烟木”,以至于网上有许多网友一直在追问何谓“黄烟木”而无果。
银烧蓝许多曲靖人也许都还记得,在儿时逛街时,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曲靖本地人,特别是农村妇女,手上戴的戒指,头发上别的簪子,腰上系着围腰的缀饰,都是用一种白色金属做的,这种白色金属很特别,因为是饰品,一看就知道是银的但是这些银饰往往上面还有一层宝蓝色的珐琅物质,非常鲜艳. 多数人叫不出这种饰品叫什么名称,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其实,这就是著名的工艺品“银烧蓝"什么是“烧蓝工艺"呢?对于云南人,特别是曲靖人来说应该是既陌生又熟悉烧蓝"又叫“珐琅银”、“银胎珐琅”、“印烧蓝"、“点蓝”,甚至可以叫“七宝烧”或者“银胎景泰蓝”,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烧蓝工艺”几乎要成为“绝学”了,多数人,特别是曲靖人,都以为这是云南本地发明的传统工艺,因为目前曲靖也只有罗平的富乐有这种工艺了,并且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七八代人殊不知,“烧蓝工艺”是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在法国流行开来,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距今已有近800余年的历史有据可考的“烧蓝工艺”在18世纪传入中国,且中国工匠融进了中国的传统工艺技法。
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烧蓝工艺"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陶瓷曲靖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曲靖市郊的八塔台古墓二期火葬墓的发掘中,曾经出土了泥质细灰陶,还出土了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的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等物经过科学鉴定,证明这些物件为元代典型陶器. 在曲靖市郊的田间地头,人们还曾经发现过一些古梵文“陀罗尼经咒"青砖,这些经咒青砖残片,多半是当年此地区佛教艺术标志物:塔、幢、石窟、寺庙的遗迹伴随着这些青砖附近往往还有一些灰陶片,这些灰陶片多为罐和塔等火葬塔物.在云南曲靖城郊的越州镇潦浒,在从古至今6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一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陶瓷作坊,是曲靖有名的陶瓷之乡曲靖这些目前沿袭下来的民间陶制品多半可以归结为青瓷系列,这些“青瓷”古朴凝重,颜色有深有浅,浅为“青瓷",由浅渐深的就是“柿色釉、紫金釉、酱釉、黑釉”如今曲靖农村仍在广泛使用着这样的陶器酱釉也称为柿色釉、紫金釉,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盛于明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非常名贵.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早期烧制的黑釉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黑釉也是日本人从古至今制作非常多,且非常喜欢的釉瓷产品土漆土漆又称大漆,是野漆树的汁液提取物,自古人们就将土漆汁液进行煎熬后,做为油漆使用土漆器物,产生年代久远,由于附着力、遮盖力、耐久性和防腐蚀性都很强,而且耐水、耐热、耐溶剂侵蚀、耐摩擦,光亮度比现代任何油漆都光亮,耐用度在100年以上,所以广受欢迎曲靖野漆树主要分布在宣威的一些乡镇,为落叶乔木,一般不过碗口粗细,十多米高野漆树的主干挺直,光滑,灰黄色,布满铁锈似的斑点绝少节外生枝,只在靠近顶部的地方开枝散叶新生的幼叶,表面紫红色,背面则呈阴绿色,有些像椿树叶漆树的漆毒很厉害,其毒性在树的汁液,很多人碰到都会过敏.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漆树汁液虽然毒,但是并不怎么危险,只要不是过敏体质,碰到漆树的汁液,一般也没事的特别奇特的是,在宣威有漆树的村子里,每当漆树枝繁叶茂的时候,许多村民都会摘漆树叶煮来喂猪,从没有见到过猪因食漆树叶而中毒.据专家介绍,漆树一般生长到6-8年、胸径达到 16厘米以上就可以割漆了。
夏至”开割,至“霜降”停止,“小暑”至“立秋”采割的漆质量好,产量也高割漆通常由下往上,每棵每年开2-3个割口割口方式很多,以“画眉眼”、“剪刀口”、“鱼尾型"和“牛鼻型”最为普遍生漆置日光下曝晒或在常温下搅拌脱去一部分水,使漆酶活化,过滤除去漆渣,即成精制漆,或称熟漆使用前加入适量熟桐油或熟亚麻油,就可以使用了.刺绣曲靖彝族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彝族刺绣是别具特色的地方工艺品曲靖彝族绣品丰富多样,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五彩斑斓的服饰显示着彝家精深的刺绣技艺,刺绣一般先请花样高手用纸剪出漂亮的花样,然后缝在布料上,再依图案配线配色进行刺绣.各种色彩的搭配都是精心安排的,一般都采用茶花红、梅红、紫黑、粉红和大红、绿、黄等颜色,与衣服的底色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有不剪花样的,请花样画得好的人直接在布料上画出花样,然后再对照着花样进行刺绣彝族刺绣的针法变化多端,图案搭配也挺有讲究情窦初开的彝族姑娘,常常绣鞋垫作为送给心上人的最好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