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doc
6页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作家有了一定的创作动机,并且也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接着他就要进入具体的创作过程了所谓创作过程,就是作家从特定----------------① 朱熹:《诗集传序》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诗集传》 ,第 1 页的创作动机出发,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所进行的建构艺术世界的全部活动它具体包括下列环节:(一)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1.生活材料的储备一切文学创作活动都必然从生活材料的储备开始生活材料的储备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导下对某方面的生活材料的自觉搜集我们常常听到某某作家到工厂或农村“体验生活”去了,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家并无具体创作动机,到工厂或农村去是为了了解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从而培养起具体的创作动机;二是已有具体创作动机,只是感觉生活积累还有所欠缺,因此到生活中去继续充实材料一般说来,只有当作家积累的生活材料远远超过他能够写进作品的内容时,他才肯动笔写作,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不少作家为了写几十万字的小说,往往要做上百万字的材料笔记;中国古人常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写出好文章,就是这个道理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表现,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只有在生活中积累起大量的材料,作家才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2.材料的取舍作家积累起来的生活材料并不能都写进作品之中,他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选择和取舍那些被储存到作家记忆中的生活材料一般都是极为丰富而又杂乱无章的,他根据什么选取其中最值得表现的那一部分呢?首先,作家往往选择那些最能打动他,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生活材料作为表现对象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外貌极为美丽,举止极为优雅,富于魅力的青年贵族妇女托尔斯泰见过的美貌的贵族妇女当然是很多的,选谁作为安娜的原型呢?他选择了诗人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普希金娜托尔斯泰只见过普希盒娜一面,但她的美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故而他在十几年后描写安娜的肖像时,竟能酷似普希金娜其次,作家所选取的创作对象还必然与他的深刻的情绪记忆或心理创伤有关情绪记忆是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同时也是他选材的重要依据例如,高尔基的《童年》所描写的大都是痛苦与不幸的遭遇,而托尔斯泰的《童年》则更多的是亲情和友爱这是因为,高尔基作为贫苦家庭的孩子,饱受了艰难困苦的折磨,当他一想起童年生活,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那些与屈辱、痛苦的情绪记忆相伴随的事件;而托尔斯泰作为贵族地主家庭的孩子,自幼生活在爱护与关注之中,与他儿童时代的情绪记忆相联系的都是美好的生活经验。
再次,作家的选材还与他具体的创作心境有关系当他心情愉快时,那些美好的生活经验就容易呈现出来,反之,在他心情恶劣时,消极的生活现象就更容易浮现在眼前二)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1.艺术构思的一般步骤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的核心部分它一般有这样几个基本阶段:一是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文学作品都是由具体形象和情节、细节构成的,但是艺术构思却不是“由小到大” 、 “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相反,一般说来,艺术构思是“由大到小” 、 “由整体到局部”的:在构思之始,作家先要对作品整体面貌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如果是抒情作品的创作,那么创作主体先要有一个整体意境或画面例如写诗,好诗都不是一句一句想出来的,而是先有整体意境,然后再推敲诗句的苏东坡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而不能“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①就正是这个意思如果是叙事作品的创作,则作家构思时先要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大体上的设计:从何处开始,主要人物是谁,主要发生那些事件,如何结局,等等他一般也不能写到哪里算哪里。
二是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在整体上有了大致的构思之后,具体的艺术形象设计就是最重要的了:在叙事作品中主要是人物形象,他的肖像如何,性格如何,甚至有何癖好都应有详细的构想;在抒情作品中则主要是意象,它的形状、声音、色彩以及其内在蕴含,都是构想的内容三是情节的演变发展在叙事作品中,当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眉目之后,所要做的就是让他行动起来,即场面与情节的形成了在情节构思中作家最为关心的不----------------① 参见《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三十二,中国书店影印本,第 395 页仅仅是故事情节本身是否合情合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情节是否能够与他所设计的人物的性格相吻合的问题,也就是故事情节能不能成为人物性格的合乎逻辑地展开的问题2.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概括与艺术变形等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①,这就是艺术综合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很少严格按照完全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写,都要经过概括与综合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来。
艺术综合还表现在作家常常将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使之更具代表性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之智,写关、张之勇,都是集中了许多人的事情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一般说来,艺术简化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任何创作都不可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写进作品中,只能是抓住重点,突出特征例如《水浒传》写武松只是写了那些与表现其性格特征直接相关的事件,而对于他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就完 全省略了但是相对而言,作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有些事件、人物的描写会浓墨重彩,文字密度很大,而对另一些人物事件就十分简略,只是勾勒出其大体轮廓而已例如《红楼梦》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往往极为详尽,而写其外貌则极为概括,这同样是艺术简化手法的表现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儒林外史》中的-------------------① 鲁迅:《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 , 《鲁迅全集》第 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第 394~395 页。
严监生就是一个艺术变形的人物,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来表示两根灯草这一细节是变形的,生活中无论怎样吝啬的人,也决不会到这样的地步又如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也是变形的;其另一篇小说《老光棍勃鲁姆·菲尔德的一生》写主人公回到家中发现两只小球一上一下地跳跃,还会躲避人的追逐,这也是典型的艺术变形这样的例子在现代派文学那里可谓随处可见,可以说,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三)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艺术形象与整个艺术世界已是初具规模,只不过它还是作为作家的“内在世界”而存在,它要成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文本,还需要显现为语言组织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之间还要经过极为艰苦的创作过程才能最终形成作为语言组织的文学作品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曾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①这虽是讲画画儿,但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一个道理实际上, “眼中之竹”已然不同于园中之竹,因为作为知觉形象的眼中之竹已经有主观的因素了②。
至于“胸中之竹”乃是艺术构思之后的艺术形象,当然与作为视觉形象的“眼中之竹”又有所不同了 “手中之竹”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了的作品,它与“胸中之竹”隔着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故而也就有所不同了与画家不同的是作家在艺术构思完成之后要用语言将其呈现出来尽管在构思过程中作家也要依靠语言,但用文字写出来毕竟又是一番工夫不同作家在这里有很大的-----------------------① 郑板桥:《题画》 , 《中国美学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340 页② 关于知觉形象的主观性问题西方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可参见美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差异,有时作家的高下正是由此而见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王国维曾有一段深刻的论述:问“隔’ ’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膈矣 “池塘生春草” 、 “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水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 ”则隔矣①这里所谓“隔”就是文字使用得拙劣,以至影响情感与意念的表达;也是指用事用典过多,诗人的真实情感与意思被淹没在那些典故之中了 “不隔”就是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不感到丝毫文字的障碍也是指用“直寻”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因此使人可以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意念而不劳猜想皎然《诗式·文章宗旨》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②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③这里都是在强调诗歌创作的文字表达要讲求技巧不顾词彩” 、 “不著一字” 、 “不落言筌”云云,都是讲使用语言文字不要“隔” ,我们如果再联系其他作家、批评家的有关论述,概括来说,在文学创作中关于语言的运用问题有下列几点需要注意:--------------------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 ,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95 页。
②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近来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非司空图所作,这里暂从旧说③ 严羽:《沧浪诗话》 , 《历代诗话 》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688 页1.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作家心中之情、眼中之景都要靠文字才能呈现于作品,故而选词觅句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才能寻找最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是作家们苦思冥想的事例如法国 19 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就认为,写作的才能主要看选择词语,因为对于表现一个动作或事物来说,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好的作家就最善于找到这个词语他写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用了近五年的时间推敲每一个字句,可谓不厌其烦、精益求精中国古代诗人吟诗作赋时更是在推敲词语上殚思竭虑、绞尽脑汁据说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自述自己的“独行潭底影,数栖树边身”这两句诗的创作经过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诸君若不赏,归卧荒山丘 ”可见其苦思之甚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语言无论如何巧妙,都不是作家的目的所在作家在语言上寻词觅句、反复推敲,目的是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经过再度体验的情感、朦朦胧胧的意象以及某种意念完整而准确地呈现出来严羽将诗人内心世界的蕴含称之为“鱼” ,将语言技巧称之为“筌” ,提倡“得鱼忘筌”之说,也正是这个意思。
如何能使语言透明,使人“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是令诗人作家们心向往之的事依据现代语言学理论,人们能够直接看到的语词乃是语词的“能指” ,其所负载才是“所指” 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固定的、必然的联系人们都是约定俗成地使用着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