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矛盾与两重对抗——《俄狄浦斯王》悲剧性之我见现当代文学论文.doc
5页两种矛盾与两重对抗——《俄狄浦斯王》悲剧性之我见_现当代文学论文 文章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典型的命运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他对真理的追去与真理的现实性和残酷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对“人”本身的追问与人的深奥性和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两重矛盾的背后,又有来自人文理性、人本主义与旧的社会思想之间,野蛮与文明之间两重力量的抗争这两种矛盾与两重对抗,共同构成了俄狄浦斯的悲剧关键词:矛盾人文理性人本主义野蛮文明他既是科任托斯国国王的养子,又是忒拜国的弃婴;他既是解救忒拜国人民的新任国王,又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他既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又同样因为自己追求答案的执着而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悲剧的深渊;他的一生都在倾尽全力与命运抗衡,但最终却还是没有摆脱命运的不祥的预言,他苦苦追查的杀害老国王并将国家至于不幸之中的凶手,就是他自己他就是俄狄浦斯,古希腊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男主角俄狄浦斯传奇性与悲剧性并存的一生充斥着许多矛盾,在我看来,俄狄浦斯在矛盾的旋涡盘旋挣扎的过程中,围绕他的矛盾主要有两点——对真理的不断追寻与真理的现实性和残酷性之间的矛盾、对人自己的认识与人的深奥性和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而这两点矛盾,也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的主要原因。
在这两点矛盾背后,还隐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与新旧思想的强烈对抗,而这些则是俄狄浦斯悲剧的深层根源一、追查真凶的过程:对真理的不断追寻与真理的现实性和残酷性古希腊时代是一个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都全面发展的时代,虽然一些思想观念都处于萌芽期,但是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古希腊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追求真理的渴望就像柏拉图说的“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①,而有了柏拉图这样伟大的老师的亚里士多德还是会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样,古希腊时代的人们已经走上了追求真理的探索之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真理的执着,俄狄浦斯这一形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出悲剧的一开始,俄狄浦斯就表现出了他想要追查凶手的想法——这个凶手不仅杀害了忒拜国的老国王,而且使得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我要重新把这案子弄明白福玻斯和你都尽了本分,关心过死者;你会看见,我也要正当的和你们一起来为城邦,为天神报复这冤仇②整个悲剧围绕着“谁是凶手”这一线索展开,在答案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俄狄浦斯始终不放弃对问题的求解:在忒瑞西阿斯明确表示了自己要保守秘密时俄狄浦斯却屡次以城邦和天神的名义为借口迫使忒瑞西阿斯说出真相;在从忒瑞西阿斯处得到自己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这一答案后又固执地以为是克瑞翁为了夺权而联合忒瑞西阿斯制造谣言,依旧不放弃对最后真相的追求;仔细地向自己的妻子伊俄卡斯忒——也是自己的生母——询问老国王被杀害时的情形,甚至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派人寻找当年的牧人最终证实了自己才是弑父娶母的罪人。
这一问题的求解过程是曲折的,而在这过程中,俄狄浦斯身边的人也曾多次向他暗示不必苦苦执着于此,伊俄卡斯忒曾试图把俄狄浦斯拉出悲剧的谜团,可是俄狄浦斯却执意追求答案,甚至纠结于当时杀害老国王的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伙人这般细节的问题正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对真理的最初最小的偏离最终会导致成千倍的差异③俄狄浦斯显然也不允许自己对真理的追寻出现任何的偏差虽然这追寻的过程是艰难的、追寻的结果是残酷的,但是俄狄浦斯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执着和勇气却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说“真理”有“残酷性”,是单就《俄狄浦斯王》中描述的悲剧较为情感化、人性化的说明,俄狄浦斯不断追寻事情的真相,而事情的真相却只能给他一个最坏的结果,这对俄狄浦斯来说显然就是残酷的就此,我们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在俄狄浦斯身上的这一重矛盾,即对真理的不断追寻与真理的现实性和残酷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因之一 二、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对人自己的不断追问与的人的深奥性和复杂性“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太阳落山之后三条腿走路,脚最多时最软弱?”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却难倒了忒拜国的所有人,这个谜语的答案是“人”,而这个答案似乎就在暗示着我们,其实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解开的谜团。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提出的最著名的哲学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在俄狄浦斯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哲学命题的影子这出悲剧从头至尾体现出的精神意义与哲学意义也是“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就像著名的希腊谚语向人们呼吁的那样”④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认识了自己,俄狄浦斯对自身的追问伴随在他追查凶手的过程中,但可悲的是这场悲剧并没有伴随着俄狄浦斯身份的揭露而终止,而是把俄狄浦斯连同这谜底一起毁灭《奥狄浦斯王》不仅在题材上围绕着一个谜语展开,而且,从它的序幕、展开、结局来看,它本身就是以谜语的形式构成的⑤其实,《俄狄浦斯王》在不仅在题材和结构上以谜语为模式展开,而且在主题上也是围绕着这个谜语扩展并深入的谜底是“人”的揭示其实是在向读者暗示,在古希腊时代,人本主义已经开始出现并有了向前发展的趋势这种出现和发展,在《俄狄浦斯王》中重点体现为俄狄浦斯与命运的抗衡以及有意识地对自我命运的驾驭,而这种明显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正是说明,古希腊时期的人们在开放的哲学思想的引导下,已经开始追求人的自由性、高扬人的主体意识在我看来,《俄狄浦斯王》中张扬的“认识你自己”的这一哲学主题,倾向的不仅仅是人对命运的盲目驾驭,更侧重于人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真正的“认识自己”。
在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中,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可谓是俄狄浦斯人生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俄狄浦斯一直认为自己是科任托斯国国王的亲生子,为了摆脱弑父娶母的神谕而离开自己的国家,并且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杀害了自己的生父,这些都表明俄狄浦斯还没有开始“认识自己”,他虽然已经在努力通过自己的方式——离开自己的国家——来试着摆脱命运的束缚,但是他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未真正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而自从斯芬克斯之谜被破解,俄狄浦斯当上了忒拜国的新任国王后,他的自我认识之路才真正开始起航,而情节的发展也从此处开始转入重重矛盾之中,俄狄浦斯在外界的压力和自己内心追求真相和追问自我的引导声中,一步一步揭开谜底,在自我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正如斯芬克斯谜语的谜底是“人”一样,俄狄浦斯这一揭开谜底的人,最终也揭开了关于自己身世的谜底,这里显然也是剧作家一个巧妙的设计俄狄浦斯的故事虽然是悲剧的收尾,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俄狄浦斯在“认识自己”这一问题上有着前后的两个程度不同的分期而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在他“认识自己”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性的转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真正的认识自己”指的是在古希腊这一思想启蒙时代人们所普遍追求的“理性关照”,即“通过这种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获取自由的存在方式”、“主要特征是实践性,即在主体实践活动的观照下,寻找生存价值论意义”⑥,这种“理想观照”恰恰也是古希腊时代人本意识显现的特征之一。
俄狄浦斯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的后期即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后,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他努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个哪怕是悲剧但也要真实的归宿但是显然,“人”这一命题是深奥并且复杂的,“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艰难和曲折的,俄狄浦斯在“认识自己”道路上的阻碍不仅来自神谕的控制、国家安危的情况、周围人不同的态度,还有来自他内心的挣扎和拷问,这些都说明了人想要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也难怪斯芬克斯的谜语会让整个忒拜国苦恼,因为“人”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深奥的谜题,在对这一谜题的探索过程中,必然会有像俄狄浦斯这样无畏的牺牲者三、俄狄浦斯的悲剧:人文理性与人本主义的不成熟性以及野蛮与文明的对抗性综看上文提到的两种矛盾,不管是对真理的追寻还是对人自身的追问,在《俄狄浦斯王》中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这种追寻和追问是时时受到压迫和阻碍的,悲剧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认为,剧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不仅仅是想要向世人们展示在古希腊时代人文理性和人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在高唱理性和人性的赞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要说明这种思想意识其实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更深程度上说,剧作家揭露的其实是一个人类在从原始的、野蛮的状态过渡到先进的、文明的状态的艰难的过程。
从俄狄浦斯自身的悲剧来看,俄狄浦斯虽然从始至终都在与命运进行抗争,但是这种抗争实际上具有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最明显的体现,就在于“神谕”这一概念贯穿于俄狄浦斯悲剧命运的始终拉伊奥斯要把俄狄浦斯这个不祥的孩子抛弃并杀害是因为知道了俄狄浦斯终会弑父娶母的神谕、俄狄浦斯要离开科任托斯国是因为害怕自己会按神谕所指示的弑父娶母、俄狄浦斯要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是因为阿波罗的神谕指示这样才能恢复国泰民安,在俄狄浦斯几次人生的重要关口,神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是参考性的,而是带有强烈的指示性所以,俄狄浦斯的人生虽然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摆布,但却不可避免地还是遵循了神谕的引领,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在在追求理性和人文的过程中虽然有所实践,但是这种实践还是具有片面性,是不成熟的,是还没有完全摆脱神性的控制的这种“在神性中的人性”可谓是古希腊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各种思想刚刚开始成形,对人的指导和启蒙和作用还处于一种过渡形态的时期,人性和神性的抗争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成就特定的文学作品,也就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俄狄浦斯的悲剧也正是这两种力量抗衡后的结果进一步看,俄狄浦斯自身存在的这两种力量的对抗,也是当时社会正处于从原始过渡到先进、从野蛮过渡到文明这种特殊阶段的体现。
作品诞生的年代,古希腊的人们正处于挣扎时期,一方面,新鲜思想的出现、先进文明的萌芽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文气息,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自身的发展而言,自己的力量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的,开始以自觉的方式迈向了先进的、文明的国度;然而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统治他们多年的奴隶制的神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下意识地依赖神的指示、命运的安排就这样,人们虽然追求理性和人文,但是大的社会环境还不能完全提供出让新的思想意识自由发展的空间;人们虽然尝试着从野蛮的形态向文明的形态过度,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毕竟是一个长久的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像俄狄浦斯这样被两种力量挤压、被两种思想控制而自己却很难挣脱的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行为在原始的、没有道德管制和约束的时代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在先进的、文明的社会,这种行为必然会受到道德伦理的谴责俄狄浦斯的悲剧就在于他力图摆脱自己存在的原始性、野蛮性,力图摆脱命定的安排,但是他毕竟是处于社会思想意识交替的艰难时期,他内心还是或多或少地潜藏着一股原始野蛮力,而这种力量是我们不能用单纯的对错来衡量的,因为这是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下的普遍心理。
俄狄浦斯的悲剧在本质上其实“是人类为走向文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沉重代价的一种艺术写照,体现的是文明对于野性,文明对自然的抗争,是走向文明的人对原始野性的抛弃”⑦这抛弃的过程是痛苦和艰辛的,是既需要和外力抗争又需要和自己内心的原始力抗争的,在与外力的抗争上,俄狄浦斯一方面想摆脱神谕指示下的悲剧,一方面又在神谕的控制下靠近悲剧;在与自己内心原始力的抗争上,俄狄浦斯一方面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追寻着“认识自己”的主题,一方面又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野蛮与文明冲击下的矛盾体的存在而走上悲剧的道路所以,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因,在我看来正在于人文理性与人本主义虽已出现但还存在着不成熟性,文明的萌芽也顽强地与野蛮的力量对抗剧作家对于整部《俄狄浦斯王》,不论在题材、结构、情节还是主题上的安排,都紧紧围绕着上文提到的两个矛盾性展开,而在主题的深化上,又特别突出了当时社会中深刻的人类内心野蛮性与文明性的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