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讲剖析(DOC 13页).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98424694
  • 上传时间:2023-1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言文阅读考点应对策略一个基础:回归课本,积累课内实词、虚词,对课内的文言文可以做到逐字翻译一个工具: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借助语法知识去推断课外实词、虚词含义;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文言文常用句式第一课时 实词实词:虚词:一、文言实词常见现象举例(一)一词多义朝令夕改改朝换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二) 古今异义保持不变:牛马羊上下人手日月完全不同的:牺牲、烈士词义扩大:1.色 古: 今: 2.病 古: 今:词义缩小:1.臭 古: 今: 2.金 古: 今:词义转移:1.涕 古: 今: 2.走 古: 今:(三) 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风吹草低见牛羊3.或师焉,或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四) 偏义复词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共同组成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一个团队,多种方法灵活应用,沉着应对课外实词 (一) 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由熟悉的词语推断陌生的词语。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 隐天蔽日3. 追亡逐北(二) 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并结合当时语境来判断实词的意义句子的构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练习1. 英雄的汽车人迅速重返蓝色地球2. 一阵微风吹散了天边的浮云文言文实词判断1.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河3. 烟波微茫信难求(三) 语境判断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友人惭,下车引之四) 知识的迁移此种方法必须建立在一点的积累之上,主要源于课内文章、常见成语与平时练习时的积累暴秦之欲无厌贪得无厌(五) 什么情况下考虑通假字实词的本义和其他引申义都将不同时,可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原则考虑通假字情况六)最后一招——以形断义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策”,从“竹”,本义与竹条有关,故“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禾”关五谷; “贝”关金钱;“皿”关器具; “宀”关房舍;“求”关毛皮; “系”关捆绑; “纟”关丝织品绳索有; “歹”关死亡 ; “月”关肉; “饣”关“吃”(七) 万能公式——代入检验法代入原文,看上下文意思是否通顺。

      练习】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1解释下列实词含义(1)屏人论事(2)大将军尝先出(3)乃阳吐污头面被褥(4)于是得全2.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原文的话回答 三、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一) 一般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1. 驴不胜怒,蹄之2. 其一犬坐于前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二) 使动用法表示谓语动词使宾语怎么样,常译为使……怎样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 春风又绿江南岸(三) 把宾语当做什么,常译为以……为,把……当做稍稍宾客其父(四) 为动用法谓语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为宾语实行某一动作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练习】1. 邑人奇之2. 父利其然也3.父异焉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伤仲永6.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8.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二课时中考重点文言虚词及用法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修饰关系,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6.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君而有意,相期日中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私心》)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将何以理天下乎?(《强项令》)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包拯》)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四知》)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后面的动作是前面的动作的目的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4.表并列、承接、递进、修饰关系时,与“而”用法相同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称善者久之《细柳营》)③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我之谓也《秋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订鬼》)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②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为 (一)名词译作“做法,行为”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可译为“是”“称为,叫做”“作,作为”“ 担任,充当”“做,制作”等如:①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后一个“为”)(《公输》)(三)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一个“为”)(《公输》)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于 主要作介词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④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⑤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②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6.表示二者关系,可译为“同,跟”如:故燕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第三课时(一)重点文言句式1、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    基本形式:    (1)“……者,……也”    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等学校学生手册.doc 2025年区教育系统招聘编外教师储备人才事业单位考试押题.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轴对称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200张纸有多厚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旋转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范本.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与意图.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我学会了吗教学课件.pptx 2025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绵阳市梓潼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招聘考试试题.docx 2025年来宾市妇幼保健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无极县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灵山县第三中学调配教师考试笔试试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