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升级.doc
26页1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升级2002 年到 2007 年,吉林省的 GDP 已由 2349 亿元,增到 5000 亿在 2004 年,吉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958 亿元,经 济总量位居全国第 19 位,工业增加值为 1142 亿元,占 GDP 的 比重为 38.6%,占全国的 1.58%,外贸出口为 19.17 亿美元,比上 年减少 4.92 亿美元,仅占全国的 0.32%而在 1978 年,吉林省 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81.98 亿元,位居全国的第 18 位,工业增加值 为 40.34 亿元相比之下,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我省经济发展水 平相对落后了面对这些简单的数字,我们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我省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还存在多大的空间?如 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改革开放之后,吉林省也同样步入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主要是国家的计划体 制起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尤其是跨入 21 世纪之后,地方 经济的增长幅度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
吉林省幅员面 积为 18.7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95%;地理位置与 俄罗斯、朝鲜接壤,与日韩是近邻,现有人口 2700 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数的 2.1%,其中就业人口有 1115.6 万人,占全国总就 业人口数的 1.48%;吉林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94.3 亿元, 占全国同类企业工业增加值的 1.81%;全省年人均实现生产总值 为 10932 元,全国同时期平均水平为 10561 元,指标处在全国平 均水平线上我省拥有现代工业的制造业基础,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吉林 省就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区域 “一五”计划时期 58 项重点 工业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加之对日伪时期遗留工业的修整利用, 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初步构筑了吉林省以基础原材料、动力、化工、 交通和装备机械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使 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工业基地2002 年吉林省制造工 业拥有资产总额 2692.44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 2.4%,高于全部 工业占全国的比重这说明吉林省工业基地开始进入以加工制造 业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为新的工业化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然而,与其它省份比较,尤其是同沿海地区比较,吉林省经 济发展水平还是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 GDP 占全国 总量为 3.0%,20 世纪 80 年代为 2.32%,20 世纪 90 年代为22.03%,20 世纪末为 1.89%发展到 2004 年为 2.16%,呈现一条明 显下滑的曲线从而造成吉林省人均 GDP 由居全国的第 12 位跌 到 1997 年的第 16 位,为历史上最低水平这说明吉林经济增长 相对较慢从近十几年的 GDP 增速看,与全国水平几乎相差无 几,但仅有四个年度达到两位数的增长,而同时期江苏、浙江、 上海、广东、山东五省市仅有一个年度增速低于两位数,吉林省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活跃的区域 从吉林省的基本情况看,我省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2005 年 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19.0%,比全国水平高出 5 个百分点,比同为粮食大省的黑龙江高出 8 个百分点并且传 统种植业占主体,全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5.35%,而创造的增加 值却十分微小第二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近几年徘徊在 10%以 下,没有形成较大的优势,传统的中间性工业产品成为工业经济 主导力量 吉林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分地区生产 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195216.559.1956%4.54 27%2.8217%195318.978.9447%6.00 32%4.0321% 195420.429.10 45%6.9634%4.3721% 195521.139.8747%6.48 31%4.7823% 195624.5810.5643% 8.20 33%5.8224% 195725.228.8135%10.0840%6.3325% 195831.189.30 30%15.00 48%6.8822% 195937.159.9127%19.6753%7.5720% 196041.838.2620%24.6459%8.9321% 196131.8910.3432%13.2241%8.3326% 196231.359.9232%12.8941%8.5427% 196335.9411.6832%15.6744%8.5924% 196438.4511.7230%17.9547%8.7823% 196542.9313.1931%20.6848%9.0621% 196646.6716.2635%20.9645%9.4520% 196744.2517.6640%17.4840%9.1121% 196842.4917.1640%16.1638%9.1722% 196945.1814.30 32%21.1247%9.7622% 197056.0718.7333%26.5747%10.7719% 197160.90 19.5632%29.8649%11.4819% 197256.0215.5328%29.2652%11.2320% 197363.3321.2834%30.2748%11.7819% 197465.1122.1134%30.8847%12.1219% 197572.3121.2429%38.4953%12.5817% 197667.3216.8125%37.4756%13.0419%3197772.9119.7627%39.20 54%13.9519% 197881.9823.9829%42.9652%15.0418% 197991.1225.3428%49.2254%16.5618% 198098.5927.2428%52.2453%19.1119% 1981111.1634.3131%56.5351%20.3218% 1982121.6738.40 32%60.3650%22.9119% 1983150.1456.7438%65.3844%28.0219% 1984174.3960.0434%80.4646%33.8919% 1985200.4455.7428%97.2148%47.4924% 1986227.1564.3528%104.30 46%58.50 26% 1987297.4980.5727%139.3647%77.5626% 1988368.6792.5925%173.5747%102.5128% 1989391.6580.5321%181.0246%130.10 33% 1990425.28124.9929%182.1543%118.1428% 1991463.47120.4726%203.0244%139.9830% 1992558.06130.8223%257.0146%170.2331% 1993717.95156.0522%351.9949%209.9129% 1994968.78259.40 27%430.8344%278.5529% 19951129.20 303.9927%479.4642%345.7531% 19961337.16376.0128%543.1741%417.9831% 19971446.91368.1625%575.4340%503.3235% 19981557.78429.50 28%597.2938%530.9934% 19991660.91423.4825%671.7440%565.6934% 20001864.84398.7321%800.2843%665.8336% 20012032.48409.10 20%880.8443%742.5437% 20022246.12446.1720%978.3744%821.5837% 20032522.62486.90 19%1143.3945%892.3335% 20042958.21560.9619%1379.3147%1017.9434%二、重、化工业在全省产业结构中位置突出二、重、化工业在全省产业结构中位置突出建国以来,吉林省经济一直依赖于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在吉 林省经济中始终是处于龙头位置上,汽车、化工、能源、钢铁是 吉林省经济的重中之重。
从“一五”时期开始,吉林省在国家的 大政方针下,就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 展重化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吉林省在国家大目标下采 取重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 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 了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别人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 依据国家的目标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汽和吉化都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吉林省经济能 够通过重化工业形成的高积累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从而在吉 林省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建国初期工业高度集4中的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吉林省重、 化工业地位较强这样一种状况这种战略的实施也的确取得了明 显的效果,使吉林省重工业快速增长,从 1952 年至 1978 年吉林 省工业增加值从 4.19 亿美元上升到 36.98 亿美元,重工业在工业 总值产值的比重始终大大高于轻工业1953 年到 1980 年,在吉 林省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绝大部分,而工业投资中重工 业投资所占比重也是占据比重较大的一端,主要投资于汽车、化 工、煤炭、电力、冶金等行业。
这样在吉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这样 一种局面,轻工业相对来说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 低效率”的特征,消费品经常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严重的抑 制,特别是在 1980 年以前,尽管吉林省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 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资源配置和产业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 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国民经济增长经常 处于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经济 发展不能保持平衡持续的增长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本战略,同时处在 国家总体的目标为核心很难改变的状态下,吉林省经济从 1952 年至 1980 年,第二产业在 GDP 的比重占 53.1%,重工业占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又相对较高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解决严重 的结构性矛盾,吉林省、市、县各级政府尽管也想进行工业化战 略的重大调整,改变单纯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 的工业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改变重工业过重的局面, 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我省不靠近沿海,市场环境的限制制约 了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这期间最主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改 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从而改变了企业内部 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我省 的优势在重工业,轻纺工业吉林省在整个国家基本上是处于无足 轻重的地位因此,我省整个经济状况在 1980 年以后一直以相 对较慢的速度在发展然而在 1980 年以后,整个国家在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 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在一定 时期高增长产业的形成,尤其在沿海地区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长 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区根据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 现的变化,根据中国普通百姓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 形成的新的需求,迅速转向了家用领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 海地区分别出现了家用电器等生产高档消费品的产业群,这一波5以市场需求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基本上是落在了后边这 一期间,吉林省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实力的家用电器的生产企业 吉林省的吉诺尔冰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