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说课稿(双桥区级一等奖).pdf
4页认识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认识方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认识方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列式、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2、能力目标: 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或文字叙述的等量关系 3 、情感目标: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方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写出的式子认识等式和方程,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难点新课程标准指出“ 以学生发展为本” 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 本节课我采用双桥区的五步教学法与我校生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提出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写式子、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出示学习活动,使用实物投影, 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达到了有效的交流, 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 五 个 环 节 : ( 一 ) 创 设 情 境 , 激 趣 引 入 、( 二 )自 主 探 究 ,合 作 交 流、(三)小组展示,归纳结论、(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一)创 设 情 境 ,激 趣 引 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从而引出天平天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以前在数学课和科学课都接触过,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有关天平的知识当学生说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我问: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吗?当学生说天平不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不相等时,我问:又可以用哪个符号来表示呢?(本环节,我借助迷语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知道:当天平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可以用“”来表示。
当天平不平衡时,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可以用“”或“”来表示为下个环节自己看天平图写式子垫定基础当学生认识天平后, 我告诉学生: 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二)引 导 探 究 , 合 作 交 流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学习活动:1 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五幅图,说一说图意,并分别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2 是把这五个式子进行分类,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本环节的设计是因为课前, 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天平图列出式子,个别学生不会的在小组讨论和教师巡视中也解决了,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己经具有一定的分类经验,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活动,自己列式并分类,再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三)小组展示,归纳结论、 1、认识等式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进行小组展示,我请一个小组到前面来,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写出的式子并说出写式子的理由,尝试等量关系然后提问:X表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的数教师说明:X表示不知道的数,所以称为未知数 全班达成共识后再继续交流分类方法学生可能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成两类;也可能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两类。
在学生按照等式分类时,教师给出等式的概念:像这样表示左边和右边相等的式子叫作等式并请一名同学把等式圈在一个圈里 如果这组只说出一种分类方法,就请另外一组再来补充肯定其分类方法后,师生对这两个组进行评价打分2、认识方程老师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写出的等式问: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同点:都是等式;不同点: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不含有未知数这时,老师指着方程说:像30+X=80 ,2X=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把方程也圈在一个圈里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我们圈出的图, 追问: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说法:比如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是特殊的等式等等 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 如果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等式,方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4、辨方程在学生理解了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后,我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 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20+30=50不是方程,因为它不含未知数;30也不是方程,因为它不是等式。
教师追问: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强调: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一个个问题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新知,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更在于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为了巩固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第一题,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举几个方程的例子学生可能举的例子只限于加减法,未知数也可能只限于“X”,在这我适时点拔:方程不光可以是加减法,还可能是乘除法,未知数不光可以用“X” 表示,还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然后再请学生举几个方程的例子这时学生再举的方程例子就不再单一了第二题,能从括线图中找等量关系; 第三题,根据文字叙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第四题,从题中找出等量关系后列方程这4 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想法,说关系,列方程,最后小组测评,打分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对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梳理再用课件出示一段简短的方程史话, 既让学生了解到一种新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又沟通了数学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联系,凸现了数学的文化特征, 也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