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实务.ppt

49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88660388
  • 上传时间:2024-09-0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96.53K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操作实务 引言: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性质与定位1、性质与定位 ● 它列入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内“活动课程”板块,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 它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目标的团体形式;  ● 它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它拒绝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 ● 它侧重体现了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  ● 它是受课时限制的,只能致力于一个切口较小的发展性主题 2、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本土化意义  ●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能满足每个正常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且省时省力;  ● 它是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的,因此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同一性;  ● 它的专业化要求略低于矫治性,因此适合于兼职教师操作;  ● 它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因此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密切,适合于组建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心理队伍 ● 它是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本分与天职 ●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

      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的中坚,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 ●班主任参与发展性心理,有助于每一位班主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有助于每一位班主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戒等方法来处理学生消极行为的德育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干预,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运用心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实践 例:在心理的过程中领悟教育的真谛 3、“最佳”途径与“最难”处境 ● 心理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 (刘宣文,2002.5,《教育研究》) ● 专家认为,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陈家麟,2002.1)v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进展的“瓶颈” (陈家麟,2002.1) 一、班级心理活动课的四条设计要求 1、面向发展需要—— 班级着眼于同龄段学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它应该是一种有系统(区别于班会)、有目标的活动,并且突出强调中预防的一面 ⑴ 主题的选择必须针对不同年级的共性问题; 例:小学、初中、高中 / 录像片断:长大的感觉 ⑵ 不能把团体活动当作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手段,个别的问题必须通过个别化的方法加以解决  2、聚焦理念——(1) 正确表述理念——  ● 教师对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 确定这一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   ● 实施这一主题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例1:学会赞扬 例2:穿越情感的风暴 例3:我的未来 例4:录像片断:多变的情绪 45:00 (2)恰当设定目标 ● 目标必须清晰明确;  ● 目标必须集中; 例5:冲突问题  ● 目标必须可操作;  ● 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的共性目标——(现状:不会合作/ 倾听/ 尊重/ 不懂团体规范)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例6:对抗挫折 3、 理清思路   △ 班级心理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参与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的学校教育形式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思路上,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细节 △ 如果一堂班级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设计过程中理念和思路的迷失上 例:穿越情感的风暴 4、形式新颖活泼 ⑴ 重在研究教材理念,不受制于教材框架,尽量博采众家之长 ⑵ 活动设计尽可能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形式要新颖活泼 例: △ 小品:送花?写信? △ 交往过密表现:提问?打? △ 后果:故事接龙?扑克接龙? 录像片段:穿越情感的风暴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五条活动原则 1、动感第一——班级心理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成功的关键 ⑴ 活动与发展是团体的生命和动力所在,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

      与个别相区别) ⑵ 只有活动才能构建以受导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过程例:录像:品质排序07 ⑶ 只有活动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例:录像:多变的情绪08 ⑷ 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角色情感,也有利于学生选择行为模仿标准例:送苹果 ⑸ 在操作上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活动板块 例:录像:我们的家园 ● 为什么班级心理活动的设计常常用角色扮演或小品?  ☆ 人的心理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生活场景;(例:走近父母 36:11)  ☆ 学术界认为,心理剧的诞生(莫里诺,1920)在心理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团体的重要开端 ● 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 团体讨论 ☆ 脑力激荡术 ☆ 涂色 ☆ 故事接龙 ☆ 辩论赛 ☆ 家庭树☆ 抢答赛  ☆ 角色扮演 ☆ 填字找字☆ 哑剧   ☆ AB剧  ☆ 句子完成  ☆ 游戏   ☆ 优点轰炸 ☆ 意义连线☆ 赠送礼物 ☆ 行为训练 ☆ 密码翻译☆ 韵律活动 ☆ 镜中人  ☆ 想象画 ☆ 自由联想 ☆ 放松体操 ☆ 走跳棋 ☆ 信任跌倒 ☆ 瞎子走路 ☆ 馈赠礼物 ☆ 走迷宫 ☆ 制作卡片 ☆ 制订计划 ☆ 自我比擬 ☆ 独角戏 ☆ 角色反串 ☆ 信件会串 ☆ 自画像  ☆ 时空隧道 ☆ 主席排 ☆ 心理小测试 ☆ 回旋沟通 △ 游戏是学生包括成人普遍喜欢的活动,关注和参与游戏是人的天性。

      有益的游戏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 △ 游戏的特点是—— ☆ 创设了一种情境,并可将情境组合成有意义的“产品”; 例:懂得珍惜 ☆ 过程中充满欢乐; ☆ 主动参与; ☆ 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 没有特别标明的学习目标; ☆ 不会有输赢的心理负担; ☆ 有“自我效能感” v △ 游戏不等于游戏,因为是有明确目标和明确设计的,并不是每一个游戏都可以称为是一种游戏游戏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游戏---学习规则---观察行为---调节情绪---澄清讨论(关键)---再来一次 例:学会合作(竹竿舞/走滑板/袋鼠跳/拼地图/跳绳/双簧) 引导:教师的提问 2、情境体验——班级心理要从情境体验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动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专注投入 ⑴ 任何学习都从情境开始 ⑵ 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例:赞扬08/53) ⑶ 操作:●趣味性要考虑年龄特点; (例:你能管住自己吗16:20) ● 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呈现问题 (例:阿俊长大了吗?)   ● 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

      3、多元互动——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对话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形式在团体中,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透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⑴ 互动的前提是参与班级心理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组合作学习形式 (注意分组技巧 / 例:我的气质 / 石鸥:教学别论)   ⑵ 讨论(对话)是任何团体咨询的主要互动形式 (课程、教学、都是对话,对话中心) ⑶体现主体主位、生生互动——主体占据核心地位及生生互动是使班级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人际沟通是个体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  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班级“生生互动”活动原则的理论基础;柏恩认为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受导者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导致成长因此设计必须确保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走近父母04—09— :02)  ⑷防止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喧宾夺主,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录像:自我形象设计47:34) 4、主体抉择——班级心理要引导学生自我重新评估与内省,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助。

        ⑴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成长需求和动机,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⑵ 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有责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了,确保每个学生说的话不被自己或学生所误解  ⑶ 教师绝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喧宾夺主 5、和谐有序——班级心理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因此,教师要转换“教育者”的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问题大) ⑴林孟平说,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 ⑵构成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是教师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共情不是同情、不是移情,而是同理心,即清楚地理解对方的细微感受,并且回馈到位,其基本技巧是“意译”) ⑶在构成和谐关系的操作上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录像:长大的感觉08:33) ⑷拒绝对学生的否定性评价班级心理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它成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因此,班级心理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

      ● 保持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  ● 团体本身的局限性必须事先加以防范 (例:手表问题)  ● 如何处理学生有明显错误的意见? (例:大拍卖 41:33)  ● 防止习惯性语言对学生的伤害 ⑸ 和谐不等于突破方圆,不等于混沌无序 许多初涉班级活动的教师片面地以为就是改变教师训导的面孔,就是和学生平等相处,就是没有教育者的架子因此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庸俗无聊的调侃、活动秩序失控等现象束手无策、放任不管这是对精神的严重误解,必须尽快纠正 ● 必须营造氛围、精心开场;(例:友谊常青藤) ● 必须精心选择主题、精心设计活动和问题; ●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 ● 必须建立团体活动规范中学生活动规范 小学生活动规范 教师操作规范 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八条操作要领 1、重感受,不重认知 (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⑴ 心理活动课的根本取向是促进自我成长(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 ⑵ 没有情意活动介入的过程不是成长的过程。

      例:录像/面对挫折 (07):54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⑴ 人生是个心理过程,而非逻辑过程  ⑵ 心理重在“导”,难在“导”例:名牌)  ⑶ 怎么“导”——倾听→同感→判断→商量 张日升说: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例:高一“消极情绪的转化”一课中“衣架”问题) 但有时也要“反其所思”例:个子矮问题) ⑷ “导”的操作原则——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 / 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 / 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 (例:小苹果)/ 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 ⑸ 引导语的运用很重要,可参考以下用语:你觉得…… / 你似乎 …… / 根据你的观点…… / 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 / 你想说…… / 你相信 …… / 你的意思是…… / 我觉得你…… / 可能你觉得…… / 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 …… / 我猜想你是…… / …… ……, 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⑹ 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例:录像——我喜欢07:05 / 28:23)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 ⑴团体与个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例:重塑自我-小辉的服装) ⑵团体中交流的效果与团体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 ⑶交流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 ⑷允许适当的书面活动,但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搞“静思默想”,书面要与口头相结合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理念和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⑴多媒体或投影主要应该用于呈现情境及提出思考性问题,尽量不要用来出示标准答案; (例:盲目从众) ⑵氛围一旦形成,就不要人为加以冲淡甚至是干扰; ⑶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开出较好的班级心理活动课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

      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⑴形成团体规范,培植讲真话、讲实话的风气 ⑵教师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以致每个学生可以不必防卫和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例1、2) ⑶教师要做真善美的楷模,不说假话、套话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⑴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活动最基本的环节 ⑵良好的氛围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率干预 因为理性的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 (例:穿越情感的风暴35:12)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面对的是充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现场的团体心态千变万化,教师必须灵活把握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⑴ 在班级的动态环境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这时,者将被,教育者将受教育 ⑵动态活动过程是变化莫测的例:对抗压力)  ⑶时间紧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材的处理同活动设计一样,也是灵活的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⑴ 小结部分应该借助学生的反思、内省和回馈 ⑵ 教师可以对难度较大的主题作出概括 例:学会合作 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十项技巧 例:录像片段-赢得更多的朋友 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 ● 平行面对学生; ● 保持视线接触; ● 采取开放姿势; ● 微微倾向学生; ● 面带微笑,保持轻松; ● 注意声调语气 v v 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

      v 倾听是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级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倾听的技巧: ● 主动表示倾听(趋前一小步); ● 高度注意,表情全神贯注; ● 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应,以表示自己的理解或同感; ● 耐心,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现,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 ● 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 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态度 ● 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性; ● 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 ● 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断表述 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 ● 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 ● 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 ● 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 ● 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 ● 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 ● 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

      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 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 ● 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 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 ● 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 ● 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 ● 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并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好象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 7、支持(回馈)——给学生以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强化,以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自信。

      ● 支持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事实、情感、行为的基础上,不能言不由衷; ● 口头鼓励、赞美、提供参考意见或引导学生自我肯定; ● 体态语言的支持,如点头、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等 8、面质——针对学生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以及前后看法的矛盾,与学生深入探讨,协助学生面对本想逃避的思想、行为、感受,以促使学生更坦然地面对自我的挑战 ● 面质应该是建设性的,不应带有敌意、歧视、嘲笑等态度; ● 面质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基础; ● 态度必须和蔼,语气必须明确; ● 面质后,要更加专注于倾听学生的说明; ● 要防止引发学生的激动情绪 9、保护——让学生在团体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成长 ● 巡视各组互动情况,可大大减少小组内集中议论某人缺点、嘲笑羞辱某人等现象; ● 制定明确的团体活动规范; ● 引导而不斥责违规现象; ● 不过分保护,以免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 若出现的问题有普遍性,必要时可使用“暂时中止”策略,待教师重述团体规则后再进行讨论。

      10、自我开放——教师投入团体互动,表达出在团体中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受或人生经历,以引导学生自我开放,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团体更深层的互动 ● 教师的开放自我立足于团体氛围; ● 注意适时性,过早过多的自我开放会使学生觉得不自在; ● 开放的内容必须切合讨论主题; ● 开放时机适合在团体过程或结束阶段; ● 方式必须自然,内容宜简洁   结语: 心理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心理是一门沟通心灵的学问,同时,心理也是一种令人开心、使人年轻的艺术心理会给教师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快乐,你会在的过程中和青少年学生一起成长、青春常驻 正如斯图尔特所说,“优秀的教师将会长生不老!” 愿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访问“心海扬帆”心理站!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