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藓植物抗旱机制及其研究进展.doc
5页苔藓植物抗旱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宋金敏 植物学 06 2006210451摘要:耐旱藓类快速脱水并存活的能力可由快速建立起来的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机制来反映,保护细胞完整性的组成型机制与修复细胞损伤的诱导机制协同作用使苔藓植物渡过干旱胁迫本文主要介绍苔藓植物的抗旱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关键词:苔藓植物;抗旱;研究进展苔藓植物是种数仅次于种子植物的高等植物,一般生活在阴湿的地方,但也有一些种类具有极强的耐旱性,能生活在裸露的岩石和沙丘上 [1-6]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一大类群,能在高寒、高温和弱光等其他陆生植物难以生存的环境中生长繁衍许多耐旱种类能长期忍受干燥和阳光的直接照射,1小时内从完全膨胀状态脱水到干燥状态,细胞水势达到-150 M pa 以下,再水化的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恢复基本的新陈代谢活动而大多数植物细胞水势在-1.5M pa 时叶片出现萎蔫,-15 M pa 时常常导致不可逆的伤害或死亡许多耐旱苔藓植物能适应沙漠中水分迅速变化,在形成生物结皮、活化斑治理和防沙固沙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7-9]然而,苔藓植物耐旱机制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国内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植物类群越低等,耐旱机制越原始。
苔藓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对于理解干旱胁迫下植物细胞反应过程及修复系统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苔藓植物脱水——再水化期间细胞损伤与抗氧化机理、光合系统的保护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苔藓植物耐脱水的机理以及作为模式植物开展耐旱研究的重要价值1 脱水再水化期间细胞损伤与抗氧化机制1.1 细胞结构的变化水化-脱水-再水化循环过程中何时发生细胞损伤对研究耐旱机制十分重要用Nomarski 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耐旱种山墙藓干燥时细胞普遍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浓缩呈中空状态;胞质桥连接浓缩的原生质,沿细胞远轴、近轴和侧面延伸;叶绿体变小且变圆;细胞核好像不受脱水的影响 [10]并非所有的耐旱种类均发生质壁分离这些研究表明,干旱虽能引起细胞结构变化,但没有直接表明细胞发生损伤,观察叶片的超微结构也证实了这一点早期研究耐旱藓类的固定干燥叶细胞显示,脱水引起细胞器收缩,叶绿体类囊体膜和脊以及细胞质膜(如内质网)解体然而,固定过程很容易导致再水化,因此,很难估计细胞在脱水-再水化的哪个阶段还保持完整性Platt 等 [11]用冰冻蚀刻技术研究山墙藓和鳞叶卷柏干燥叶片细胞发现,细胞膜仍保持完整的双层结构,膜内有分散颗粒,细胞器也保持完好,类囊体和脊完整。
用同样技术研究干燥种子膜结构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可以推测保护机制在脱水期间成功地维护了膜的完整性山墙藓再水化时,浓缩细胞质迅速膨胀充满细胞腔;数分钟内叶绿体也膨胀,类囊体损伤程度由前期脱水速度决定,速度越快,损伤越大;线粒体也膨胀,脊解体,但从外表看并不受脱水速度影响 [11]所有耐旱植物或组织干燥期间不管膜被保护的多么完整,再水化时均出现细胞损伤通过电解质渗漏可测定膜损伤程度,再水化的前 5 分钟内电解质渗漏程度主要由脱水(1 小时内完成)的山墙藓叶细胞再水化时受到的损伤比慢速脱水(自然干燥)时大尽管脱水过程对膜没有造成直接伤害,却影响膜耐受再水化的能力,对再水化期间细胞损伤起间接作用1.2 细胞损伤与抗氧化机制细胞损伤与脱水诱导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 蛋白质巯基氧化使蛋白质变性;色素含量下降,光合系统受损(尤其在光下) ;脂质过氧化,自由脂肪酸在膜上沉积其保护机制主要由相互协同的两个方面组成:①脱水时减少自由基数目的机制,包括酶系统,如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和抗氧化剂复合物,如抗坏血酸、α-维生素 E、类胡萝卜素和谷胱甘肽(GSH) ;②产生这些抗氧化剂的机制,如谷胱甘肽还原酶系统,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系统等 [12]。
有关干旱使巯基酶类氧化失活的现象在耐旱藓类中已有报道山墙藓缓慢脱水时大约30 % 的 GSH 变成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glutathione, GSSG) ,抵抗氧化损伤的能力下降,但有趣的是,快速脱水本身并没有引起 GSSG 含量的升高,再水化时却升高了与山墙藓相比,耐旱拟山墙藓干燥时 GSH 含量没有下降,抗坏血酸含量减少,可见,不同耐旱种类启动不同氧化损伤保护机制 [13]光增强干旱诱导的氧化损伤 [14]干旱敏感种小曲尾藓在强光下(1100-1200 μmol·m-2·s-1)氧化损伤加剧,色素含量减少, 但耐旱拟山墙藓光合色素含量没有变化,损伤恢复能力所受影响较小 [13]干燥时苔藓植物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测定丙二醛——脂质过氧化指示物显示,小曲尾藓配子体脱水后,丙二醛含量升高,而拟山墙藓的丙二醛含量没有变化 [12]另外,不耐旱种类配子体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一般比耐旱种类高出 5-6 倍,可能耐旱种类本身固有保护脂质过氧化的机制再水化后藓类植物细胞膜快速恢复选择性吸收功能,24 小时内细胞器基本上能重新恢复正常结构与其他植物相比,耐旱苔藓植物如山墙藓,显示出强大的损伤恢复能力,并且可作为模式植物研究干旱胁迫诱导的细胞反应过程。
2 脱水再水化期间光合系统的反应及保护机理2.1 脱水再水化期间光合系统的变化过程耐旱苔藓植物脱水-再水化期间光合系统仍能保持生理完整性,再水化后,类囊体功能恢复迅速,几乎不受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的影响,CO2吸收固定过程恢复相对较慢,可能需要一些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参与 [15]光系统Ⅱ(PS Ⅱ)的光化学效率,是表明光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常用可变荧光(Fv)与最大荧光(Fm)的比值 Fv/Fm 表示再水化 1 分钟内 Fv/Fm 就达到非胁迫水平的 70 %甚至更多 [15];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 Ⅱ)的恢复较 Fv/Fm 的恢复慢,10-20 分钟内基本达到正常水平;CO 2 吸收在再水化的几分钟内就可以测到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对 Fv/Fm 的快恢复过程(数分钟内完成)几乎没有影响光照条件下,氯霉素(抑制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的合成)处理对 ФPS Ⅱ有一定抑制作用(并非完全抑制) ,之后又缓慢上升,可能早期合成的叶绿体蛋白参与了光合电子传递和 CO2 吸收的恢复过程,环己烷(抑制核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合成)对此作用不明显数天后,这两种抑制剂在黑暗条件下对 Fv/Fm 的抑制作用仍然很小; 而光照时,氯霉素使 Fv/Fm 持续下降,可能抑制了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 PSⅡ D1 蛋白周转,如果同时再用叶黄素循环抑制剂二硫苏糖醇处理,则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光保护受到抑制,Fv/Fm 下降速度加剧。
由此可见,在光合系统慢恢复过程(数小时内完成)中,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仅在光照条件对蛋白质周转代谢起作用,但对快恢复过程影响很小为了修复脱水诱导的光氧化损伤及参与抗氧化过程需要蛋白质合成,但这些蛋白质在及保护机理地位,苔藓植物为了避免过多激发能对光合系统的损伤,可能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NPQ )和依赖于叶黄素 循 环 的 光 保 护 作 用 才 是 最 重 要 的(由热耗散等过程引起的荧光水平的降低称为 NPQ,热耗散的程度通常可用 NPQ 来检测2.2 光合系统的保护机理植物体过剩的光能必须耗散掉,否则光合器官就要受到损伤苔藓植物对光损伤的防御机制主要有:①脱水后叶卷曲甚至拳卷、紧贴茎、减少脱水和光能吸收;②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当光能过剩跨膜质子梯度增加时,具有双环氧的堇菜黄素在去环氧酶的催化下经过单环氧的花药黄素转化成无环氧的玉米黄素玉米黄素可直接和单线激发态的叶绿素相互作用,也可降低膜的流动性,促使 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 LCHⅡ的聚集,加强天线色素的热耗散;③依赖于 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及与 D1 蛋白损伤修复有关的能量耗散机理,也称为 PSⅡ反应中心的下调当光能过剩时,一部分 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这些失活反应中心可作为激发能的猝灭器,从而保护仍有活性的反应中心免受破坏。
但是 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的保护功能不能象依赖于跨类囊体膜质子梯度和叶黄素循环光能的保护功能一样迅速地被逆转因此,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及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光保护在耐旱苔藓植物再水化后快速恢复生理功能的过程中作用尤为重要2.3 外源 ABA 处理提高 PSⅡ 的耐水份胁迫能力ABA 是一种应激激素,在植物抵抗外界环境胁迫时起重要作用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证实,外源 ABA 处理可改善苔藓植物 PSⅡ的耐水份胁迫能力无胁迫时, ABA 处理使波叶仙鹤藓初始荧光(Fo)升高,Fv/Fm 下降,LCH Ⅱ和 PSⅡ间的能量传递减少,PSⅡ 周围产生的活性氧下降,可能 ABA 有助于苔藓植物胁迫锻炼 Fo是 PSⅡ反应中心全部开放时的荧光水平,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或可逆失活引起 Fo 升高,然而,目前还无法理解 ABA 促使 Fo 升高的机理,可能是 PSⅡ反应中心功能下调以避免反应中心过度破坏,适应胁迫锻炼的结果脱水胁迫时,无论 ABA 处理还是对照(未用 ABA 处理) ,Fo、Fm 、Fv/Fm、Ф PSⅡ 及 NPQ 均下降;然而,再水化后的 1 小时内,ABA 处理株的 NPQ 较对照高出一倍,NPQ 升高可降低 PSⅡ周围活性氧种类的形成,减少膜脂过氧化引起的膜损伤;Fo、Fm、Fv/ Fm 及 Ф PSⅡ 也较对照恢复迅速,由此推测 ABA 提高了 PSⅡ的耐水份胁迫能力。
从 NPQ 和玉米黄素的含量关系来看,好像 ABA 触发了以玉米黄素为基础的非光化学猝灭研究被子植物发现,胁迫锻炼使植物体内 ABA 浓度增加,进一步胁迫时 NPQ 增加,推测 ABA 启动了信号传导网络促使 NPQ 增加;波叶仙鹤藓 NPQ 增加的同时伴随堇菜黄素去环氧化作用变成玉米黄素这一过程;在耐旱地钱中也发现高浓度的叶黄素循环色素水平和高 NPQ;ABA 处理大麦幼苗可提高 NPQ 和叶黄素循环色素水平在高等植物中已发现 ABA 参与膜脂代谢的信号传导途径,减少活性氧引起的膜损伤程度,调节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使植物对环境胁迫作出积极的响应然而,有关苔藓植物水份胁迫时膜脂成分的变化对光合器官的影响以及 ABA 对上述过程作用的研究较少,再加上至今检测苔藓植物内源 ABA 水平的工作有限,所以 ABA 提高苔藓植物耐水份胁迫的机理还有待于系统的研究苔藓植物脱水-再水化期间光合系统基本保持完好,再水化后迅速恢复功能,需要在光下维持功能并参与抗氧化和修复过程的蛋白质并不占主要地位,可能 NPQ 和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才最为重要一些细胞组分完全恢复正常至少还需要一些蛋白质合成,如PSⅡ 的 D1 蛋白,即使其与细胞蛋白总量比是微乎其微的,但其作用不容忽视。
另外,苔藓植物耐脱水可能与再水化时大量表达的一类蛋白密切相关3 讨论由此可见,研究苔藓植物耐旱机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藓类配子体比其他高等植物模式系统更方便操作基因标记、直接诱变和反义表达等技术因此,山墙藓作为极度耐旱植物将会成为耐旱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这对揭示苔藓植物适应沙漠化环境的机理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陈邦杰. 中国藓类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27-30.[2] 王世冬, 白学良, 雍世鹏. 沙坡头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 中国沙漠, 2001, 21(3): 244-249.[3] 龙力群 , 李新荣. 土壤微生物结皮对两种一年生植物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03, 23(6): 656-660.[4] 李守中, 肖洪浪, 罗芳, 等. 沙坡头植被固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 [J]. 中国沙漠, 2005, 25(2): 228-233.[5] 徐杰, 白学良, 田桂泉, 等.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J]. 中国沙漠, 2005, 25(2): 234-242.[6] 吴玉环, 程佳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