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燕君世系考辨.pdf
7页周代燕君世系考辨曲英杰周代有召公之后立国于北土,其本称(或加邑旁作郾),后世改写为燕 其自周初受封,至 战国之末灭于秦,是诸侯国中少数几个一姓独传、 历时长久的国家之一 唯燕君世系多有缺误, 虽经古今史家多方探求,亦不能全为补正 本文拟就周初侯、 桓侯与宣公、 简公及战国世系等问题略陈一得之见,以求教于世一、 周初侯关于燕之立国,《史记 ı燕召公世家》 唯记: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 侯当周厉王奔彘、 共和之时 ”《索隐》 曰:“并国 史先失也 ” 又 《诗经ı周南召南谱》 云:“文王受 命,作邑于沣,乃分岐邦周、 召之地为周公旦、 召公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 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 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时 周公、 召公是也 ” 孔颖达疏言:“周公封鲁,召 公封燕,《史记》 皆有 《世家》 言之 ⋯⋯ 《籥宫》 云:建尔元子,乃命鲁公 是元子世之也《燕世家》 云: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公,当厉王之时 则是失其世次,不得召公元子名、 谥传国于后, 是元子可知 ” 据此,召公受封于燕而又留佐周 王这一点是明确的;而其以元子就封、 以次子 守采地,虽是依周公事例类比所推知,亦颇合于情理。
在别无其他依据的情况下,只能是以 此为基点来探讨已失传的周初燕君世系 就铜器铭文所见,周初燕君之名有旨、 克、 舞等 其旨,见于侯鼎铭 其一曰:“侯旨作 父辛尊 ”①其二曰:“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 赏旨贝二十朋,用作姒宝尊彝 ”②研究者多将其铭文所载 “父辛” 与山东寿张所出的梁山七 器铭文 “召伯父辛” 相联系,或以郾侯旨当为召公的次子而就封于燕者③;或以郾侯旨是第一代燕侯,以元子就封④;或以召伯父辛为第一代燕侯,郾侯旨为召伯父辛之子⑤ 另亦有以此 “父辛” 与 “召伯父辛” 不是一人,“父辛” 当为第一代侯,侯旨当为第二代侯⑥ 其克, 见于克、 克诸器,其铭文曰:“王曰:太保,唯乃明乃鬯,享于乃辟 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用作宝尊彝 ”⑦大多数学者就其所记周王册命侯、 授土授民之事判定克当是初封,为第一代侯⑧;亦有学者认为此克字作动词解,受封者当为太保即召公,其兼领第 一代郾侯⑨ 此克、 克诸器出土于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的一座大墓中,由此推断其·11·① ② ③④⑤⑥⑦⑧⑨ 参见殷玮璋:《新出土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1990年第期参见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 《考古》1989年第10期。
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 报》,《考古》1990年第1期;其 “宅” 字从方述鑫所释,其文 《太 保、 铭文考释》,载 《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6期参见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出 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年参见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 1986年参见晏琬:《北京、 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考 古》1975年第5期参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 三,《考古学报》1956 年第1期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卷三第五十页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卷三第八页附近所发现的古城址当即为西周时期燕国都 城之所在,其墓主当为周初某一代郾侯 其舞, 见于此一座大墓中出土的铜戈铭文 “郾侯舞戈” 及铜泡铭文 “郾侯舞苙” 等 或以此 “舞” 亦 为一代郾侯之名,而且很可能即是召公;此 舞器在墓中出土多件,故郾侯舞当即墓主① 另亦有以此 “舞” 字不当为郾侯之名,而当解为 乐舞(武舞);并联系琉璃河墓地M 253所出堇鼎铭文曰:“郾侯令堇 太保于宗周,庚申,太 保赏堇贝,用作太子癸宝尊彝 ” 推测郾侯克尚 在位时,其太子已亡故,此堇鼎当为太子癸所 作祭器,而后郾侯克传位于其弟郾侯旨,行 “兄 终弟及” 制②。
以上诸说,虽各有理,然似亦有不够周全之处 首先,将郾侯旨鼎铭中 “父辛” 与梁山七器铭中 “召伯父辛” 推定为一人的理 由是极不充分的,实际上此三者只是日名相同 而已 根据器铭,只能判定前者为郾侯旨之父; 而后者当为世守采地的召公次子一系某人之父,即使 “召伯父辛” 是指召公,也不可能是 郾侯旨之父 其次,以第一代郾侯为召公本 人,与 “以元子就封” 的古说不合;其1193号大 墓的墓主有可能即郾侯舞,但不会是召公 再次,以郾侯克传位于其弟郾侯旨,与 《世本》所载 “燕自宣侯已上皆父子相传,无及” 不合; 且依古制,太子亡故并不立庙,故堇鼎不可能 是为太子癸所作祭器,其时太子癸当健在 此 堇为郾君重臣,奉郾侯之命至宗周向太保召公 行 礼,得到赏赐,于是为太子癸作此鼎,意在表示效忠 而后,此太子癸又回赐于堇,故堇 (或其传人)死后以堇鼎随葬(出土于M 253墓中) 在排除了以上几种可能性之后,其郾侯 旨、 克与舞之间的合乎逻辑的序列应该是:郾 侯克为第一代郾侯,故其作器记受封授土授民之事;郾侯舞为第二代郾侯,其墓中随葬的克 、 克诸器为其父所传,郾侯舞日名辛,郾侯 旨鼎当是其子旨所作;郾侯旨为第三代郾侯, 其日名癸,即堇鼎铭中之 “太子癸”,其为太子 时太保召公尚在世,故不可能太晚。
如此,自召 公以下可得克、 舞、 旨三世(连同召公为四世),皆父子相传 再传四世至九世惠侯,当周厉王(自成王以下九世)之时,其世次大体相合与此相关的是郾侯受封亦即武王克商的年代《史记ı燕召公世家》 载太史公曰:“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然社稷血食者八、 九百岁,于姬姓 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其所言 “八、 九百岁”,似当指接近于九百年 据史书记载,周武 王十一年二月甲子日克商,此一年 “岁在鹑火”即岁星在柳、 七星、 张三宿的运行位置 又据现代天文学推算,合于 “岁在鹑火” 之次而又二月 恰逢甲子日的年份有公元前1105年(此年二月甲寅朔,十一日得甲子),或以武王克商 即在 此年③ 而燕国之灭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上距公元前1105年隔有883年,正接近于九百年 二者可互为参证 看来太史公是 言之有据 已往研究者多不予以注意,未免有偏 若以此公元前1105年为郾侯受封之始,则 下距惠侯元年(公元前864年,依 《史记 ı十二诸侯 年表》 所记惠侯二十四年当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逆推而得)积有240年,前七世(不计 召公)郾侯平均在位数约34年,而前三世即郾侯克、 郾侯舞与郾侯旨在位年数共计为百余年。
二、 桓侯与宣公惠侯以下燕君世系见于 《史记ı燕召公世家》 及 《十二诸侯年表》 司马贞 《索隐》 曰:“又自惠侯已下皆无名,亦不言属,惟昭王父子有名,盖在战国时旁见他说耳 燕四十二代有二 惠侯、 二厘侯、 二宣侯、 三桓侯、 二文侯,盖国史微失本谥,故重耳 ” 日人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 考证》 云:“史所书燕君之谥,曰惠、 曰桓者各·21·① ②③ 参见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 馆集刊》1982年第2期 其 “岁在鹑火” 见于 《国语ı周语下》 关 于武王克商年代另有多种推算(达二十余种说法),因本文不 专门探讨此一问题,故不详述参见陈平:《克、 克铭文及其有关问题》,《考古》 1991年第9期;《燕史纪事编年会按》 燕君纪事四,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95年 堇鼎铭文著录见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 河西周国墓地》,文物出版社, 1995年参见殷玮璋:《新出土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 三,曰厘、 曰宣、 曰昭、 曰孝、 曰文者各二 其误 无疑,莫由详定 ” 另有学者试图对这种所谓 “谥号重复” 的现象予以解释,将其分为惠侯至庄公、 襄公至厘公、 桓公至燕王喜三个阶段,则 每一阶段内无谥号重复者,由此推想燕君世系 当属于三个系统,燕国由这些分族联合而成, 其首领(国君)先后在各分族之间转移,故造成 此一种现象①。
其说与史书所记燕君一姓独传相违,很难令人信服 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各代 燕君谥号本不重复(或极少重复),后世所见之 所以多有重复,当是因史书误载或原本为二字 谥、 三字谥而简写为一字所造成的② 另有一 些常见谥号如康、 德、 景、 敬、 隐、 元、 定等为惠侯以下燕居所不取,或有可能已用于惠侯以上 燕君 据 《史记ı燕召公世家》 及 《十二诸侯年表》 所载,惠侯在位三十八年,以下有厘侯在位三 十六年,顷侯二十四年,哀侯二年,郑侯(《索隐》 按:谥法无郑,郑或是名)三十六年,缪侯十 八年,宣侯十三年,桓侯(《年表》 作桓公)七年, 庄公三十三年,襄公四十年,桓公十六年,至宣 公十五年,时在周定王二十年(公元前587年),凡历十二君,其桓、 宣之号为首见重复者 从重见者唯此二字、 相隔又仅为二代来看,其不太 可能是重谥(即使国史有失,后继者亦不致于 对其曾祖辈谥号如此无知),而极有可能为误 写所致 《集解》 引徐广曰:“ 《古史考》 曰:《世 家》 自宣侯已下不说其属,以其难明故也 ”《索隐》 云:“谯周曰:《系本》 谓燕自宣侯已上皆父 子相传,无及 故 《系家》 桓侯已下并不言属,以 其难明故也。
按:今 《系本》 无燕代系,宋忠依 《太史公书》 以补其阙,寻徐广作音尚引 《系 本》,盖近代始散佚耳 ”《索隐》 又云:“谯周云:《系家》 襄伯生宣伯,无桓公 今检 《史记》,并有 桓公立十六年,又宋忠据此史补 《系家》 亦有桓 公,是允南所见本异,则是燕有三桓公也 ” 梁 玉绳 《史记志疑》 云:“余谓燕有三桓公,虽不免 于误,而谯允南所说必是 《世本》,非 《史记》‘世 家’,小司马误引之 ” 又检 《汉书ı古今人表》载:燕宣公,十五世;燕桓侯,十六世;燕严侯(即燕庄公),十七世;燕襄公,十八世;燕桓公,十九世;燕宣公,二十世 由此推知,有关燕君世系在汉代已有不同记载,而太史公取其一,于襄公以下不言属 另据 《世本》,则为襄公生宣公,亦父子相传,中无桓公 《世本》 所言 “自宣侯已下不说其属”,皆当是指襄公传宣公以后世系;《索隐》 引注于前一宣侯下,并改为 “桓侯已下并不言属”,实有误 实际上,很可能是在庄公前唯有桓侯,襄公后唯有宣公 其桓、 宣二字皆从亘得音,古音桓属元部、 匣纽,宣属元部、 心纽,可通转 《左传ı成公十三年》 载:“曹宣公卒于师 ”《礼记ı檀弓下》 记为 “曹桓公卒于会。
” 郑玄注:“鲁成十三年曹伯庐卒于师是也 庐谥宣,言桓,声之误也 ” 是一例证 《史记》 于庄公前宣、 桓二侯与襄公后桓、 宣二公之世均不记事,当是此一段燕国史书有缺,后世整理者或凭残简、 或据他传而补出燕君世系,遂成此误 据 《集解》 引 《世本》 曰:“桓侯徙临易 ” 宋忠曰:“今河间易县是也 ” 其地在今河北容城县南阳村一带,已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址,出土有 “西宫” 铜壶(并刻 “” 字)、 郾侯载戈、 郾王职戈等与燕君相关遗物③ 所谓“桓侯七年”,或有可能是指其徙都临易以后年数(如此则徙都当始自 “元年” 即公元前697年),而此以前误记为 “宣侯十三年” 者当亦属桓侯 二者合计,桓侯在位年数当为二十年 其为缪侯子,第十五世;传子庄公,为第十六世后庄公传子襄公,为第十七世;襄公传子宣公,为第十八世 其宣公在位年数当包括误记为“桓公” 的十六年,共三十一年 自宣公以上皆父子相传 此一推断与 《史记》 等记载相比,其·31·①②③ 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考古》1993 年第3期童书业在 《周代谥法》 中言:“又周代谥号往往多至 二、 三字,而文献中常简称其主要之一字,如卫武公之为 ‘睿 圣武公’,齐灵公之为 ‘桓武灵公’ 是也。
余如周贞定王亦称 ‘定王’ 或 ‘贞王’,考哲王亦称 ‘考王’,⋯⋯燕昭襄王亦称 ‘昭 王’ 或 ‘襄王’ ⋯⋯” 附载于 《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