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镇雄村庄变迁情况调研报告.docx
7页云南镇雄村庄变迁情况调研报告 张 劲(云南省镇雄县农业局经管站,云南镇雄 657200)Reference:镇雄是云南第一人口大县,近年来,人口迅速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积聚,自然村落减少,农村土地撂荒,城镇建设滞后对镇雄县的村庄变迁情况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今后村庄变迁的规划、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Keys:村庄;变迁;调查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村庄发展呈加速变迁趋势,农村零散居住户数不断减少,迅速向交通沿线或条件较好的地方积聚,一些自然村落“名存实亡”,表面看起来还有几幢房屋,几户人家,其实,已经“人去楼空”今后,自然村落减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规模扩大,将是我县村庄变迁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村庄变迁将会对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当对村庄变迁进行深入调研,并做好相关工作准备1 近十年村庄变迁概况镇雄是云南第一人口大县,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 1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万人,占38%,城镇化率比10年前提高了24%居住在县城的人口达23万人,居住在集镇的人口38万人,居住在中心村的人口56万人,居住在自然村的人口43万人,分别比10年前增加了167%、245%、24% 、-43%。
经过十年的发展,县城规模由原来的10km2扩大到现在的30km2,扩大了2倍,全县35个乡镇级集镇规模也扩大了2倍以上,中心村及条件较好的村落规模不同程度扩大,全县10户以上的自然村数发展为5 752个,比十年前减少了450个2 村庄变迁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县自然村落逐步减少,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规模不断扩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视野的开拓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促使人口不断向交通方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庄集中2)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出务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群众逐步富裕起来,手里有了一些“闲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居住状况3)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倾斜,各项涉农项目投入力度加大,如发改部门实施的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扶贫部门实施的安居工程,国土部门实施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水务部门实施的库区移民搬迁,建设部门实施的城镇建设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民政部门实施的撤村并组,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移民搬迁等,加快了村庄变迁进程4)地质灾害迫使搬迁我县地处地震断裂带,又多是山区,滑坡、泥石流、地震灾害等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同时,我县境内储煤较多,近年来煤炭开发力度加大,采空区域不断扩大,塌陷灾害时有发生,迫使受灾村组变迁住地。
3 村庄变迁状况分析3.1 村庄变迁后农民生活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民居住集中到条件较好的村庄、集镇或县城后,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房变得宽敞明亮干净,告别了多年的茅草房,结束了过去人畜混居历史交通变得便利快捷了,全县通往城镇公路已全部硬化,进村主干道多数已硬化,中心村大多通了客运车,群众出行不再困难;人畜饮水条件大大改善,基本都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民用电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电投资成本降低,享受到城乡同网同价;通讯事业迅速发[]展,通讯信号实现村庄全覆盖,“户户通”工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进入农村家庭;文体事业在农村得到实质推进,村里有了文化站,有了篮球场,组建了舞蹈队,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群众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长足发展,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3.2 村庄变迁后农民经济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过去,相当一部分农民零散居住在偏远高寒山区,围绕着有限的耕地从事单一的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的农民一辈子没有进过城,一辈子没有乘过汽车,生活清苦,信息闭塞,村庄多年没变化。
村庄变迁后,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就业门路也拓宽了,有的开起了商店,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从事加工修理,既为村庄发展增添了动力,又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拓宽了渠道3.3 人居环境恶化加剧村庄变迁后,大批农民聚集到条件较好的村庄、集镇及县城居住,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或是规划的前瞻性不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城市病”,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污水乱排,树木被毁,耕地被占,对一些加工厂的“三废”治理力度不够,村庄缺乏有效管理,致使村庄居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3.4 “空心村”问题突现村庄变迁过程中伴随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空心村”现象,即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群体(俗称“386199”部队,“38”妇女,“61”儿童,“99”老人)据统计,2016年,我县留守群体人数48万人,占农业人口比重33%,其中,留守儿童25万人,留守老人8万人,留守妇女15万人全县30个乡镇不同程度存在留守群体现象,劳动力外出比例30%以下的村民小组1 223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数的23.4%;30%~49%的1883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数36%;50%~69%的1 151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数22%;70%~90%的689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数13.1%;90%以上的286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数5.5%。
一些地方留守情况特别突出,赤水源镇全镇200个村民小组,已形成“空心村”的188个,占村民小组数的94%泼机镇长松林村留守老人459人,占老人总数的59%,留守儿童1 874人,占儿童总数的68%乌峰镇4个村民小组劳动力全部外出,村内只留下老人和儿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空心村”现象将会更加突出,“空心村”的产生,将对老人赡养、儿童教育、妇女身心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带来诸多影响,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3.5 农业生产发[来自www.lW]展受到制约村庄变迁后,由于大量人口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迁移,远离故土,导致耕作成本加大,形成一部分耕地撂荒同时一些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只剩老人和儿童,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使老人和儿童难以承受另外,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外出务工或在外居住的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一些农民觉得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已不愿再种地所以,村庄变迁后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这一问题也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4 今后村庄变迁的规划思路及考虑因素4.1 村庄变迁中的规划思路以县城建设为引领,以集镇建设为依托,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按照美丽乡村的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节约用地、优化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2 村庄变迁中应注重考虑的因素1)注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村庄的生态环境;2)注重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3)注重体现文化内涵、保护民族风情;4)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大拆大建;5)注重村庄安全建设,加强农村消防、森林防火,预防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6)注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5 对镇雄县村庄变迁的意见建议5.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安排好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要提高村庄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5.2 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抓好“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圈)的环境整治工程,消除村庄“脏、乱、臭”现象,实施农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绿化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3 改进农村住房建设由住建部门组织设计一批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经济实用、类型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户住宅图样,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户参考使用开展住宅建设试点,积极推广标准房、节能房,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5.4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制约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平等,保障农民工及家属在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的权利,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5.5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极力消除土地撂荒现象,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每个中心村成立农机具作业公司,促进现代农业发展Reference[1] 刘毅.鄂伦春民族村庄变迁调研报告——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乌—讷猎民村为例[A].全国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经济学联席会年会[C].2009:11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