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老街印象.doc
5页南宁老街印象(转载)(2011-06-20 22:04:49)转 载▼标签: 杂谈分类: 寻找老南宁痕迹石巷口石巷口为南宁旧时“九口”之一,位于邕江北岸江边清代、民国时期,南宁水路畅 通,水运频繁,市场兴旺以水街一带为交易中心,沿江有水街、石巷口、民生、江西等 多处码头街市据《南宁市志》记载,石巷口东起解放路,西接江滨路,长 252 米,宽 12 米此街明末已有,光绪年间形成菜市,有粮食、生熟食店铺,靠河一边还有经营木材、 篙竹的竹木行和专营缸瓦陶瓷的店家,以及典当行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路拓至 2 米宽, 全用石条铺成,故名“石巷口”也有老人说,此街之所以叫“石巷口”,是因解放前这 里多卖石磨之故解放后石巷口的街道继续扩宽,住宅、店铺则改建不多,没什么高层建筑物,房子都 是砖木结构,有矮屋、骑楼,街坊邻里聊天,打开窗口就可以了从码头到石巷口街尾 是一条仅有六尺宽的青石板路,一担水横着挑不进来这里家家户户做收购鸭毛等山货生 意,来来往往的都是商人和挑夫,生意十分兴隆除此之外,这里的草药、饮食、小百 货摊点也相当兴旺,近郊农民常将自产的瓜、果挑到石巷口与江滨路交汇的街口处贩卖, 形成集市,而石巷口菜市也早与水街菜市连在了一起。
而今我们走在已经拓宽的水泥马路上,已经找不到当年“握手楼”间交谈甚欢的温馨 画面坐落于石巷口 12 号的安徽会馆、董达庭商住楼(骑楼)群的清水墙也已斑驳陆离, 但那些亭角琉璃、瓦顶屋檐、青砖断墙,仿佛还在向人们述说石巷口从前商贸活跃的景象当阳街当阳街,夹在民族大道和新华街之间,街道不长,却面向邕江站在兴宁路步行街的 入口,江风扑面而来,徜徉边阳街,树影婆娑,蝉声了了,参天的古木和陈旧的人行道告 诉你,这里是老街说起当阳街,恐怕只有在老南宁的记忆中,才能寻觅到民族影城、南宁粥城这些已经 消失的老南宁地标今天的当阳街依然霓虹闪烁、热闹非凡,民生广场、步行街这些新地 标,在见证着当阳街的变迁时,也见证着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的欣欣向荣是的,老城慢慢淡去,新城生机勃勃,当阳街依旧,只是风景改,但是改变的,又何 止当阳街?解放路南宁的解放路最初叫沙街民国期间南宁 3 条最繁荣的三条街道(民生路、兴宁路和沙 街)之一,民国 21 年(1932 年),李(宗仁)、白(崇喜)、黄(旭初)主政广西,当 局将沙街、鸡行头街和镇北街,连成一条路并改建为水泥马路.1932 年 7 月,开工建筑由仓西门城外至鸡头行一段,路长为 478.53 米,宽 21.50 米, 水泥三合土路面,造价每平方米 207.64 毫洋。
1933 年 3 月至 6 月,筑成鸡头行至镇北桥一段,路长 222.5 米,宽 21.5 米,砂石路面,造价每平方米 75.00 毫洋此路虽建成了, 但两旁房屋极为简陋马路建成后,以新桂系首领李宗仁的字“德邻”命名,为“德邻路”德邻路上的商店有经营洋纱的孔德记和孔怡记、洋杂百货店的宝光、钱庄雷元记、和 春五金剪刀店、一鹗酒楼、安行纸店、大盛祥、新会书院、两湖会馆等这奠定了今天解 放街的基本轮廓到 1966 年,文革期间,德邻路被改名为解放路,此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民生路在南宁,讲起民生路,“众人遥指步行街”,其实,步行街只是民生路的一段今天 的民生路,北起新民路南至当阳街,全长 1127 米2 0 世纪 50、60 年代以前,民生路最长的时候曾自西往东横贯南宁全城:西起解放路 头,与新华街、当阳街交,然后继续东进,再交兴宁路、朝阳路(和平路),然后拐弯抹 角,过马王庙巷、照壁塘,与共和路交后再东进,直达东门步行街这一段,名气最响时叫仓西门大街仓西门是旧南宁八个出城口之一其余七 个分别叫水闸门、安塞门、南门、东门、北门、烟花门和新西门因各出城口均都装置着 两扇笨重的木门,且门口深陷入内,状如岩洞,因而市民一般俗称之为“城门洞”。
仓西门位于现在当阳街、新华街、民生路交汇处仓西门外的仓西门码头是货物及旅 客上落船最大的码头对正仓西门的大街叫仓西门大街此门因位处城之西门内,而城之 西门是在县衙大粮仓之西边,故得名曰“仓西门”而县衙旧址则在原民生路广州照相院 对面街一大片铺屋处仓西门大街即现在的南宁民生路步行街——东起朝阳路,西止当阳街,总长 370 米, 路宽 13 米,两边骑楼各宽 3 米由于旧南宁没有自来水,市民们都要出仓西门到河边担水 饮用,因而仓西门大街上长年累月都是“行埋两头湿”的样子从仓西门入城,左手边有一乌龙寺(现向阳百货商店傍伊频道处)据《南宁市志》记载,乌龙寺初建于宋皇祐三年(1051),那时候还处于城外皇祐五年(1053),古邕城 在战争中被烧毁,于是重建新城,乌龙寺才被包入城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 厉行兴学,社会上毁庙办学之风渐成,纷纷将寺庙改成学校,把寺产充作校产光绪三十 二年二月(1906)南宁市第一间新式学堂——南宁府中学堂成立民国 6 年(1917)南宁 府中学堂更名为省立第一中学仓西门大街和与之交叉的考棚街是旧南宁苏杭洋杂、花纱布匹、纸张文具、书籍等商 店汇集的场所仓西门大街有纶经阁、富文堂书籍文具店,高元发、詹有乾笔墨店。
仓西门大街曾一度是城里最主要的街道路面用大沙石铺砌,平坦光滑民国 17 年 (1928)仓西门大街动工拆店铺扩大马路,12 月底完工,它是城内第一条沥青马路,全部 费用由各家店铺集资修建大街两边店铺林立,有金铺、银钱庄、洋抽百货店、苏杭铺(卖 丝绸棉布)、照相钟表店、药房酱料店等等大的金铺为东盛、裕一,洋杂百货如先施公司、 宝星、战必胜,银钱庄如永纶、金佛郎,后来官办广西银行也在这里南宁第一间照相馆 “两我斋”、第一间钟表店“定时真”都出自仓西门当时南宁有名的中西药店五州药房、 邕南旅馆、林有记茶楼、羡雅酒楼、金龙酒楼、后来的万国饭店都在这里仓西门大街也是南宁市有史以来第一条开设夜市的街道民国 6 年(1917)南宁最早 出现“大光灯”(即汽灯)营业就是在仓西门大街20 世纪 60 年代,民生路开始时蹇运滞先是被强行改名“灭资(消灭资产阶级) 路”;继而屡遭肢解,断左龙脉;再后来是周边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强龙压死地头蛇”……21 世纪最初的两年,政府投入 4000 多万元,使民生路的这一地段旧貌换新颜,蜕 变为步行街民生路是否风景依旧,见仁见智咯新华路新华街其实应该叫做新华路,不过老南宁大多管它叫街,除了历史原因,大抵是因为 新华街不长,西起水塔脚东至民主路,全长不过 700 米。
新华街这条南宁繁华的商业街, 解放前是古城城墙处,清宣统年(1911 年)为一条紧贴着城墙的小路,名为“城根路” 1951 年拆城墙铺路,取名新华街原先是三合土的路面,后来路一直延伸到民主路,1956 年,新华街拓宽成 24 米的水泥路面今天的新华路,标志性的水塔耸立街头,水塔脚也成 为南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别具特色的清真寺,为新华街增添了独特的景致时光 荏苒,站在今日的新华路,很难想象半个时间前的城根小道,不知那时奔走在这条小道上 的南宁市民,是否也展望着南宁的沧海桑田?中山路说起中山路,南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大家对中山路的了解,恐怕只停留 在中山路夜市吧,今天说说中山路中山路由民族大道到桃源路,全长 948 米明清时代只是 4 米宽的小路,民国 21 年 (1932 年)改造拓宽成现在的 20 米,1953 年,中山路铺上了沥青,大抵有了今天的模样据几位世居中山路一带的“老南宁”讲述,现在的中山路北段,原来叫做南门,这个 称谓早在明、清就有了南门与现在的南环路交汇处,叫南门口南门口以南,即现在的 中山路南段,原来是草鞋街,也叫南门外,现在还有许多老人这样叫草鞋街,顾名思义,专门住穿草鞋的人,是当时的“贫民窟”。
居民大都是附近江边洋关码头的搬运工、挑夫 之辈上世纪 20 年代,南门被命名为中山路时,并不包括草鞋街,直到解放后的 1952 年, 当局才将草鞋街与南门“合并”,统称为中山路中山路上还有一座基督堂基督教堂座落在中山路南段靠近邕江的街尾教堂于 1907 年由英国人“皮边福”建造,今年已经 102 岁了和教堂为邻的教会医院,叫“道救医院” ,现在成了南宁一家医院的宿舍教堂骑楼质朴古雅,但与别具韵味的中山路骑楼不同, 加入了“西方文化”和宗教色彩骑楼的 4 根柱子是方型的,但柱子上方则改方头为尖顶, 尖顶高耸,颇有点“哥特式”的味道,尖顶之间悬挂一红色十字架楼上 3 扇窗户狭长且 配以弧顶,与“哥特式”尖顶风格统一,不像其它骑楼,大都是几扇小巧玲珑的“中国式” 方窗骑楼外观略显沧桑,但由于修葺的缘故,并不露岁月剥蚀的痕迹和所有教堂一样, 它显得静穆、庄严和神秘,遗憾的是,原来的木质地板和木质天花板“文革”时被“砸”, 所以只能以水泥代之,“古”味被冲淡了许多教堂讲坛两旁各写着两个有点像篆体的中 文,合起来读是令人费解的“以马内利”,是“神与我们同在”西伯来文的音译今天的中山路,以热闹的夜市著名于南宁,成为南宁的标志。
2008 年 11 月,中山路 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据说改造完的中山路更名为“香港街”,真是不伦不类,保护一座城 市的风韵,看来还不是几句口号可以做到的共和路共和路是南宁的一条繁华街道,由新华路到南环路,全长 1104 米,宽 20 米现在是沥青的路面民国 21 年(1932 年)8 月,当时的南宁当局改盐阜街、钟鼓楼、上下石牌坊、 北门街、九城桥、大树脚七条街巷合并成共和路,最先为石条路,宽 2 米,后拓宽为今天 的 20 米,水泥四合土的路面,1951 年翻修铺上沥青共和路的南端起于南城门,北端止 于北城门,中端背靠东城门一条马路与三个城门口密切相关,可见共和路在老南宁市区 的重要地位古邕州城的城墙也是环绕它而修造的在它的边上还修造有钟鼓楼、上下石 牌坊、明嘉靖时期王阳明创办的敷文书院(王文成公讲学处)等,可谓古邕州城的中枢脊 梁今天的共和路,连接有朝阳商圈核心地带的万达商业广场、国贸中心、南宁饭店、朝 阳广场等南宁的地标性建筑,每日车水马龙,繁华异常,入夜的共和路非但没有沉寂,反 而更加热闹,共和路这条老街,魅力不减当年啊醒汉街醒汉街由大同街至解放路,全长 161 米,宽 5 米,水泥路面。
民国 21 年(1932 年) 由线行街改为现在的名字醒汉街的名字来源于原来此地生产的炮竹,取炮声震醒人之意 1966 年以前是石条路,后铺成水泥路面,1977 年和 1987 年分别重铺现在的醒汉街最独 特的地方就是经营祭祀用品,巷子不长,除去巷尾的几家腊味品经营店外,布满大大小小 的祭拜用品店每逢清明,煞是热闹醒汉街老南宁耳熟能详,但很多人忌惮这里卖的东 西意头不好,能不靠近则绝不路过,这不,想偷懒从网上弄两张照片居然不可得,只能拿 一张老南宁的地形图充数,见谅见谅水街水街从人民路到江滨路,长 314 米,宽 18.7 米,水泥路面民国 21 年(1932 年)前为石条路,后扩建1956 年再次扩建,并铺成水泥路面1987 年,水街进行了翻修关于水街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据说解放前,布行街、华强路一带的居民都要经过 这里到邕江挑水吃,成条街水粼粼,因而得名也有人说,水街之前是因为是卖水的,才 有“水街”之名还有人说,水街是因为多年前常遭洪水和内涝浸泡而得名无论水街因 何得名,水街所代表的,是一种浓郁的南宁风情水街,代表着南宁的传统,是最南宁特 色的老城区,水街也因水而名、因水而旺,只要一提起水街,老南宁人就知道指的是那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街菜市的经营品种丰富,几乎涵盖所有农贸产品,这里的海鲜、河 鲜等等邕城市民喜爱的美食,不仅货色上乘,而且品种齐、价格较其他菜市低廉。
今天的水街其实是个农贸市场,但也有众多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小吃,不少小吃代 表着南宁的饮食文化,很多“老南宁”往往只认准在水街上吃到的才是正宗的南宁小吃 比如生榨米粉、炒粉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