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视角下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建构与存在的问题.docx
11页后现代视角下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建构与存在的问题 [摘要]:20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与应用,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继而引起的后现代思潮渗透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独特性、创造性、差异性,本文着眼于后现代视角下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并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后现代视角;中小学教学;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后现代”它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科学与理性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在大众看来,坚持科学和理性,人类才能最终走向解放,走向自由[1]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人们对于科学与理性的幻想一些具有批判意识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开始反思反思科学、反思理性,世界上掀起了一场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理性的社会思潮,加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帷幕缓慢的拉开了1. 后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征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在这些后现代理论家们看来“后现代”就意味着不预定俗成但是我们可以归纳得出后现代主义的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就是反对科学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否定对终极真理的追求,重视人们独有的生活,倡导个别性的价值认识;其次重视个人的选择与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者既肯定世界的丰富多彩,也重视人思维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因此,人们也可以从多视角来认识与理解世界;[2]最后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曾提出,在以计算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的后现代社会中,谁能够掌握作为生产力的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后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充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筑学、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均就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其中,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以至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3]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与后现代主义是密切相关的,其对教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目的观、课程设置、教师与学生关系等方面作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终生教育思潮甚至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都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遭到重大打击后的产物,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存在主义主要是将人的存在作为他的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和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完成”教育应该使学“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而去生活;学校课程的重点必须是对学生人格世界的教育;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但也不完全排斥集体教育的方法;教师是学生自我实现的促进者,教师利用他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引导学生自我实现。
存在主义教育批判西方制度化的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一些颇具价值的教育主张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他强调个性的发展,主张教育个性化,提倡积极的师生关系二)终身教育思潮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经验基础上产生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问世后,终身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到了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学会生存》一书出版了,终身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成为了指导成为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5]保罗·朗格朗也是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是:教育是包括生活各方面的一个终身的过程;培养完整的人是其根本目的;终身教育是一项人人都可以享有的基本的权利;终身教育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可以获取任何需要的信息的一种学习,是一种广泛而灵活的学习所以说,他并不简单是传统学校教育的延续,他还包括了一切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例如,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学会学习,既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也要形成能够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的挑战,此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各种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利用学到的回报社会;终生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与未来教育的建立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此,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
这样,按照“终身教育”的设想,学校毕业反而意味着新教育的开始作为当代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的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倡导和推动,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终生教育不仅在教育理论界同时在教育实践领域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也必将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2. 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学生观之要义,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6]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生观通成随着对学生身份认识的不同、师生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我国,上至春秋战国,下到清末民初,传统观念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一直定格在“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份被看做老师的下级和仆人,老师视学生为己出不只是我国,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方的传统学生观基本上受父权思想君权思想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倾向于把学生看作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比较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不太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主题意识,创造性和独立性比较受压抑,师生关系较为严肃,一般是主从上下的关系,不民主也不平等如此看来,东方的学生顺从勤勉、谦卑尊纪,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较受压抑,创造性和独立性尤显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历来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之一,其中,赫尔巴特教育学以及凯洛夫教育学的基本主张是,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教师是权威,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权威,杜威的教育主张中,则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是太阳,教师要围着学生转,起到帮助、辅助的作用事实上,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也一直没有处理好,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有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的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是应该予以纠正的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上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一种共鸣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关键是如何创造这种氛围首先,拒绝“一言堂”,课堂上逐渐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创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其次,加强教师自身的品格修养,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最后,开展多元评价,不满足于教师的单向评价,学生也可以反过来对教师的表现给出自己的评价。
二)教师同个别学生谈话“贝尔兰卡斯特制” 最初提出的目的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放到今天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他们的长处和短板各在哪里分组前可以提前与小组中学习进度稍快一些的学生进行谈话,提出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期许,提高这些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进度慢一些的学生,还要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最后,教师通过科学的分组形式,把具有不同优点的学生放到一处,进行互助学习提高各自学习的主动性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按照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两个维度——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便会降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永不满足,只有少数人可达到)[7]七个需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归属于缺失性需要,其余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对于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很有启示意义:当课堂中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还总是走神很可能是因为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早上迟到了或者教师批评严厉,了解了这背后的原因,教师可以对症下药,解决了学生的缺失性需要,学生才会产生生长的需要。
4. 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的,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据了解,现在较多的学校逐渐摒弃过去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而是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多选择小组合作讨论法原先使用的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的,小组合作开展学习的讨论法则是把学生放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奥斯本与1945年提出了“头脑风暴法”这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一般是以多人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参与者相互启迪,互相激发灵感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进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8]“头脑体操法”则是一种训练直觉思维的方法,就是说,当问题一出来,参与者马上凭借自己的直觉去想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也称这个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上这两种方法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使用,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类似的方法还有列举法、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3.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建构存在的问题从上述我们试图给予学生主体性地位或者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法可以看到,这些方法多是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同时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的存在,并不是说不提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强调,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要注意这一教育理论与实践背后存在的问题一)教师负担加重在过去,教师只用准备学生课堂上要学到的东西,写好教案,做好课堂预设,现在,教师不仅要想法设法的让学生掌握要学的知识,还要想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课前备课要求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化,同时俯视教学,把握课堂在具体开展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当然,一些毕业年级还存在升学的压力,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长相较于其他年级变成,这还不包括教师隐性劳动的付出若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还容易滋生学生的“个人主义”,学生“物化”教师,忽视教师在教学中本该有的地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9](二)对教师能力要求提高以前总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原先的说法也逐渐变的不适用,也逐渐要求教师是一个“活的水源”,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备课时,由原先的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强调课程的“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还要及时地开展教学反思,本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复盘,从教学用具,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课堂状况以至教师形象,教师语言。
三)课程目标逐渐难以实现在开展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语文教学来说,因为每篇课文的结构大致相同,基本是有课文内容、课后生字词、课后思考题这些部分组成,一些语文教师便习惯于在学期伊始,就备好了所有的语文教案,基本上是按照:学习生字词(先认识,再领学生读一读,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讨论课后思考题这一模式开展教学刚开始学生在学习生字词这一部分可能还会新奇,认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当学生逐渐熟悉教师的这一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