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docx
11页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 赵霞 王帅摘 要:以1995年我国学生体质监测各项指标出现全面下滑为节点,对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思想以及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呈现出身体运动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从单维向多维转变中,体育功能的泛化模糊了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1992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大纲颁布实施10年间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巨变,大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出现身体运动相对弱化;1997年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大纲减少了实践部分课时,降低了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课程标准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理论上尚未健全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新体系,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的欠缺弱化了体育教学实践身体运动的有效性建议应充分重视体育课程身体运动弱化的倾向,以改善运动不足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关 键 词:学校体育;身体运动;课程改革:G807.0 文献标志码:A :1006-7116(2015)02-0077-04通过对1985—2005年我国学生体质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除耐力素质之外,其他的身体素质在1985—1991年间呈现回升或提高;1995年之后学生肥胖、超重比例成倍增加;反映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肺活量和反映速度素质的50 m跑成绩、反映力量耐力素质的斜身引体和引体向上,以及反映力量素质的立定跳远成绩和耐力素质开始全面大幅下降。
尽管2005年7~12岁男生力量素质较2000年出现小幅上升,但从整体变化趋势可以判断1995年成为各项监测指标出现全面下滑的节点[1]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是综合多维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运动不足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原因这里所探讨的身体运动特指运动培育、锻炼和养护[2]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的本质特点身体运动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手段,也是培育体育兴趣、习惯技能的基本途径离开身体运动,体育便无从谈起1 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中身体运动的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价值观,大致经历了从单纯关注体育生物层面改造功能的生物体育观,到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体育观再到“健康第一”观念的转变,也是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强调学校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到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趋势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向人本位倾斜的变化是一致的从较单维的重视增强体质,到注重身、心、社会的三位一体,再到内涵更加丰富的“健康第一”,关注的维度越来越多,体育呈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体育所呈现的多种功能之中,确有本质功能与衍生功能之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体育本质功能基础上,衍生出的其他功能也越来越多,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调节情感功能、政治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等而功能泛化势必会导致焦点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体育的本质功能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在努力实现人文观对生物观的飞跃过程中,过于强调体育的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调节情感功能,而弱化了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事实中可见一斑从单维生物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到当前多维体育观中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边缘化,学校体育思想确有从“无人”到“无体”的发展趋势从体育的本质看,尽管不同个体、不同时代,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彰显和强化体育的某些价值,削弱或扭曲体育某些价值,但体育对人体所产生的强身健体功用是其本质功能,不能忽略[3]正是在实现体育本质功能的过程中,才出现了对人心理、社会层面的教育影响现代体育正是通过彰显对身体的关注来反抗神权得以萌芽发展的人类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群体,体育对人的人文关怀不能忽略忽视其对生物属性的改造功能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在体育人文观的指导下,重提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重提体育对人类生物属性的改造功能,在更高阶段上实现体育价值的螺旋回归。
2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身体运动的弱化2.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中身体运动的弱化1992年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大纲把体育课程定位为必修课程,其宗旨是育人大纲明确提出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在目标体系上,构建了按学段(小学和初中)分别提出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各项教材的要求,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各项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标准等具有层次、纵横有序的体系此套大纲颁布使用近10年之久,对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作用在1995年和200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199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与1991年相关身体素质数据相比,我国城市学生中,速度素质在7~12岁年龄出现了下降,在13~18岁年龄段较为平稳;力量耐力、力量爆发力以及耐力素质则在各年龄段均出现上升但是将1995年与2000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一时期各项身体素质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同一大纲对于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效果,在10年间的两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调查中,呈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突显出该大纲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问题1995年之后我国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在1995年为50.1%,进入小康水平,在2000年降到40%以下,迈入富裕阶段;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为49.1%,也进入小康水平①同时国人的膳食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1992年肉食为国人提供的能量比例是15.2%,2002年是19.2%②在这10年内,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较之过去大幅增加而随着家用电器、机动车等的逐渐普及,生活中必须的体力支出又大幅减少这从不断突增的肥胖比例也可看出不论是生活方式的便利还是营养摄入的增加,都在对青少年生长发育创造更好条件的同时提出更大挑战,要求青少年儿童进行更多的、更有效的身体运动使摄入的营养发挥增强体质的积极作用但是教学大纲没有进行修订,特别是在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并没有进行调整,于是在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体育课程中身体运动的比重未能满足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 2.2 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中身体运动的弱化我国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大纲自1987年颁布实施之后,直到1997年才进行了修订1997年大纲改变了过去“一个目的,三项任务”的教学目的任务的提法,直接提出体育教学3个方面的目的,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体育课程结构方面,把体育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指出学科类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主体学科类课程内容包括必选、限选和任选3部分大纲将体育、保健基本理论知识和田径、体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列为必选内容;将较有趣味的韵律体操与舞蹈、集体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游泳列为限选内容任选部分内容学校可自行选择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选编原则,反映了大纲强调在高中阶段培养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理念1997年大纲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其实践部分总课时比重由1987年的94%左右降到90%以下在实践部分发展身体素质的课程中,田径课时的比重较1987年小幅提高2%~4%,占到总课程的18%;而体操课时的比重从1987年的19%~23%大幅下降到1997年的14%~15%;在1997年体育教学大纲中,单独增列了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一项,但是没有另外增设课时在体育课程每周2课时不变之下,实践部分总课时比重的减少,身体运动的比重必然减少在考核方面,改变过去只强调运动能力的考核,1997年大纲沿用了1987年大纲中结构考核综合判定的方式,根据体育态度(体育课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体育保健基本理论、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但是对于考核中每部分的结构比重进行了调整1987年大纲规定出勤和课堂表现占10%,理论知识占20%,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占40%,运动技能技巧占30%;而1997年大纲中取消了出勤和课堂表现的比重,理论知识不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比重降到32%,运动技能技巧的比重提高到48%运动技能技巧的掌握对终身体育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与此次大纲强调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要求一致然而降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比重,意味着作为体育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身体运动在教学实践中被弱化了体育课程实践部分总课时的减少,考核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比重的下降,都会导致身体运动的弱化这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对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关注,而身体发展方面的目标受到冷遇而且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年代,这一大纲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在200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反映出来数据显示我国16~18岁汉族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以及耐力素质不仅低于1995年,也低于1991年,仅力量耐力素质在男生中出现小幅上升,女生的力量耐力素质仍呈下降态势2.3 “新课标”中身体运动的弱化1999年启动,2001年9月开始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设计思路[4]此次改革把沿用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新课标”在教学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凸显了淡化“竞技化”的理念淡化“竞技化”是对原有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制度安排产生革命性冲击的关键新课标”打破原有按竞技项目内在规律安排教学内容的体系,确立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领域,在确定课程总目标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构建新的内容体系[5]但是,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显示,“新课标”在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方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与2000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我国汉族7~12岁年龄段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素质在2000年至2005年呈现全面下降趋势,只有力量耐力素质在男生中出现小幅上升在13~18岁年龄段学生中,速度、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以及耐力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按照竞技项目内在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就是根据竞技项目要求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选择适宜的身体运动,而新课标则要求根据学生身心需要发展的水平、领域目标来选择身体运动的内容与方式。
针对研究的问题,认为新课标突显了身体运动的基础核心地位,但在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之时,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新体系还不健全比如,围绕身体运动如何明确其与实现水平、领域目标的规律尚不明确;如何在各个水平之间体现身体运动学习的有机联系尚不明确;如何明确健康内容的目标表述,既不要过多过广,又能反映学习内容等方面仍需要研究正是这些不确定使“新课标”有些虚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弱化了身体运动3 教学实践中身体运动的弱化随着1994年《新工时》的颁布,教育部在《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关于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关于实行40小时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中,仍旧确保了体育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周课时为2~3学时,体育课时占学生上课总课时的百分比一般在8%~9% (不含活动课)的范围,在开设的各门课程中,体育排在第3位课时总数保持稳定,比重甚至有所增加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身体运动的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育思想由“主智主义”向“新教育”的转变,教学中心也从过去的教师变为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出发点,注重培育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的教学指导思想纷繁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