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产业异质、市场分割与流通网络发展1.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834467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8.0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产业异质、市场分割与流通网络发展 邓阳 王稼琼摘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流通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递进回归计量模型,考察产业异质、市场分割对流通网络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流通产业异质对于产业转移具有回波效应,体现为京津两地产业优势地位的再强化,而市场分割对流通网络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反向作用,不利于产业转移的实现,有序引导比较优势合理转移、有效推动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有力促进流通网络发展升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流通网络;产业异质;市场分割;京津冀协同发展F72 :A :1007-2101(2018)06-0079-08一、引言与文献综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二字既是战略实施的重点,也是深入推进的难点,因而加强区域内统一市场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国民经济先导的流通产业,在连结供给与需求两端、实现资源跨区域有序流动中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因而流通产业应当也必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好产业新引擎与新动力的作用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横、纵两大流通通道的重要交汇区域,近年来在协同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下,京津冀三地在各领域的协同度不断提升,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联通取得了重要突破,三地间产业合作的不断深化也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京津冀三地流通产业的发展与要素资源分布仍不平衡,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使得产业内协同效应发挥仍不充分,河北省距离建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的定位仍有一定差距,这无疑限制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统一市场建设与协同发展效果,也不利于区域内流通网络的统一谋划布局流通网络对于流通节点及流通渠道具有内在推动作用,合理的流通网络布局能够有效缩短商品流通渠道的长度,提升流通节点效率对于流通网络的研究,早期成果聚焦于对单体城市进行内部分析,随后研究视角逐渐拓展至城市之间[1],与之相伴随的是流通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内在结构复杂程度的提升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形成是基于不同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中分工定位的不同以及企业所处城市在要素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2]国外学者对于流通网络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以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空间经济视角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层级体系[3]及相关经济活动[4] [5]展开研究本文将流通网络发展界定为流通产业依据其在空间范围内的结构分布特征,在转移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区间经济联系流通网络发展优化的方向应当有利于产业效率提升与统一市场建设统一市场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形成的必要条件[6],统一市场的建设有利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影响、阻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分割情况。

      关于我国统一市场现状测度的方法主要分为省际贸易流量测度[7] [8]与省际商品价格差异水平测度[9] [10]两种,同时也形成了区际间市场分割程度具有加剧趋势[11]和国内统一市场进程技术深化[12] [13]两种代表性观点关于京津冀流通产业及流通网络发展,近年来也形成了一系列代表性观点交通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流通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4],在此基础上,流通产业应当依据其先导性特征,率先突破、主动探索,从全局高度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15]同时也应注重流通产业在京津冀三地协调推进过程中的系统性作用[16] [17],以协同发展成熟度及各系统间关系为切入點,确立流通产业在各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而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发挥联动作用、有效释放政策效应[18] [19]基于现有文献成果可以梳理总结得出:西方学者对于区域间及区域内流通网络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并且研究对象多为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基于宏观层面,围绕流通网络发展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且研究视角以单一省级区域为主,较少涉及跨省、跨区域的综合分析以及流通产业转移调整所带来的流通网络的发展变化研究因而,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确研判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特征,以统一市场建设为导向,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解构以流通产业疏解转移为代表的区域流通网络发展影响因素。

      二、现状分析与作用机理(一)产业异质与流通网络发展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因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在要素资源集聚与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共同作用下,流通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异质性特征,并形成了相应的优势产业在流通网络内部,比较优势相较于绝对优势,更是推动区域内流通产业及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可以通过体现区域内产业比较优势程度的区位熵指数进行衡量,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本文基于数据可得性以及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于流通产业的研究范畴界定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这三种行业,时间范围为2004—2016年①以年增加值作为各产业经济规模的衡量标准,计算结果见表1如表1所示,依据区位熵指数的含义,当其结果大于1时,即认为所衡量产业在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北京市在住宿餐饮及批发零售业、天津市在批发零售业、河北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对于京津冀流通网络分工水平,可以运用区域分工指数衡量现有状态下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情况,其公式为:如图1所示,2004—2016年河北省的区域分工指数在京津冀三地中始终保持高位,而北京市的区域分工指数整体上略高于天津市,两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中2014年起北京被天津“反超”。

      综合各地区域分工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流通产业区位熵指数的变化可知,伴随着北京市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和天津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比较优势程度的递减,天津市在批零及住宿餐饮业和河北省在储运邮政交通业的区位熵指数逐年提高,各地的比较优势产业正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发生转换流通产业在区域内的疏解转移是近年来京津冀流通网络发展的主要形式,北京市流通产业较为成熟,已基本经历过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要素资源投入对产业效率提升的边际效用大幅递减,天津市与河北省流通产业发展则正值快速成长期,产业异质加之所处不同产业生命周期使得京津冀三地的流通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梯度,而这正是疏解转移顺利实现的基础所在对于转入地而言,产业进入将带来要素资源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动能提升等正效应,但也应当防范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从而引发生态环境破坏等负效应的产生(Aitken和Harrison,1993)[20]对于转出地而言,待疏解产业的发展成本限制了地区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转移的实现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在现有规模下,优化京津冀流通网络内部各流通节点和渠道,使其分布更加合理有序,对于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分割与流通网络发展市场分割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以增加非本地区要素及商品流入成本甚至是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代价,这种只关注本地区发展利益的短视行为从长期看必将严重损害整个区域利益的发展对于流通网络发展而言,以区际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分割一方面会增加流通成本,另一方面也会阻碍流通渠道的顺利流转;統一市场的构建不仅能有效破除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流通壁垒、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流通产业效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区域流通网络向更高层级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活动不仅对应于省级层面,市级层面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笔者将分别从京津冀区域整体层面、省级层面以及河北省内各地级市层面这三个维度对2004—2016年京津冀市场分割程度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及京津冀三地统计(经济)年鉴中分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2004—2016年河北省各地级市之间区际壁垒存在的情况较为突出,而京津冀整体所呈现的统一市场程度较好,这表明省级层面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流通网络整体运行较为通畅同时,京津冀区域内各层面市场分割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以2012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各层面市场分割情况均有加剧趋势,这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导向有关,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本地区的经济利益是发展中考量的重要因素;而在2012年以后,区域内的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虽然略有波动,但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趋势相吻合,这既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结果,也是区域内市场协同效应逐渐彰显的体现。

      京津冀流通网络的发展依赖于区域协同与统一市场建设,区域流通网络的演化升级也是流通产业向价值链分工深化的过程,因而有序竞争、高效畅通的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是推动流通网络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统一市场格局下,不仅可以保障区域内流通产业的顺利转移调整,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重新组合,而且有助于流通产业转移调整后价值链的进一步分工深化及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流通网络优化三、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一)模型构建基于上文分析可以总结得出,京津冀流通产业异质通过影响区域内流通产业的转移调整,进而作用于区域流通网络发展;同时京津冀三地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承接的效应正在显现,具体而言,在区域内产业疏解转移过程中会产生扩散效应或回波效应两种效果,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疏解转移有助于转入地产业的发展,回波效应则主要表现为产业疏解转移强化了转出地产业的优势由此提出以下基本假设假设1:回波效应使得京津冀流通产业异质与产业转移正相关假设2:扩散效应使得京津冀流通产业异质与产业转移负相关综合考量京津冀流通产业异质原因、区域流通网络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区域流通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从产业因素与区位因素两方面确定控制变量,采用回归方法建立两个递进计量模型,对产业异质、市场分割同流通网络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其中,模型(3)主要讨论产业异质对京津冀流通网络发展即产业转移的影响,以产业因素分析为主;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分割程度及其他刻画统一市场建设的区位因素,以进一步检验产业异质、市场分割对流通网络发展的影响二)变量设定为了客观评价产业异质、市场分割对流通网络发展的影响,结合产业异质原因及相关文献资料,将代表产业因素与区位因素的控制变量作如下选择1. 产业因素劳动供给水平(lnl),以京津冀省级各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万人)衡量劳动供给作为重要的要素禀赋,对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流通产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充足的劳动供给将促进流通产业发展,一方面强化产业异质特征,同时也将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资本投入水平(lnk),以京津冀省级各行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进行衡量流通产业虽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固定资产的投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反映资本要素在产业内的禀赋差异及促进产业发展的情况,这种差异仍会带来一定的产业转移同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将有助于企业扩大规模,实现扩张性转移2. 区位因素交通设施水平(traffic),以京津冀省级高速等级公路里程占公路里程比重进行衡量。

      企业的区位选址会受到交通状况、财政刺激、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Munday,1990)[23],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统一市场构建形成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可以实现区域内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同时也可能因互联互通而使得产业转移的自发性受到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urban),以京津冀省级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进行衡量基于城镇化发展“S”形曲线及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城镇化水平对地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规模具有重要影响,一定的区域流通网络分布及流通产业结构需要同该区域所处的城镇化水平相适应政府消费规模(gov),以京津冀省级政府消费占GDP比重衡量当地方政府消费等支出占经济活动比重较大时,市场自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