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版)《崔杼弑其君》.doc
19页《崔杼弑其君》【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选自《左传》的《崔杼弑其君》二. 本周学习目标1、充分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艺术特点3、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初步认识晏子这个历史人物4、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三. 知识归纳总结1、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经《春秋》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2、春秋左氏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考证】《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四. 课文分析(一)课文解读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 《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与大臣崔杼妻通奸,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
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记,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这段史实是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中国“良史”的典范(先河),是恪尽职守(把历史真实看得超过了生命),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春秋》收“崔杼弑其君”事略后,《公羊传》、《谷梁传》均有记载并略有评议,但记载最具体,处理最精当的还是《左传》文章开篇“美之”二字是发轫,崔杼娶之,庄公通焉,崔杼弑君,许多党羽遭殃,史官三兄弟遇害,都是棠姜之“美”惹的祸(当然只是诱因而已)庄公如何私通,崔杼怎样受辱而起“欲弑”之心,用语极简,但清晰透彻弑的过程,仅着力写庄公的“三请”,既穷昏君的无奈可悲,又尽崔杼的执意狠毒可见“其言简而要”面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崔杼“舍之”,用之,用大量笔墨写这段,既刻画了晏子形象,又侧显出崔杼的心机,同时也反衬出庄公无道作者在此提供详实材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权衡、评品是非的空间,可谓“事详而博”。
这就是《左传》沿用的春秋笔法,即记载事实中寓褒贬这是文本特色,适宜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究,去吸取二)字词梳理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4、文言虚词积累: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 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而 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其 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
相当于“大概、差不多”)以 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5、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免,是反子之义也申蒯,侍渔者2)被动句不说弁而死于崔氏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3)宾语前置社稷是主将庸何归?(4)名词(助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东郭偃臣崔武子(为……做家臣) ②偃御武子以吊焉(为……驾车) ③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而死) ④为社稷亡,则亡之(为……而亡) ⑤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为……做随死随逃的事情) ⑥其人曰:“死(之)乎?”(为……而死) ⑦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之)也,(为……而死) ⑧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为……谋利) ⑨崔杼立(之)而相之(为……做相,即做他的相)结构规律:①名词(助动词)/名词(代词),即处于名词、代词宾语之前的名词、助动词作谓语时,含有“为……”而“动”的意味②为动用法所随宾语有时省略(多为代词“之”),须补出才能识别确译,如例⑥⑦⑨“立”后蒙后略“之”代景公,“立之”即使之立。
5)“是”作助词的前置宾语 ①社稷是主(主社稷,对国家负起领导责任) ②社稷是养(养社稷,保国家利益) ③假设的特殊表示“所” 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④省略的承前与蒙后 崔子因是( )A,又以其间伐晋也,( )B曰:“晋必将报 )C欲弑公以说于晋…… B、C两处的主语承首句“崔子”而省,而A处动宾内容则蒙后句“欲弑公”而略第二句“又”显示崔子“欲弑公”的两个理由(原因)从内容联系看,A后以分号为宜三)人物分析①在熟悉故事的感性积累基础上,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因果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其思想品行与个性特征②每次发言切入某一个人物或是从某一个角度,既要指出他是“什么”,又要说明他“为什么是”(即用人物本身的言行说话)促成不同意义的争鸣③ 1、文中写的是齐大臣崔杼弑杀齐庄公前后的相关历史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有名的一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崔杼弑杀齐庄公一事中涉及到的人物在齐庄公死后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请把他们的表现进行大致归类明确:人物分为五类被杀——公孙敖、封具、祝佗父……殉死——申蒯、(申蒯其)宰逃亡——卢蒲葵、王何不死不逃——晏子记史——太史2、怎样评价这些人物,尤其对晏子和太史这些历史人物,你怎样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