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docx
44页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提炼精华,突出重点 如何学?——抓住重点,勤练习题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奉献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要紧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比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往常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赵学敏 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进展的新成就,具有专门高的有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练习题 最正确选择题 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经集注»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正确答案】D 以图文对比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正确答案】C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拾遗 E.本草拾遗【正确答案】D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差不多性质与特点的高度概括 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第一节 四气 四气的所示效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那么有伤阴助火之害 第二节 五味〔重点〕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味道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样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 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③清泄:如栀子、黄连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明白得释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 三、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三、阻碍因素 炮制:酒炒那么升,姜汁炒那么散,醋炒那么收敛,盐水炒下行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确实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紧密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三、归经的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2.药物疗效 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 一、含义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损害而言 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损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也确实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样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损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能够对人体造成损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略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所谓广义的〝毒〞要紧有两种涵义: ①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 如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以上文献中,〝毒〞即是指〝药〞。
②药物的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因此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临床用药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整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 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专门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也确实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三、确定依据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样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担量即为无毒,超过那么为有毒 四、阻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阻碍 要紧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刻、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刻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要紧缘故 第三章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认定、表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学习、研究临床中药学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把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 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畴,适应复杂病情 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排除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差不多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成效,不需其他药辅助。
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够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成效;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成效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排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排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排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