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费下载.doc
12页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 教学目的:1、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2、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三、 教学时间: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 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1、 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1 图中红蓝线那条长?%1 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1 图中的圆圈圆吗?%1 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印象?2、 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1 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1 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1 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1 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 课后作业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 完成三、四实验,%1 分组讨论一、 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1 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1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 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二、 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1 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1 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1 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三、 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 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四、 探索延伸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第二课:吹泡泡一、 教学目的:1、 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2、 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三、 教学时间:2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二) 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1、 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 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3、 实验三:重点指导,%1 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1 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1 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1 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第二课时一、 探索发现:活动设计:1、 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2、 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3、 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4、 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5、 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二、 班内汇报:1、 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2、 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3、 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4、 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5、 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1、 吹:泡泡连泡泡2、 泡泡套泡泡3、 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一、 教学目的:1、 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 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3、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三、 教学时间:1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二) 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左右1、 实验一:%1 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1 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如:“左”“右”%1 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2、 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对比两种画 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 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提问: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三) 探索延伸1、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 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 下其中的原因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一、教学目的: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2、 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3、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 教学准备: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三、 教学时间: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早在19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 成不同的工作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二) 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1、 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1 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1 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1 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1 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1 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反之,越慢2、 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1 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1 小结: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
3、 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1 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 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1 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一、 导入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2、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二、 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1、 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2、 观察有什么发现?3、 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三、 探索发现1、 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2、 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3、 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实验块慢实验1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实验2易拉罐咼易拉罐低实验3近轴点远轴点实验4与叶片垂直冲水与叶片斜着冲水四、探索延伸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第五课:人的反应能力一、 教学目的:1、 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 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3、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 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三、 教学时间:1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 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二) 学习新课1、 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1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1 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1 两人交换进行实验%1 小组内作好记录%1 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2、 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1 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1 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1 两人交换进行实验1 小组内作好记录3、 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1 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1 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1 两人交换进行实验1 小组内作好记录。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 间三) 探索发现1、 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2、 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四) 探索延伸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第六课:耳朵的功能一、 教学目的:1、 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2、 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 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三、 教学时间:1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二) 学习新课1、 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1 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1 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1 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2、 实验一%1 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1 甲同学听后,复述乙同学的话1 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
1 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1 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3、 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1 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找拿铃的同学1 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1 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1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