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张岱年的天人观.doc
9页论张岱年的天人观论张岱年的天人观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张岱年天人观的基本内容,即“本”与“至”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张岱年提出了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即“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 张岱年将宇宙大化分为三极,一元极,二理极,三至极其中至极即指最高价值准则——兼和 “兼和”思想的提出是张岱年哲学思想的一个创新,是整个张岱年天人观的一个本质与核心张岱年的天人观在当今仍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门值得当今大学生学习的哲学思想关键词:张岱年、天人合一、兼和张岱年,字季同,1909 年 5 月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献县 “张岱年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1935—1936 年,张岱年完成了一步近 60 万字的巨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并在 1942—1948 年间,先后完成了《哲学思维论》 、 《知识论》 、 《事理论》 、 《品德论》 、《天人简论》五部哲学著作,简称为“天人五论” 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规律的客观性、事物的实在性、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以及在对“本”与“至”的关系的讨论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结构。
一、张岱年天人观的基本内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的不断繁荣,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过度追求工业化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将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其实,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2(一)中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简况对于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人与天相通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他认为人道与天道是相通的,强调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天性与人性的合一是从道德规范角度探讨天人合一的问题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的《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天”指自然,道家强调“无为” ,主张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适应自然西汉的董仲舒就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主张“人副天数”说,认为人是天的产物,天有其自己的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的属性。
但因为天人属同类,故天与人可以相互感应北宋的张载曾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在他的《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明代的程颐进一步提出“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指出,万物的根本在于“理”,而理与人相同,故天人合一古代哲学家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总得来说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其主要意思就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的,而是应该和谐相处,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相通和统一二)张岱年天人观的思想内涵1、 “本”与“至”的关系对于“本”与“至”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张岱年天人观的一个基本问题,他提出“天人本至”的思想首先,所谓“本” ,不是指万物的本质,也不是指最初生成万物的根本之物,而是“统一”和“包含”的意思即“本”就是“宇宙” 、 “天”和“自然”这三个概念宇宙”代表着一切时间、空间 “天”则表示包含了一切的事物 “自然”则指客观存在的物理客体张岱年用这三个概念来共同表示“本”这个词意思就是这个“本”是一个客观实在的世界之本,它包含万物于其中随后,张岱年又将“本”这一概念,3细化为“物质”和“气” ,认为物质和气是客观世界的最基本存在。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演化之中,演化是一种有低级到高级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方向性和进步性因此, “物质”和“气”作为客观世界的最基本存在,也就是最低级的存在,必然要向前不断变化,经历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张先生将其称为“一本而多极” 、“一源而多流” 意思就是说,客观世界在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到精演化的过程中,出现多样性的发展,从而产生高低、等级之分,出现“品级” 其次,所谓“至” ,就是指在客观世界不断向前演化,最终演化出人类,人类就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存在,但要明确的是,这个最高存在,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完满的存在,张先生认为,人类还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2、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张岱年强调,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系辞》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2]不难看出,“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可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和核心思想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厚德载物,是一种品行,是一种能够包容万物的精神,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它可以包罗万象,强调一个“和”字张岱年在分析总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后,在《天人五论》中提出了“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的人生观,亦即充实、发展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克服生之乖违[3],也就是所谓“动的天人合一观” 。
所谓“动” ,就是强调行为、行动,张先生强调以实际行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张先生曾这样说:“所谓动的天人合一是对静的天人合一而言静的天人合一指古代道家、儒家‘与万物为一体’的神秘境界动的天人合一是以行动调整自然以达到天人的和谐[4]张先生指出,“人生之大务有二:一曰生力之充实,二曰道德之提高生力之充实,所以扩充其异于先生之物质者;道德之上达,所以发扬其贵于非人之禽兽者 ”[5]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要完成的两项大事,就是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就是增强生命力,合理争取需求,采取正确方式改造自然,克服一切冲突,从而达到生之和谐、道德精神的和谐4二、张岱年天人观的本质与核心——兼和思想(一) “兼和”的提出“兼和”一词首先在张岱年的《天人简论》中有所提及但在此之前,不得不说一下“大化三极”的思想主要内容就是, “宇宙大化有三极:一元极,二理极,三至极 ”[6]所谓“宇宙大化”就是说宇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循环往复、不断向前的流程,而人和万物都处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流程之中在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极” ,所谓“极”就是最根本的或最高的意思一元极” ,张岱年说:“元极者最根本的物质存在。
” “最根本的物质存在即最究竟的物质基本粒子 ”[7]即元极就是最根本的物质存在,即是物质也就是说,宇宙从根本上说就是物质的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理,是唯物的二理极” , 张岱年说:“理极者最根本的原理,即最普遍的规律 ”并指出“最根本普遍规律曰两一,即对立而统一 ”[8]宇宙大化有其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存在,肯定了规律的客观性并且提出最根本的规律就是两一,即对立统一规律张岱年曾这样论述两一:“凡事凡物,莫非两一物莫不两,两莫不一凡物皆有两,凡两皆有一 ”[9]意思就是,对立与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对立存在于统一之中,统一之中存在着对立,它们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条件三至极” ,张岱年认为“至极者是最高的价值准则 ” “最高的价值准则曰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 《易传》:‘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惟日新而后能经常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 ”[10]意思就是说,将各种不同的或对立的矛盾双方都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事物的优势,避免劣势的出现,从而是整体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而这就正是“兼和”的真正内涵。
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 “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就是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众异” ,就是万事万物中矛盾对立的双方,或是指同一事物中的不同对立面,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对立” 而“兼和” ,就是将各种矛盾对立统一起来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统一中存在对立,两者的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此,这种“兼和”思想也是一种客观的辩证法兼和”思想的实质就是对立而统一张岱年认为,对立与统一是事物运动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其具有客观必然性张岱年曾这样总结过:“宇宙中对立统一5之现象,可总为四句:一、凡物有两,即凡物有其矛盾;二、凡物有一,即凡对立皆有其统一关系;三、凡两皆一,即凡对立皆有其统一关系;四、凡一皆两,即凡一体必有其对立此四句又可以合并为二句: 甲、凡物皆有其两一,乙、两与一亦两而一,此为对立统一之总式” [11]由此,张岱年清楚地指出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从而说明其“兼和”思想不是绝对的统一,而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兼和”思想的提出是张岱年哲学思想的一个创新,是整个张岱年天人观的一个本质与核心它贯穿于张岱年的人生观和文化观之中张岱年提出人生之道在于“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 [12],其中, “乖”就是指冲突,而“和”即是指兼和。
意思就是说,充实生命力,克服各种矛盾,来达到理想境界二)以“兼和”易“中庸”张岱年认为:“古者哲人常言中庸,中庸易致停止不进之弊,失富有日新之德今应以兼易中,以兼和易中庸 ”[13]张岱年明确指出中庸不足,应该以兼和易中庸首先,何谓中庸子曰:“过犹不及” [14]这是儒家文化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中庸之道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头或者不足,要采取适当的力度,合理方式,来促进事物稳定向前发展,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所谓“中” ,就是不偏不倚,力度适中, “庸”即是原则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采用不偏不倚、适中的原则处理各种世事,以保证其能够稳定的发展中庸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意识,从《论语》到《中庸》 ,再到《孟子》 ,还有《庄子》 、 《韩非子》 、 《墨子》等等,其中均有关于“中”的解释 《论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管子·宙合》:“中正者,治之本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庸”的解释大多都是指适合的,不偏不倚的,折中之意可是这种中庸思想更多的是倾向于维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张岱年看来,中庸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张岱年明确指出中庸的不足之处在于“中庸易致停止不进之弊,失富有日新之德” ,针对这样的缺点,他提出了“以兼和易中庸”的想法张岱年提出“以兼和易中庸”的思想是有一定的原因和依据的,其一,是“兼和,古代谓之曰和” ,在中国古代就早有学者提出了“和”的思想,其主要意思就是将万事万物统一起来,达到和谐、稳定的平衡,如今,兼和思想就是对古代重和思想的一种继6承和发展其二, “亦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 ”就是在强调不断创新,在兼和中贯穿着不断发展的新思想因此,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张岱年提出的“兼和”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创新,它将中国传统的重“和”思想与《易传》中的日新、富有的创新精神完美的结合起来,首创出兼和思想,为中国当代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张岱年天人观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学术价值首先,张岱年提出了“动的天人合一” ,强调以实际行动来调节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古代的天人合一做出批判,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与做法,反对静的天人合一,主张天道与人道是相类相通的,以行动来调节自然与人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其次,提出“兼和”思想, “兼和”是张岱年哲学思想的一个创新之处,并且贯穿于整个天人观之中,是张岱年天人观的一个核心和本质,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创新。
相对于传统的“中庸”思想, “兼和”更加强调创新精神,这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的优秀思想,又将传统哲学中所缺乏的创新精神引入其中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因此,张岱年的“兼和”思想不是单纯地继承传统哲学思想,而是对其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张岱年详细分析了“本”与“至”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