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例手足口病分析.docx
6页258例手足口病分析 R725.1A1672-5085(2012)1-0125-02【Summary】为手足口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本文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258例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率5岁以下229例(占88.76%),其中3岁以下189例(占73.26%),5岁以上占29例(占11.24%)258例均见手足口皮疹(占100%),141例伴发热(占54.65%),并发症以肺炎的患儿最多,有29例(占11.24%);并发心肌损害的12例(占4.65%)重症患儿7例(占2.71%),危重病例无,手足口病可防可治Keys】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并发症小儿统计分析住院费用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伴或不伴发热,个别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
与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触,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吸入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均可传染此病轻度患者发病一般可在一至两周内,口服药物就可治愈;重度患者必须住院治疗这些年来在我国多地区有爆发流行,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将本院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258例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希望对该病有更深入地了解,更好地作好进一步防治1临床表现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258例均见手足口皮疹,例伴发热疹型:病初有散在红斑,约2~10mm,数量一个至几十个,经1~2天发展为红点状丘疹,中央有半透明小水泡转为疱疹,丘疹与疱疹多同时并存,一般不痒,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皮疹部位以手口足为主,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并发肺炎的患儿最多,有29例(占11.24%);并发心肌损害的12例(占4.65%)7例重症患儿均小于3岁,发热超过3天,体温超过38.5C,有心率增快,精神差、呆滞、嗜睡、烦躁、肌阵型抽搐(全身肢体突发式抖动,有类似于受到惊吓的动作,于睡觉时发作最为频繁),呕吐、头痛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258例,148例白细胞总数正常,87例白细胞总数升高,23例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
心电图检查258例,窦性心动过速27例,伴有ST-T改变并心肌酶升高13例258例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胸片检查发现29例有肺炎7例重症患儿均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首诊医生先入为主,习惯于对症治疗,不注意相关疾病的鉴别如多例患儿可见躯干四肢等处小水疱就诊断为水痘,对临床表现认识不足,不予重视,忽视了手足及口腔黏膜等处破损同一种病有多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病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加上现今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导致病情变化,同时造成浪费;激素易使抵抗力下降,加重病情患者就诊时病情已发展,如皮损由疱疹破裂或糜烂或溃疡,另外患者对病情的发生发展叙述不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应开阔思路,及时调整药物后观察效果,并借助体征及辅助检查尽快明确诊断有7例误诊为药物性皮炎,在入院前服用过罗红霉素及解热镇痛药,出现皮疹以为是药疹,给予抗过敏及激素应用,但发热反复,且口内出现水疱,躯干及手部皮疹增加疑为手足口病,即按手足口病治疗,始愈药物性皮炎起病急,一般无发热、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适等前期症状药疹形态大小不一,痒感明显,可见粟粒状大小丘疹状水疱,疱壁厚,不易破,多见于躯干四肢因此,应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并作出准确判定。
3治疗与结果患者一般治疗给予注意隔离,适当休息,清淡饮食由于本病是病毒感染,主要予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再辅以清热解毒的热毒宁等治疗只有在白细胞升高等提示并发细菌感染的病例中才予以抗生素头孢呋辛等的治疗,其他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予加强支持治疗等所有患者静脉点滴病毒唑7.5mg/(kg·次),每天2次,加用大剂量VitC200mg/(kg·d),常规服用抗组胺药物扑尔敏2~4mgtid白细胞增高者加用头孢呋辛50mg/(kg·天),有发热症状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如选用布洛芬和凝美舒利颗粒全部病例均同时加强皮疹局部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局部用蒙脱石散(思密达)涂于患处其他对症支持疗法,包括能量合剂等重症患儿给予20%甘露醇5ml/kg/次,每4-6小时一次,30分钟静脉注射,控制颅内高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1-2mg/kg/天;氢化可的松3-5mg/kg/天258例患者中,虽有并发症的患者出现,但最后全部病例治愈,并无后遗症,无死亡病例年龄构成手足口病患者多集中在3岁以下258例中,0~11个月13例(5.04%),12~23个月104例(40.31%),24~35个月72例(27.91%),36个月及以上69例(26.74%)。
性别构成为:男167例(64.73%),女91例(35.27%),男女比例为1.8:14讨论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以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日本是多发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东亚、南亚地区流行,我国大陆1980年广州首例报道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均以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EV71是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EV71已在我国有数次局部暴发与流行[3]每年的5~8月份是流行季节,7月份为高峰,本组资料患者主要发病时间在夏季与之相符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粪便中病毒的含量也很大传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亦可由被污染的物品经口感染手足口病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可复发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史,手足口多发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呈离心分布(手心、足底)的特征,易与水痘(向心性水痘疹)、疱疹性口炎、丘疹样荨麻疹等常见病鉴别。
虽然手足口病一般病程短,预后较好,但存在一定并发症人是EV的唯一自然宿主,EV在人体内却具有广泛的受体,因此病毒感染人体后往往表现出复杂的疾病谱,如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流行性胸痛、心肌炎、出血性结膜炎等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群,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病人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重症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等症状,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轻症患者一般不需住院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1至2周即可治愈,而重症患者必须住院治疗手足口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重症患儿住院时间需1~2周由于重症患者住院时间长,花费医疗费用也偏高,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由于5岁以下患儿的发病率最高达88.76%,所以尤应注意加强托幼机构的防控指导工作。
预防本病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消毒污染物品,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等尤显重要同时加强疫情报告,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均良好,不留后遗症Reference[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235-236.[2]彭素芬,周亚男.小儿手足口病175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1):115-116.[3]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5]张悦.手足口病271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3):276.[6]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6.[7]尹朝红,722例蛇咬伤病例的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9,16(4):378—379.[8]郑武,周荣生,戴春山500例蛇伤患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5):28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