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和琵琶记课件.ppt
59页第七章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第一节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的形成与发展§★★早期南戏《张协状元》、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人们统》被收入《永乐大典》,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南戏和琵琶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载《永乐大典》载《永乐大典》13991卷,此书已经流出国卷,此书已经流出国外,外,1920年叶玉甫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店中年叶玉甫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店中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利后此书下落不明现流传的仅几种抄本及利后此书下落不明现流传的仅几种抄本及翻印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南戏和琵琶记§一、南戏§㈠南戏的概念§又叫南戏文,南曲戏文戏文就是演戏的本文,即后世所说的剧本§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江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剧,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也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歌曲所组成的地方剧种南戏和琵琶记§(二)南戏的体制及与杂剧的区别§南戏具有比杂剧更为自由灵活的形式,同杂剧相比,它有许多新的特点§1、“副末开场”或“家门”§2、南戏的演出段落叫“出”,杂剧称“折”§杂剧一般一本四折一楔子,南戏没有固定出数,根据剧情需要可长可短,一般在30出以上南戏和琵琶记§3、杂剧每折只限用一个宫调,而且只能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不限用一个宫调,不限于通押一韵,可以加宫调,可以换韵§4、角色上,杂剧一般由正旦或正未一人独唱到底,剧本分旦本末本南戏登场演唱的角色没有限制,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剧本没有旦、末本之分§5、南戏唱南曲,杂剧唱北曲,音乐风格不同南戏和琵琶记§北曲高亢劲健,雄丽豪放,南曲纡徐缠绵,清丽婉转,比之如词的豪放与婉约乐器不同,南戏用笙、笛等管东器,杂剧用琵琶等弦乐器正如明王士贞所概括的:§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宜粗,南气宜弱,说出了从乐器到曲调到词风到结构形式及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南戏和琵琶记§南戏的这种形式的自由灵活,能照顾到角色的劳逸平均,场面的冷静热闹相间,更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尽管比之杂剧有结构松散的不足,但与杂剧的竞争中,终于取得了胜利。
南戏和琵琶记§(三)南戏的创作概貌§南戏的创作内容侧重于家庭和爱情,写战争和英雄的极少,这是与杂剧不同的§南戏描易妻、薄情负义行为;歌颂对爱情的忠贞的南戏和琵琶记§宋元南戏的存目,据钱南扬《戏文概论》统计,共二百三十八本,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十六本左右,其中基本保持原来面目的只有五本,它们是《张协状元》(是宋代戏文,以下都是元代戏文)、《宦门子第错立身》、《小孙屠》、《白兔记》、《琵琶记》有十二本被明人修改过,修改过的十二本中又以《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最著名,三本同前面的《白兔记》,合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或“古戏四大家”南戏和琵琶记南戏是我国有剧本流传的最早的戏剧《张协状元》张协 王贫女九三书会南戏和琵琶记第二节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一 作者:作者:§高明(高明(1307??-1359年),字则诚,号菜根年),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1345))进士进士 §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闵子骞单衣记》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柔克斋集》,,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
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南戏和琵琶记南戏和琵琶记南戏和琵琶记南戏和琵琶记§二二 《琵琶记》《琵琶记》 故事发展与情节介绍故事发展与情节介绍§(一)《赵贞女蔡二郎》(一)《赵贞女蔡二郎》§《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南戏和琵琶记§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斜阳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戏和琵琶记§蔡中郎的故事也活跃在南戏的舞台《赵贞女》《赵贞女蔡二郎》§徐渭的《南词叙录》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祝允明《猥谈》的说法可与徐渭相印证:“南戏处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明目,如《赵真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以后日增,今遍满四方由此可证实《赵贞女》正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南戏和琵琶记§⒊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在“冲撞引首”下有“蔡伯喈”一条,“院本”是金代流行的戏曲样式,它也保留有早期南戏的这一剧目。
南戏和琵琶记§⒋元杂剧也经常引用《赵贞女蔡二郎》故事中的情节可见赵贞女的故事在元代已基本定型,尤其是“罗裙包土筑坟台”的细节更是脍炙人口南戏和琵琶记§《赵贞女蔡二郎》原型主要是谴责蔡贪恋富贵、背亲弃妇,不忠不孝§蔡二郎应举,状元及第,却贪恋功名富贵,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侍奉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蔡二郎不肯相认,竟放马街衢,揣踏赵贞女致使天神震怒,雷轰蔡伯伯喈故事的结局是玉石俱焚:马踏赵贞女,雷轰蔡伯喈南戏和琵琶记蔡邕其人蔡邕其人§蔡邕蔡邕yong(133-192),字伯喈,陈留字伯喈,陈留圉圉(yǔ)人人(河南杞县)(河南杞县)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中郎”与曹操善与曹操善南戏和琵琶记蔡蔡琰琰 字字文文姬姬南戏和琵琶记§(二)高明的改编§高明的《琵琶记》》题目中有四句诗§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五娘,全忠全孝蔡伯喈§自然原著中悲剧的结尾也被扭转为“满门旌表”的大团圆南戏和琵琶记§高明改编的动因和目的何在?§1时势使然§在《赵贞女》产生和广为传播的宋代,负心婚变堪称热门话题,当时的官本杂剧、诸宫调、鼓词、话本、笔记小说中都有这类故事,在南戏中描写此类故事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等近10种。
负心婚变母题在宋代文学中呈现如此盛况,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南戏和琵琶记§作为社会的精英,饱读圣贤书的儒生没有成为道德的传承者,反而屡屡做出负心薄幸的行径,自然激起人们的反感,大量严厉谴责负心书生的作品应运而生到了高明创作《琵琶记》的元代末期,这种社会风气已经发生逆转§元代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们失去了优越感,“发迹”已是遥不可及,更勿论“富易妻”,此时《赵贞女》故事谴责负心的主题已失去了现实的基础,显然也难以满足观众的期待了南戏和琵琶记§2作者本人的思想§高明,浙江瑞安人元至正五年(乙酉)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史载他为官练达,正直慷慨,颇有政绩,甚得民心后因不愿奉承上司,以“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数年的宦海沉浮,也使他感悟到功名为忧患之始,萌生了隐遁的念头于是辞官归里南戏和琵琶记§高明是理学家黄溍的门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纲常名教从他所存的诗词文散曲来看,其中就有对官场险恶的感叹,也有要在山林丘壑中寻求心灵平衡的表达从中可以看出他壮志消磨后独善其身的操守高明终其一生并未走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心灵藩篱;始终没有放弃对伦理道德的信仰与忠诚南戏和琵琶记§高明正面鼓吹忠孝节义的作品:《王节妇诗》揄扬守节不再嫁的妇女;《华孝子故址记》盛赞孝子。
他还大力宣扬孝义,他的好友刘基在《丽水陈孝女传》中记载了高明的一件善举:当时有陈氏女子,割股疗亲,在继母死后,又出家为尼高明将此事上表,朝廷降执旌表其门,每月给米,养其终身高明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与崇敬孝行的人物有关南戏和琵琶记3蔡邕:孝、友、忠、信蔡邕:孝、友、忠、信蔡蔡邕邕曹操曹操董董卓卓王允王允焦焦尾尾琴琴熹熹平平石石经经南戏和琵琶记熹平石碑南戏和琵琶记§三三 思想倾向:思想倾向:§作者在第一出作者在第一出“副末开场副末开场”中说:中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好也徒然又说:又说:“休论插科打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南戏和琵琶记§1题材:佳人才子,神仙幽怪,关风化(子孝妻贤)§2教化:§为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也可以成为教化的工具,成为“载道”的工具,抬高了南戏的地位与价值南戏和琵琶记§3“动人”§实际上就是悲剧的审美效应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冯梦龙认为:“读高东嘉《琵琶记》而不下泪者,必非孝子§陈眉公则说:读琵琶令人鼻酸,从头到尾,无一句快活语。
《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书末总评》§《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一出题词: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有以动人也南戏和琵琶记4情节情节三三逼逼父亲逼试父亲逼试三三不不从从三三屈屈从从皇帝逼官皇帝逼官丞相逼婚丞相逼婚南戏和琵琶记§5伦理本身的矛盾§尽孝:显亲扬名 “不为禄事,所以为不孝”§ 皇帝不允许辞官“王事多艰,岂遑报父”§为皇帝尽忠,与为父亲尽孝,但忠孝不能两全做忠臣便不能做孝子,做孝子便不能做忠臣这就是封建伦理本身的矛盾,引发了观众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君臣父子,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框架下,蔡伯喈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臣子、儿子),是被父亲、君王支配、评说的他的个人愿望是无人理会的,难以坚持所以才有三不从,他以尽孝为由,却被父亲、君王以更冠冕堂皇的理由驳回蔡伯喈没有最终的解释权,决定权在强者手中) 南戏和琵琶记§由于封建伦理本身的不周全,使蔡难以违抗,又无所适从,只能是任其拨弄,随波逐流由此,本剧从悲剧人物的身上引发了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质疑揭示了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表现出企图从儒家经典原始本义追求完善道德的意欲。
南戏和琵琶记§蔡在唱词中也表现出来:(书馆逢悲)36出§ “你看文书里那一句不说着孝义?当原俺爹娘只要俺学些孝义,教我读文书来,谁知道被文书误?”§[解三酲]: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比我会读书的把亲撇漾,少甚么不识字的倒得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南戏和琵琶记§[前腔]比似我做了方心台馆客,到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白头吟记得不曾忘,绿鬓妇何故在他方?我只为你其中有女颜如玉,却教我撇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南戏和琵琶记§42出 一门旌表 牛相带来了诏书,旌表满门§[一封书]生唱:儿不孝有甚德,蒙岳父特主维呀!)何如免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功成名就并未使蔡心灵平衡,双亲的死亡,给他巨大的遗憾和痛苦南戏和琵琶记四、人物§1悲剧主人公赵五娘悲剧主人公赵五娘§是剧中塑造比较成功的形象她虽然是被当作恪守是剧中塑造比较成功的形象她虽然是被当作恪守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
可以说,难以做到的事可以说,“糟糠自厌糟糠自厌”、、“祝发买祝发买葬葬”等感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等感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孝妇孝妇”的局限,的局限,体现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实际上体现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实际上是深潜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是深潜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 南戏和琵琶记§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如《糟糠自厌》一出,赵五娘吃糠的心理活动写得相当细腻她把糠被舂,被筛的辛苦同自己的痛苦联系起来,“苦人吃苦味,两苦相逢”,有说不尽的感慨又由糠和米本是相依共存,但簸扬分出了贵贱,把这同自己和丈夫的不同处境联系起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南戏和琵琶记§〈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兀自牢嗄(á)住糠啊,你遭砻住糠啊,你遭砻(lóng)被舂杵,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可知道欲吞不去 南戏和琵琶记§〈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
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处寻;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处寻;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南戏和琵琶记§2蔡伯喈蔡伯喈§是作为全忠全孝的典型来刻画的客观上被是作为全忠全孝的典型来刻画的客观上被写成了一个在政治方面和婚姻方面都陷于进写成了一个在政治方面和婚姻方面都陷于进退维谷困境的人,一个任人摆布,软弱忍让,退维谷困境的人,一个任人摆布,软弱忍让,内心矛盾苦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性格在中内心矛盾苦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性格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南戏和琵琶记§黄仕忠《琵琶记》研究,是新时期阐释的最大收获,他说《琵琶记》表现的是与中国社会家庭婚姻相关的孝道伦常故事,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深深楔入以孝道为中心而推衍出来的传统文化中它触及了作为社会组织规范的儒家伦理纲常以及这种伦理纲常制约下的社会本身,展示了这一生活条件下人物的性格命运南戏和琵琶记§3牛氏 §贤惠 深明大义 说服父亲§自认罪魁祸首 一夫二妇 守墓三年§4牛相§专横跋扈 自私凶暴 蛮横无理§5张大公§乐于助人南戏和琵琶记§五五 结构结构§双线交叉的艺术结构。
双线交叉的艺术结构从关目安排看,从关目安排看,作者把赵五娘一家的凄苦场景和蔡伯喈在牛作者把赵五娘一家的凄苦场景和蔡伯喈在牛府的豪华生活交叉演出一边是赵五娘临妆府的豪华生活交叉演出一边是赵五娘临妆感叹,一边是蔡伯喈杏园春宴;一边是赵五感叹,一边是蔡伯喈杏园春宴;一边是赵五娘背着公婆吃糟糠,一边是蔡伯喈和牛氏赏娘背着公婆吃糟糠,一边是蔡伯喈和牛氏赏月饮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两种场景迭相月饮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两种场景迭相出现,从而加大了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落差,出现,从而加大了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落差,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南戏和琵琶记§六六 曲词:本色与华丽并行曲词:本色与华丽并行§赵五娘:本色赵五娘:本色§蔡伯喈:华丽蔡伯喈:华丽南戏和琵琶记第三节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琵琶记》人物塑造逐步摆脱了单线、《琵琶记》人物塑造逐步摆脱了单线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个性和内心世界§2、《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双线并行、《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双线并行§3、《琵琶记》语言成就表现在能配合人、《琵琶记》语言成就表现在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物不同的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南戏和琵琶记§艺术上的不足是:过多的道德说教,情节的疏漏和生造硬捏,庸俗无聊的打浑,词藻的堆砌,无谓的铺写等等§牛小姐的言行§蔡公蔡婆与蔡伯喈 赵五娘上京寻夫§牛小姐的侍婢§蔡伯喈上朝南戏和琵琶记§影响:《琵琶记》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犯式;它的曲律成为各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是每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开始它是戏曲史上传演最广的作品之一是南戏的中兴之祖,是明代戏曲的先声同时也具有世界影响,早在19世纪,就先后有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的选译和介绍,20世纪30年代还进入百老汇演出南戏和琵琶记第四节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四大南戏及其他 §★★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其中《拜月亭记》的成就最高其中《拜月亭记》的成就最高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传为元人施惠所作,是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是四大传奇戏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戏共四十出 南戏和琵琶记§剧本借蒋世隆与王瑞兰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首先,把爱情故事放到社会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的广阔社会背景中展开,反映了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朝廷上主战、主和派的尖锐斗争,绿林好汉的生活,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都得到了生动体现§这些描写都符合特定时代的实际,具有真实感和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南戏和琵琶记§其次,这个爱情故事本身又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倾向§贯彻全剧的主要矛盾是王瑞兰和她父亲王镇之间的冲突王瑞兰所追求的情投意合父亲坚持封建等级思想和门第观念,把它视为婚姻的先决条件,因此冲突必然是尖锐、激烈§作品的可贵之处是:肯定歌颂了王瑞兰在追求自己爱情幸福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并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阻挠、压制、破坏这种爱情自由的封建势力南戏和琵琶记§患难之交,更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拜月祷告正充分流露出她内心深处对丈夫的依恋、眷念之情,也正是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支持了她和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不屈斗争,从而给作品增添了思想光辉南戏和琵琶记§《拜月亭》在艺术上有两个突出的成就§1、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富有传奇性,在运用“巧合”、“偶然”方面极为成功。
§2、人物刻画很成功,特别是王瑞兰形象南戏和琵琶记阅读书目阅读书目§1、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1979年版§3、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社,1994年版南戏和琵琶记§《六十种曲》《琵琶记》§《元本琵琶记校注》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婚变、道德与文学》黄仕忠§《琵琶记研究》§《明清传奇史》郭英德江苏古籍出版社南戏和琵琶记思考题思考题§1.南戏的体制较之杂剧有何优越之处?南戏的体制较之杂剧有何优越之处?§2.《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体现在哪里?《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体现在哪里?§3南戏的形式体制特点南戏的形式体制特点§4《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赵五娘形象《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赵五娘形象南戏和琵琶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