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批判佛教”的进展及其理论意义.doc
11页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 日本“批判佛教”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意义孙晶/张文良【论文分类】宗教【论文网络来源】【期刊期数】2008年02期【论文期刊来源】《世界宗教研究》(京)2007年3期第53~64页【作者简介】孙晶,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文良,1966年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内容提要】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关 键 词】日本佛教/批判佛教/如来藏/佛性一、批判佛教运动的回顾批判佛教的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批判佛教”的酝酿和成立时期;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是“批判佛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及日本国内外对此做出回应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佛教界对“批判佛教”运动的反思和总结时期。
批判佛教”最初引起日本佛教学界的瞩目,可以追溯到1985年松本史郎在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上发表“如来藏不是佛教”①的论文翌年此文在该会的会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上发表,在学界引起一定关注1989年,松本出版《缘起与空》一书,对他的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在松本看来佛教的根本原理是无我说和缘起说,而如来藏等思想都是想定某种实体存在的基体说,因为他们背离了佛教的原理,所以必须加以彻底的批判而如来藏和佛性思想构成整个东亚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松本的批判矛头指向了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教与松本史郎集中从学理层面对这一问题的阐释不同,“批判佛教”的另一旗手袴谷宪昭教授则是从社会批判的层面入手展开对佛教的批判研究的他的“批判佛教”思想源于它对曹洞宗内部的歧视问题的思考,1985年,袴谷发表《关于产生歧视现象的思想背景的思考》②一文,提出佛教中的歧视现象的理论基础是本觉思想,并由此展开对本觉思想的批判1989年,袴谷出版《本觉思想批判》③一书,对自己的基本立场做了系统阐释,翌年出版《批判佛教》④一书,明确声称“佛教即批判”、“只有批判的才是佛教”批判佛教”一词源于“批判哲学”,而“批判哲学”是17世纪意大利主张“场所哲学”的哲学家维柯对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的称呼。
由此可以看出,袴谷的学术旨趣就是从理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重视直觉、否定语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流派展开批判对松本与袴谷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和论述,相对保守的日本佛教学术界最初并没有做出回应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学者对他们追求轰动效果的立论方式不满,认为它破坏了日本主流学界价值中立、追求客观真实的传统风格同时他们将佛教的批判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诸如宗派内的歧视问题、战争责任问题等联系起来的论法,也引起主流学界的拒斥反应如1991年出版、日本佛教史研究专家浅井圆道所编《本觉思想的源流与发展》一书在参考文献中没有提到松本史郎的上述著作,而袴谷的著作虽然出现在参考文献中,但在正文几乎没有涉及而1998年出版、天台思想研究专家大久保良峻所著的《天台教学与本觉思想》甚至完全没有提到松本与袴谷的相关研究这种状况在90年代中期有所改变高崎直道于1994在《佛教学》杂志上发表《最近十年的佛教学》⑤一文,以很大篇幅集中讨论了“批判佛教”的问题这标志着日本主流佛教学界开始从正面关注这一问题高崎直道当时担任日本佛教思想学会会长,以研究如来藏思想而知名于世他对“批判佛教”的评价是负面的,如“当笔者听到‘如来藏不是佛教’,就想起日莲的四个格言,于是判断它不是学术讨论的话题”、“在研究讨论的场合宣传自己的信仰是不能置之不理的”。
虽然高崎从日本传统的实证主义的学术立场对“批判佛教”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性文章出现本身说明“批判佛教”引起了主流学者的关注、进入了学术界的主流话题批判佛教”在进入日本主流学界的视野之前,首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关注在1993年的美国宗教学会上专门设立了“批判佛教”分会,在会上展开了激烈争论1997年由杰米·霍巴德与保罗·史万森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修剪菩提树》⑥收录了松本、袴谷等人的论文,反映了90年代初期论争双方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立场在这一时期,松本和袴谷各自对自己的观点作了新的发挥和拓展,松本与袴谷原本都是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学者,受到过严格的梵文和藏文等语言学训练,主要从事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特别是唯识思想的研究在松本提出如来藏说对缘起说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后,二人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日本佛教和中国佛教的研究中,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批判”袴谷出版了《道元与佛教》⑦,认为反映道元后期思想的十二卷本《正法眼藏》是彻底反本觉思想的,应该得到高度评价1998年出版的《法然与明惠》⑧,从批判佛教的立场对日本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法然和明惠做了新的阐释松本出版了《禅思想的批判研究》⑨、《道元思想论》⑩,批判锋芒涵盖中国禅宗和日本禅宗,如明确指出临济语录中的“无位真人”与佛教所否定的“阿特曼”相似等。
与此同时,在日本佛教界内部也出现了“批判佛教”的响应者,如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的伊藤隆寿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中国佛教的批判研究》(11)在此书中,作者认为中国佛教者一直是通过作为“道-理哲学”的老庄思想的媒介来理解印度佛教的,而“道”和“理”作为根源性实在与佛教的缘起说是相对立的石井修道的《道元禅的成立史的研究》(12)的基本立场也与“批判佛教”相接近另外,德国学者Pǒrtner Heise在Die Philosophie Japans(Krǒner、1995) 一书中力图从欧洲的文化立场把握日本的思想,此书的结论认为日本哲学的特征可以用“场所哲学”来概括这一结论与袴谷将日本本土的本觉思想规定为“场所哲学”不谋而合在“批判佛教”的思想冲击之下,一时陷入停滞的日本佛教史、特别是日本中世天台本觉思想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如镜岛元隆、铃木格禅合编出版了《十二卷本〈正眼法藏〉的诸问题》(13),从与本觉思想的关系角度,重新考察历来被忽视的道元的十二卷本《正眼法藏》《周刊佛教时报》从1998年4月开始开设了“日本佛教与本觉思想”的专栏,邀请末木文美士教授等九位学者就此发表意见鲁本·哈比特(Ruben Habito)出版的英文著作《本觉与中世日本佛教的转型》(14),在日本得到很高评价。
另外,原本已经有相对固定解释的原始佛教根本概念、大乘佛教的起源、空的解释、如来藏·佛性的思想史定位等,都得到重新关注和讨论应该说,比之“批判佛教”的结论,“批判佛教”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对推动日本佛教学的发展意义更加重大不过在如何评价和定位“批判佛教”的问题上日本学界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最早对“批判佛教”提出批判的是津田真一他在1988年发表的《从〈般若经〉到〈华严经〉》(15)一文中,从独自的密教立场出发对“批判佛教”进行了反驳而驹泽大学佛教学部教授、华严学研究专家吉津宜英在《中国佛教研究的一个新动向》(16)中,从“研究对象问题”、“研究者的主体性问题”、“研究方法问题”三个方面对“批判佛教”进行了严厉批判吉津认为真正建设性的佛教学研究方法应该是思想史研究方法,即将实证性的佛教学与主体性的宗学相结合,将研究对象置于现代的语境下进行考察任何纯客观的文献学研究或“批判佛教”那样的主观性的研究都不能对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相对于这种激烈的批判意见,东京大学的末木文美士教授的回应则相对温和得多末木从日本现代思想史的视角对“批判佛教”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批判佛教提出的问题》(17)一文中,末木教授对松本教授的“基体说”,袴谷教授的“本觉说”都表示了异议,但与高崎直道等人的全盘否定态度不同,末木更强调“批判佛教”的积极意义。
批判佛教”的学说,特别是袴谷的“批判佛教”是结合对佛教界内部及社会上的不平等问题、权威主义、日本主义(18)的批判而展开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末木教授认为“批判佛教”的思潮可以说是“迟来的现代主义”、“迟来的左翼”这里的“迟来的”并不是挪谕而是褒扬因为在末木教授看来,在某种思潮流行的时代去跟风是容易的,而在“后现代”、“脱左翼”主导日本思想界主流话语的今天提倡现代的批判精神则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无论是在曹洞宗还是在当今整个佛教学术界,前现代性确实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末木教授提醒学界,在对“批判佛教”的个别结论提出批判的同时,应该特别关注“批判佛教”提出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围绕“批判佛教”日本学界又出现一些新的动向2001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月本佛教研究会第十届研讨会上,松本发表了《关于‘批判佛教’的批判考察》(19),在再次重申了自己的基本理念之后,特别对自己与袴谷之间的不同做了说明,并对学界把他的思想贴上“批判佛教”的标签表示无奈其实,松本对袴谷的批判从松本为袴谷的著作《法然与明惠》所写的书评(20)中就已经开始了一般说来,松本与袴谷在“佛教是批判的”、“如来藏不是佛教”等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但在对佛教史、特别是日本佛教史的批判考察过程中,二人得出的具体结论以及“批判”的方法都有很大不同。
袴谷极端个人化的写作风格、逻辑矛盾明显的立论不仅受到松本的“批判”,也受到其他学者的非议 这次会议以后,就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批判佛教”的论争尘埃落定、会慢慢淡出佛教学术界的时候,日本思想史研究专家花野充道教授异军突起花野充道教授是较早关注日本天台本觉思想的学者,在日本天台本觉思想的文献考证和思想研究两方面皆卓有建树他在2003年受邀在“批判佛教”的大本营驹泽大学佛教学部发表演讲正如演讲的题目《本觉思想与本迹思想——兼答本觉思想批判》(21)所表明的,花野主要针对袴谷的本觉思想批判,从基本观点到研究方法做了彻底的反批判与此同时,花野教授在演讲中也对松本的一些观点做了批驳这次演讲从内容的丰富性来看,可以说是对“批判佛教”的总清算当时袴谷教授和松本教授本人也在现场,在演讲结束后,双方还进行了激烈争论在花野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袴谷问“什么是正确的佛教”,花野回答,“我只能回答‘我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佛教’”,而“什么是正确的佛教”的问题只有佛才能回答这种类似禅问答的交锋反映出双方在佛教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对立之后,袴谷发表了《佛教思想论争考》、 《安然真言宗教时义的本迹思想》,针对花野的批判做了回应。
而松本也出版了《佛教思想论(上)》(22),继续对佛教思想进行批判性考察2004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中日学者围绕“本觉”思想展开激烈交锋特别是松本教授与花野教授的面对面交锋,将会议气氛推向高潮2005年6月,龙谷大学的桂绍隆教授应邀在驹泽短期大学佛教学部发表演讲《对袴谷、松本二氏佛教理解的若干异议》(23)在演讲中,桂氏承袭花野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概念如“缘起说”的考辨,对松本等的学说再次提出辩驳桂绍隆是印度哲学和因明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他对“批判佛教”的批判虽然不如花野充道那般系统,但由于其在印度学方面的学养和功底,故其反驳的力度很大,许多方面也颇有说服力另外,佐佐木闲发表《印度佛教史的新视点——现代佛教学的范式转换是否可能?》(24),呼应“批判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