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边塞诗课前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05164158
  • 上传时间:2023-06-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盏醍醐一篇诗,诗来发我无穷思——《唐诗宋词选读》导读案之边塞诗一、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黄金时代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联系边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边塞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放俊伟见长二、边塞诗的常用意象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1.战争中使用的物品如金鼓、旌旗、铁骑、烽火、羽书、角弓、胡马、征衣、铁衣、戍楼、戈、矛、剑、箭、戟、斧、钺、刀、铩等2.边塞的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玉门、凉州、天山、安西、幽、辽、陇等3.边塞的民族胡、羌、羯、夷等4.边塞的风光大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白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等5.少数民族的乐器如羌笛、胡笳、琵琶、画角等6.音乐梅花落、关山月、雨雪曲、杨柳曲、出(人)塞曲等。

      三、边塞诗的内容情感边塞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1.体现戍边将士的爱国激情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紧张的局势、戍边将士艰辛的生活状态、战争的惨烈场景等,表现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情感,如杨炯《从军行》2.表现边塞紧张的形势有些边塞诗通过描写烽火、军书传递等表现边塞紧张的局势3.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生活在边塞的将士在春去秋来、日暮夜凉、雨雪纷飞的时候会想到家乡、亲人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4.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战争的消耗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命,这是广大百姓的生命;一是粮草,这是广大百姓的贡献诗歌通过描写战争,表现长期的边塞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5.表现对边关将士的同情连年的征战、残酷的战争,使得很多战士失去了生命,诗歌通过描写战争表达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如许浑《塞下曲》: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6.表现对战争的怨恨无论如何,战争损害的是普通的百姓,边疆的将士在年复一年的征战中,看到太多的死亡、太多的艰难,于是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7.表现失去国土的悲伤。

      边塞将士的浴血奋战抵不住暗弱朝廷的议和,边塞将士的鲜血阻挡不住国土的沦丧一些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旧有的国土,表现对失去国土的留恋和诗人悲伤的情感8.表达闺怨之情连年的征战使得戍边将士不能回家,所以家中的女子便生发一种思念、嗔怪、关心等情愫如张仲素《秋闺二首(其一):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萤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三四句,用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同甫是陈亮的字,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德宗贞元六年出生于河南福昌唐宪宗元和^一年卒于昌谷故居,年仅27岁李贺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由于不是嫡系,加之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

      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7岁能诗,又擅长“疾书”韩愈、皇甫湜造访,贺援笔辄就《高轩过》一诗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常常让小书童跟着他),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小李贺18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虽然此间心情“憔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

      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案之边塞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