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叙述: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74599224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1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表达: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空泛的抒情和不着边际的议论,或者说抒情与议论导向和控制下的“叙 述“,是如今散文不在场的重要原因换言之,今天的散文之所以不在场, 与其缺乏“独立的表达”有关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建议”,虽遭到 李大钊的猛烈抨击,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日著在场主义散文, 立于现代性立场,以后现代策略和流派姿态,所做出的系列举动与“理论” 声明,受到“炮轰”,当在情理之中,亦制造了文坛热点越来越多的著名 学者、批评家卷入其中,使这场无数旁观者心目中的“闹剧”,正演变为孙 绍振之所谓“一个散文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强调在场具现实意义在场主义散文,关键不在“主义”,而在“在场”和“散文”据称,“在 场”意指“当下性”、“介入性”、“精神性”、“自由性”和“发现性”,并非“即 时性”、“现场感”或“现场特写”之类的流俗之见,核心是精神主体的在场和 散文写作的价值及意义它与“主义”结伴,无疑有着强烈的现代性诉求散文”那么特指具有“散文性”的文类,其本质特征是“非主题性”、“非完整 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分别对应“消解深度”、“消解整体”、“消 解二元对立"、“消解中心”,具备某种天然的后现代性审美特质。

      而“散文 性”当出自雅各布森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它本身是一个“本 质主义”的概念,遭到后起的解构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诸如德里达、 伊格尔顿的解构和无情的颠覆总之,在场主义散文理论,是现代性与后 现代、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思想与学术等多种因素共存与对峙的奇 观,是当下中国“无厘头”文化的典型表征,也是始终未能走出转型期的中 国思想文化界的共相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场主义散文”这个命名和倡导没有意义相反,在 我看来,意义重大精神主体的不在场,散文写作价值和意义的失落,或 者说散文写作的职业化、商业化和犬儒化倾向,使精神主体正向“码字匠” 靠拢在这时,重建散文的现实维度、政治维度、思想维度和精神维度, 至少是当前散文或一方面的要求,只要不把“现实”、“政治”、“思想”和“精 神''这样一些范畴偏狭化、绝对化,就可防止回到文学庸俗社会学的老路上 去在场更是一个艺术问题说今天的散文写作存在精神主体不在场的现象,并不是说这个“精神主 体”都不在场事实上,即便在去年的散文中,张承志的《磨坊目击记》、 西渡的《那些消失在田野上的民间身影》、贾平凹的《〈古炉〉后记》、 刁斗的《一个虚无主义者的正常死亡》、张生全的《坚硬的钉子》等,无 论其表达的内容怎样,都表现出强大的精神主体对现实的拥抱、对当下的 介入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彰显,如果这也算是“在场主义散文”,当属其中的 典范。

      此外,说今天的散文写作存在精神主体不在场的现象,也不是说散 文中没有“精神”、没有“情感”这样的东西存在,恰恰相反,各种所谓的文 化散文、学者散文和生活哲理散文等之中,灵魂、情感、智慧和趣味处处 泛滥我们已从单纯的“煽情”时代,进入到“煽灵”、"煽智''和“煽情”等无 所不“煽”的时代由这些“煽”所组成的“精神”洪流,以“作秀”、“作伪”的 方式席卷我们的视野,以“充满”、“在场”的方式掩饰“精神主体”的远离 极而言之,它们以“精神”的方式掠夺我们的精神,以“灵魂”的方式洗劫我 们的灵魂,以“趣味”的方式败坏我们的趣味,以“智慧”的方式掩盖我们的 真知,以“情感”的方式耗尽我们的真情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散文的真正 症候显然,这也才是在场主义散文打击的目标也许,任何语言艺术都是以王尔德之“谎言”的方式接近真理,我认 为,这是亚里土多德”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的要 义但当一个时代的语言艺术都以“真理”的方式出现的时候,我们无疑被 置于无边的“谎言”之中在此语境下,要到达在场主义散文所倡导的“精神 主体的在场“、对当下的“介入”并非易事这不只是散文写作者的思想、立 场和态度的问题,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地道的“艺术” 问题。

      散文作为表达的艺术,精神主体是被“表达”出来的精神主体如何 被表达?怎样表达才能接近真正的精神主体,才能使这个主体具有“当下 性”、“介入性”,抵达“自由性”?却是一个需要在“艺术”上加以解决的问 题呼唤“独立的表达”浏览当下各种散文作品,我认为,空泛的抒情和不着边际的议论,或 者说抒情与议论导向和控制下的“表达”,是如今散文不在场的重要原因 换言之,今天的散文之所以不在场,与其缺乏“独立的表达”有关朱光潜 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叙事文体的不兴旺,是中国较之西方的一 大特点长于抒情和议论不算是什么坏事,相反可能是优点但当我们所 抒之情、所议之论,不是出于“本心”,而这样的抒情和议论又成为散文的 核心,或者主导了散文的全部表达的时候,其致命弱点就暴露无遗:它导 致散文整个精神主体在场式的严重缺席在这时,就不是我们在“抒情”, 而是“情”在“抒”我们;不是我们在“议论”,而是“论”在“议”我们;不是我 们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们在此情景下的“表达”,也只能是伪“叙 述”因此,散文要实现真正的“在场”,我提倡“独立的表达”或者“表达的独 立”赵毅衡认为,“表达既是人类交流意义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的自我意 识组成的基本方式。

      没有表达,意识中就没有内在时间,意识本身就无法 存在”落脚到在场主义散文,可以说没有表达,就没有真正的精神主体的 在场有的只是廉价、空洞的情感和议论所谓独立的表达,就是不被各 种外在因素干扰和制约的表达,一种从切身体验出发,从自我的精神、情 感和意识被深深卷入的具体情境、事件和细节出发,从生命的体温、脉 动、快感、疼痛、幸福和苦难出发的表达这种表达,是对个体经验的一 种深度回返、修复和重塑,伦理的、价值的、审美的东西在表达中被无 意、无声、无形地抛出,各种现实的、政治的、思想的、精神的维度在此 间得以自发地建立和扩张,从而实现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我表达故我在场散文精神主体的在场,最终的验收者不是作者,也不是表达者,而是 表达的接受者通过对语言符号、散文文本的触摸、阅读、把握和阐释, 只有当表达接受者真切地感受到、捕捉到了精神主体,这样的精神主体才 算是真正在场,才具有了实在的当下性和介入性一切当下都是表达接受 者的当下;一切介入都是对表达接受者的介入;一切自由都是需要表达接 受者去实现、去达成的自由;一切发现都是表达接受者所认同的发现由 此,在我看来,对于精神主体的在场,在散文写作中,即便是充满真情实 感的“抒情”、“议论”,较之“表达”尤其是“独立的表达”,其艺术效果也要 差很多。

      正如陆正兰所指出,“抒情是主观的、单向度的,排除异质成分 的“,表达是反单向度的,是无限敞开的,“表达往往用经验细节说明某种 情感或愿望的实现过程,从而把感情客观化,把很可能简单化的感情变成 一种复杂经验”交给表达的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表达是一种知识的型 构“,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不同的表达接受者可以在文本的具体表达 中,从自我的精神主体和体验出发觅得不同的人生经验,甚至同一接受者 在不同时空中也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表达尤其是独立的 表达,构筑了精神主体从自身通往“在场”和“世界”的经验形式,既保证了 精神主体的在场性,又保证了散文的艺术性,还保持或者说拉开了散文文 本与接受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就此而言,表达是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所以,我要说:对于散文,我表达,故我在场所以,我要强调:在场主义散文应该重视表达,尤其应该重视独立的 表达,坚决摒弃那些远离精神现场,由前知识、前理解等装点起来的伪抒 情和伪议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