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SR框架的农用地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pdf
56页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获取农用地质量影响因素的现势数据,基于P S R 框架建立了由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指标组构成的农用地质量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农用地质量,利用A r c G I S 软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 并引入经济学c - D 生产函数模型求算指标的贡献份额,据此提出农用地利用对策,从而将农用地质量指标与生产管理决策联系起来主要结论如下:目前本区农用地人口压力较大,农用地人口密度呈现平原地区、半山区、山区依次递减的趋势;自然状态质量与地形条件高度相关,山前暖温带状态质量晟好,其次是南部平原,山区自然状态对于满足农业土地利用来说相对较差:经济响应指标主要由土地利用方式、农户经济条件和生产态度决定,并具有一定空间规律性;综合质量除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外,还深受人为管理因素影响,其高低表现为果园> 菜地> 大田;各类农用地利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盲目性,尤其以菜地最为严重,实际生产中可根据自然和经济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进行管理决策关键字:P S R 框架,农用地质量指标,C .D 生产函数A b s t r a c tP i n g g ud i s t r i c tw a ss e l e c t e da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r e g i o n ,Af a r m l a n ds y n t h e t i cq u a l i t yi n d i c m o r si n c l u d i n gp r e s si n d i c m o r s ,s t a t ei n d i c a t o r sa n dr e s p o n s ei n d i c a t o r s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b y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P S Rf r a m ew o r k , t h r o u g h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l a b o r a t o r ya n a l y s i so f 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 .F a r m l a n dq u a l i t yw a sa n a l y z e da n de v a l u a t e d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i .e .s o c i a lp r e s s ,n a t u r a ls t a t ea n de c o n o m i cr e s p o n s e .I no r d e rt oo p e no u tt h e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n gl a wo f 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o f f a r m l a n dq u a l i t y , t h es o c i a lp r e s si n d i c a t o r , n a t u r a Is t a t ei n d i c t o ra n de c o n o m i cr e s p o n s ei n d i c a t o rW a sa n a l y z e da n de v a l u a t e do nA r c G I S .L a n du s em e a s u m sw e r ep u tf o r w a r da n dS Of a r m l a n dq u a l i t yi n d i c t o r sw e r er e l a t e dw i t hm a n a g e m e mp o l i c y .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m a d ea sf o l l o w s :F a r m l a n dp r e s sW a Ss e r i o u sa n dt h ep o p 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yo fp l a i na r e aw a sg r e a t e rt h a nm o u n t a i n o u sa r e a .T h ef a r m l a n dn a t u r a ls t a t eq u a l i t yW a sd i s t r i b u t e di n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w i t hl a n d f o r m .E c o n o m i cr e s p o n s ei n d i c a t o r sw e r ec o n t r o l l e db yl a n da s es t y l e ,f a r m e r s ’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a n dt h e i rw o r ka t t i t u d e .F a r m l a n ds y n t h e t i cq u a l i t yW a sd e e p l ya f f e c t e db ym a n - m a d ef a c t o r sb e s i d e sn a t u r a lf a c t o r .S y n t h e t i cq u a i l t yo f f r u i tf a r m l a n dW a sb e r e tt h a nv e g e t a b l ep l o ta n dc r o p l a n d .M o r eo rl e s s ,t h e r eW a ss o m eb l i n d n e s si nf a r m l a n du s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v e g e t a b l ep l o tu s e .S o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m e a s u r e sw e r ep u tf o r w a r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o r st of a r m l a n ds y n t h e t i cq u a l i t y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K e y w o r d s :P S Rf r a m ew o r k ,f a r m l a n dq u a l i t yi n d i c a t o r s ,C —Dp r o d u c t i o nf u n c t i o nI I独创性声明Y9 3 8 6 0 9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吖i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互砀J时间:及邡多年铝/j 自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墨厕时间:及肋‘年∥,月/j - H导师签名- 墨』二时间:耐年厂月/n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暑曼曼苎置舅—置量曼警I I ●覃曼曼葛吕—E 曩日詈皇■皇量喜曼■—量蔓寡璺—■暑鼍鼍罾曼—■量量寞置■■曼曼鼍曼罾■詈曼皇皇曼—量皇皇曼鼍■量舅1 .1 研究意义第一章引言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要生产足够的粮食来解决养活现有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肩负着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等诸多的目标和任务( 宇振荣等,1 9 9 8 ) 。
农用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滋养万物的养育功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农用地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民通过对其投入劳动、技术、资金等来获得收益,满足自身经济需求因此,农用地是一个多功能的生态经济系统,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农用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首先,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王建国等,2 0 0 2 ) 根据国土资源部2 0 0 5 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 0 0 4 年的O .0 9 4 公顷减少到O .0 9 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 0 %预计到2 0 5 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 6 亿( 彭里.2 0 0 6 )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届时,即使耕地面积保持不减,人均耕地还将减少其次,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资源环境尤其土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稀有的耕地资源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地沙化及土壤污染等严峻问题由于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约l O 万公顷( 赵其国,2 0 0 4 ) 。
另外,目前部分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严重受比较经济利益和农产品价格市场的影响,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用地内部出现粮田向果园、鱼池转移的现象,往往带有盲目性,结果在占用大面积耕地的同时却没有真正发挥农业结构调整的正面作用,部分农用地综合效益水平低、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2 l 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将迸一步加剧,人类活动对采用地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农用地正面临着既要确保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又要支持经济建设的难题为高效、合理地利用农用地资源,保证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必须对农用地质量进行全面、精确地评价目前.国内外对于农用地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逐渐重视对影响土地质量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但是针对自然与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还鲜有涉足因此,全面考虑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建立系统、条理化的综合质量指标体系,用科学量化的指标对农用地面临的社会压力、自然质量状况及其社会经济响麻水平进行客观描述与综合评价,可以将农用地质量指标与有关的政策和生产管理决策联系起来,为农用地可持续地利用提供决策和数据基础,同时为农用地质量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1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土地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土地分类定级阶段一土地潜力评价阶段一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土地质量评价阶段其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是近年来土地质量研究的热点,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为i t ,土地质量评价的研究领域主要就是农用地评价,论文中提到的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农用地质量i1 .2 .1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早在1 9 4 5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F A O ) 成立之时,土地评价就已经是其开展的重要研究项目目前国外对土地资源评价的学术观点和方案很多,主要归纳为二类:( 1 ) 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的土地潜力评价( 或称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土地潜力评价主要就土地的大农业利用而言,任务是依据土壤、气候、地形等要素对土地的持久农业利用的限制程度及由这种限制程度所决定的作物的潜在生产率和耕作方式的可选择性,对土地作出等级划分( 倪绍祥,1 9 9 9 ;徐盛荣.1 9 9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