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2.doc
3页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坚实的史实之上,而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也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因此,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应成为教学过程和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向,从而使其成为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从目前高考看,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即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尤其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 1. 学科基础知识虽然高考试题远高于历史教材,但源于历史教材,学生学科素养的根本源于学科基础知识,因而, 历史学科知识是能力要求的基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对历史知识的把握重在掌握历史基本线索、阶段特征;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
实际教学中需要熟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识记重大的时间,重要的结论;构建知识框架为知识的迁移、还原打好基础 2.学科思维历史学科问题的认识往往需要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的学科思维遇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思路,其中最基本的是哲学的思维、历史的思维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因与外因、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等 3.学科能力依据考纲要求和题目考查实际,学生需具备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分析、判断、比较、说明、论证、评价等基本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史论结合从史实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明理论,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 4.基本原理多元科学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知道史料的分类(实物、文献、口述史料、图片影像资料等,以及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的区分);获取史料的途径(查阅、采访探访、实地考察考古);影响史学观点的因素(研究中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史学研究客观性的原则(可靠史料、正确的观点、史论结合、多方史料的甄别);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等观点)。
5、阅读能力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学生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从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尽可能多的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教学中坚定坚持多年来的做法,学案编写的重点是精选符合学习的材料,有目的的强化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学会阅读把握材料,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提炼材料观点的方法和习惯不能提供情境材料的学案是不符合要求的培养读书习惯6、迁移能力历史是一条长河,每朵浪花之间都有其紧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会自我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具体教学中学习对问题进行“变式”“类化”(有说建模)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 “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
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这也是我们材料训练的主要功能和手段知识迁移的习惯 7.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历史学科的目的在于“以古知今”“以古鉴今”,关注现实是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之一因此,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做到古今对比,古今贯通,以古知今,以古鉴今 8.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考历史试题素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除历史学科本身直接相关的材料,往往还涉及文学、政治、艺术、科学和现实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储备扎实的历史基本知识,而且储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储备广博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解决才会得心应手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以本为本,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教材基础知识目前高中历史教材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作为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素材形式多样,信息量较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首先要紧扣课本,用好课本,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布点连线,纵贯横联,立体构建起充实丰满、有血有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基本历史知识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2.课堂教学是平台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平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优化结构,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尤其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学科思维、观点、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3.过程与方法是关键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点目标对老师而言,即怎样实施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有科学的计划、引领、点拨对学生而言,即重在体验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总结一般性规律 4.强化训练是途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练习实现,既包括课堂练习,又包括课外在课堂练习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谈话、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辩论、题目检测等形式开展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开展阅读、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活动实施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搜集资料,进行科学整合,针对性地、科学地设计为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训练,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5.及时反馈,科学评价是动力课堂及课外的练习都要求老师及时反馈、科学评价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握实施过程的推进和目标的变化,也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感,从而稳步推进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开展。
6.有效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极其艰难复杂的工作,主题是学生的提高,主导整个过程的是老师学生在思维、方法、能力诸方面尚有欠缺,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并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师生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转变观念,科学探索,积极实施,坚持不懈,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