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pdf
8页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 ? 宋 ? 超 (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255049) ? ? 内容提要: 1949? 1966年, 我国主要通过中苏贸易、 苏联援华建设项目和中苏科学技术 合作等路径, 以进口农业机械产品和成套技术设备、 关键技术设备及聘请专家、 合作科研等 方式, 从苏联引进农业机械技术, 内容系统全面、 突出重点、 先进实用; 发展高等教育和利用 留苏教育、 合作科研培养人才,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实现国产化, 进而结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等特点自主设计改进与再创新, 开发新产品, 提高系列化、 通用化和标准化水平, 进一步满足 农业生产需要新中国初期农业机械技术引进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 用, 影响深远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技术引进 ? 消化吸收再创新? 新中国初期? 苏联 中国近代传统农具发展滞缓, 解放前夕广大农村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仍然是靠铁匠、 木匠用手工 方式打制的旧式小农具苏联从 1923 年开始生产拖拉机, 1940 年履带式拖拉机占世界产量的 40%, 1952 年苏联农业机械化率达 87%新中国初期农业机械技术引进, 对农业机械化起步和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 但目前相关问题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重视, 更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层次探讨。
技术引进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和完整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与改进再创新三个环节本文根据档案 和史志资料系统全面地研究探讨新中国初期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的路径、 内容特点与消化吸收再创新 绩效 一、 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的路径与方式 新中国初期通过中苏贸易、 苏联援华建设项目、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等路径, 采取聘请苏联专家、 派 遣留学生与进口农机产品、 成套技术设备、 关键技术设备等方式引进苏联农业机械技术1949? 1953 年主要通过中苏贸易引进物化形态的成熟技术, 随着 1954 年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和 1958 年中苏 122项!协定的签订, 逐步过渡到通过科研合作引进技术研究新成果 (一) 中苏贸易: 技术引进的普适路径 中苏贸易是在引进苏联农机技术过程中各种方式普遍适用的路径, 在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签署以前, 进口农机设备、 技术资料和聘请专家、 派遣留学生等主要通过中苏贸易20 世纪 50 年代 初是我国农机化起步的重要时刻第一机械工业部、 农业部等从 1949年开始聘请苏联农业机械专家 担任顾问, 从 1952 年起向苏联派遣农业机械相关专业的留学生。
进口农机产品是新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进口苏联各类农业机械装备国 营农场和拖拉机站, 示范农业机械化, 大部分机型通过仿制实现国产化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和中央 %83% ? 农业部办公厅对外联络处:农业部关于聘请苏联专家统计表#,1960 年1 月 11日至 1960年 7 月 16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部档案处档案, 案卷? 1960? 长期? 45, 第 22 页; 农业部人事司:1952? 1962年农业选派留学生名单#, 1963 年12 月30日, 中华人民共 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 案卷? 1963? 永久? 15, 第 2? 17 页; 农业部人事司:1957? 1963 年农业分配回国留学生名单#, 1963 年 12 月 30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 案卷? 1963? 永久? 16, 第 2? 25 页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08CLSZ02) 和山东省教育厅社科项目( J08WB10) 阶段性成果文中引用的档案资料来源于中国农 业部农业部办公厅和外事、 人事、 农垦等司局为查阅资料给予了大力支持, 档案处提供了具体指导和帮助, 在此一并致谢。
农业部先后从 1948 年和1949 年起大批进口苏联拖拉机与各类作业机械1953 年中央农业部进口苏 联农业机械及配件、 维修设备的订货金额达1 271?3万卢布, 至 1957 年仅进口拖拉机就达 2 万余台 为缓解农机具紧缺, 从20 世纪 50 年代初各地即开始批量仿制进口产品如, 1952? 1953 年辽宁灵山 农具厂仅仿制双铧犁、 摇臂收割机就达 2?2万台 产品规格种类齐全, 包括农业动力机 械、 农作物生产各环节作业机械及农产加工机械、 畜牧机械等, 并具有标准化、 系列化与通用化等特 点 (一)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 经济实力薄弱, 引进技术和设备是根据统一全面筹划安排进行的中央要 求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凡是国内有力量解决或努力就能解决的任务尽量自己来 做, 不要列入合作计划 农业部对外联络局: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关于 1961 年聘请苏联专家有关事项 的通知及各单位拟聘请的专家上报材料#,1960 年 5 月? 1960 年 8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 案卷? 1960? 永久? 1, 第 34 页 技术的实用性是它本身具有直接可用性的品格, 并在实际应用中体现自己。
技术的实用性目的 是技术行为的动因民国期间我国中苏边疆地区应用进口苏联农机具积累了一些经验新中国初期 先引进农业机械, 并在应用基础上选择引进制造技术和设备, 避免了盲目性引进技术国产化, 产品 应用推广, 社会保有量大, 实践验证了技术的实用性中耕除草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解 放前农村一直普遍使用传统手工锄具1949 年开始引进、 仿制和推广苏联畜力中耕器、 机械化中耕 机, 至 1959年全国共推广中耕器 805 万台, 1960 年全国中耕机保有量达 2?3 万台, 广泛用于玉米、 大 豆、 棉花等作物中耕除草 1959 年一些地区近 50% 的农田中耕采用万能中耕机作业 按照 学、 仿、 改、 创!的原则, 引进农 业机械技术不仅消化吸收国产化推广应用, 而且根据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等特点改进创新开发新一代 农业机械, 提高通用化、 系列化和标准化水平, 进一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 农业机械技术人才培养 技术可以引进, 但技术创新能力无法通过引进直接获得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 需要通过有组 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人才和教育是关 键。
为加速培养农机技术人才, 1952 年我国参照莫斯科莫洛托夫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学院组建北京农 业机械化学院, 扩充东北农学院、 南京农学院的农机专业, 在西北、 西南、 华中、 华南等农学院及浙江农 大新设农机专业, 1956 年全国农机专业在校生达 1?5万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采用苏联教材和教学 计划大纲, 聘请苏联专家指导教改, 担任教学, 培养研究生和师资莫洛托夫农机化电气化学院副教 授特鲁伯尼柯夫和乌里扬诺夫、 格罗别茨、 安吉波夫等曾在北京农机学院担任顾问与教学 1953? 1960 年东北农学院共聘 11位苏联专家任教, 克利沃也夫、 特列奇亚托夫和安其波夫 3 位农机专家先 后担任院长顾问结合苏联专家工作, 从1953 年国家重点投资装备东北农学院农机实验室和实习工 厂, 使该校农机教育进入国内农业院校的前列 ( 1951? 1962年约有 1?1 万名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学习, 1 500名工程师、 技术人员和学者通 过科技合作在苏联了解科学技术成就和生产经验 )全国农业系统选派留学生侧重农机专业, 32 个专 业的大学生中农机专业人数占 18%, 28 个专业的研究生、 实习生中农机专业人数占 10%。
学成回 国后, 他们是农机科研、 教育和生产的骨干力量, 有些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院士, 为中国农业机械化事 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初期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相互包含、 渗透和补充前已述及, 成套技术设备引进过程中的 人才培养, 教育合作同时也是在实现技术引进在科研合作中, 苏联专家传授技术、 知识和经验, 并举 办培训班培养科研人才例如, 1959? 1960 年农机部组织中国农机院等全国 13 个单位的 90 余名科 研人员, 进行系列棉田机械的设计试制, 苏联农业部总工程师、 棉花机械专家格尔布诺夫带来多套资 料和样机, 对科研人员边培训、 边指导科研通过完成该项科研任务, 我国引进了系列棉田机械的设 %87% 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 推行标准化组织生产, 统一基本参数, 产品配套性能 和质量改进提高, 生产规模扩大 %88%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戴兴任: 农机院与苏联专家的一段情结#, http:? ? www. caams. org. cn? ccms? Html ? years50 ? article? 20060711000908406. html. 耕地机具的改进设计和研发生产, 形成系列北方轻型悬挂犁、 南方水田犁、 手扶拖拉机犁和耕地 整地两用耕耙犁等。
播种机适于多种作物播种与施肥需要, 增产效果明显BG?24 型牵引式 24 行谷 物播种机是仿苏 CK?24 型产品, 全国多家农机厂生产, 适于北方平原麦类和玉米、 大豆、 高粱等作物条 播, 变型产品为 BGF?24 型, 能满足播种同时施肥的要求仿制苏联 C85 ?48 型生产的 BGZ?48 型 48 行 播种机, 1964年改进为 2BF?48A 型可使小麦增产约 10% 20 世纪 60 年代动力机械、 排灌机械、 联合收割机等发展迅速, 1965 年全国拥有量分别是 1957 年 的9 倍、 16倍、 4倍( 见表 1) 我国引进苏联 415 型、 2125 型和 4125型柴油机技术分别在北内、 沈拖和 一拖批量生产, 对提高柴油机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自行设计的 135 系列、 6120 系列和 6130系列柴油机相继投产动力排灌机械图纸资料引进较早, 1953 年我国仿制离心泵达 30 多个品 种, 随后自主设计开发形成 669、 B 和 S 型等系列产品联合收割机改进设计形成多种变型产品, 如 自走式ZKBD?3 变型产品有 ZKB ?5、 LZ?5等机型。
表 11949? 1965 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几种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变化表 项目单位1949 年1952 年1957年1965年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818?4121?41 099 农用动力排灌机械万千瓦7?29?441?5667 大中型拖拉机万台0?0030?130?477?26 其中: 一拖东方红拖拉机万台4?89 谷物联合收割机台132841 7896 704 ? ? 资料来源: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524 页; 第一拖拉 机制造厂厂志总编室:一拖厂志 1953? 1984#, 第 74? 75 页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改进和自主开发一批拖拉机新产品, 产量大幅度提高, 1965 年社会拥有量比 1957 年增加16 倍( 见表 1) 1960 年 1月农机部制订1960? 1967 年农机技术发展纲要#, 提出发扬独 创精神, 发展农机新品种; 以拖拉机为纲, 系列化、 标准化因地制宜地设计新产品1962 年 10 月农机 部根据推广应用及对比试验的结果, 确定东方红?28、 东方红 ?54、 红旗?100、 铁牛?45 及集材?40 等 8 种 机型( 称老八种) 进行技改和扩产。
研发生产工农、 东风、 红卫等 12 型系列手扶拖拉机, 东方红 10、 东 方红 12、 泰山 12 等系列小四轮拖拉机, 东方红 40、 东风 50和上海 50 等系列轮式拖拉机这批产品技 术经济指标大体上与国际 60 年代水平相当, 水旱通用, 适于田间耕运, 符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需 要 中国一拖集团 50 年贡献机械 300 万#, http:? ? www。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